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四个“一号文件”锁定“三农”问题,明确提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益阳市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村生产力得到释放,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成效显著。抽样调查显示:2007年,益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913元,比1978年增加3791元,增长31倍,年均递增12.7%。
1、工资性收入迅速增加。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工资性收入极少。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民工潮”,农民纷纷走出家门,寻找门路,获取农业以外的收入,劳务经济以其广阔的成长空间,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捷径。2007年,益阳市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达28.4%,工资性收入人均1577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0%,其中外出务工收入人均1010元。
2、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家庭经营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逐渐下降,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的90%,降到目前的55%,但仍是农民收入的主体。2007年,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2143元,比1978年增加2031元,增长18倍,年均递增10.7%。其中一产业收入人均1620元,增加1525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为76%,比1978年下降8个百分点;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人均523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
3、收入“含金量”在提高。一是非农收入比重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结构变化明显,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单一结构已成为历史,收入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非农收入2294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59%,比1978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收入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市场化、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收入有了实质性的增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现金纯收入3190元,所占比重为82%,比改革开放初期提高了44个百分点。现金收入的增加,为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农民负担明显减轻。过去农民负担过重一直是“三农”问题的突出表现之一,从1985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不断调整农村政策,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四个“一号文件”锁定“三农”问题,在“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指引下,逐步取消了农业税,结束了千百年以来农民“种田纳税”的历史。除此之外,还出台了种植补贴政策,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减免农村学生学杂费等惠农政策,使农民负担减轻,收入增加。2007年农民人均税费支出仅20元,比最高的1996年下降了141元,加之因政策因素直接增加的收入,人均增收191元。
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生活质量随之提高。2007年,益阳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85元,比1978年增长28倍,年均递增12.3%,体现农民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为49.2%,下降21个百分点,农民生活水平正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提高型转变。
1、食品讲究质量。“民以食为天”,当前农民食品消费的主旋律是:“吃”的精细,“喝”的爽口,“补”的合理,色、香、味俱全,食品消费结构变化明显,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食品消费支出1713元,比1978年增长了19倍,年均递增11.0%。农民餐桌上,主食比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8%降到22%,营养丰富、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副食比重由49%提高到53%。人均消费粮食252.05公斤,下降11.3%,肉禽及其制品21.2公斤,增长2.5倍,食油7.8公斤,增长1.0倍,酒4.26公斤,增长2.6倍,食糖0.95公斤,增长58.3%。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外出就业机会增多,在外饮食成为农民消费热点,人均达425元,占食品消费的比重为25%。
2、衣着时尚靓丽。随着收入增加,农民更注重衣着打扮。“做件衣裳过新年”、“缺衣添衣”的被动消费已成为过去,成衣化、多样化、时尚化是农民今天的消费主流,面料高档、款式新颖、品牌成衣是多数农民的首选。2007年,农民衣着消费支出160元,比1978年增长12.7倍,年均递增9.4 %。其中服装支出117元,占衣着支出的比重为73%。
3、住房宽敞舒适。安居才能乐业,宽敞舒适的居住环境是农民生活富裕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益阳市农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住房质量明显提高。一栋栋设计合理、宽敞明亮的楼房拔地而起,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室内装修、设施配套是当前农民追求的目标。2007年,农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480元,比1980年增长26.6倍,年均递增12.1%,其中:住房支出327元,占居住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8.1%。农村居民楼房比重达65.1%。人均住房面积39.32平方米,比1980年增加24.22平方米。
4、生活用品高档。居住环境的改善,推动了家庭生活用品的更新换代。2007年,农民人均家庭生活用品支出173元,比1978年增长26.5倍,年均递增12.1%。其中日用品、室内装饰品、家用电器等支出163元,占到生活用品支出的94%。每百户农户拥有电冰箱21台,洗衣机55台,电风扇210台,空调机6台,大型家具404件。
5、注重文化教育。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农民的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出现了新的变化。农民更加注重自身培训和子女教育的投入,学文化、学技术的氛围在农村形成。2007年,农民人均文化教育支出377元,比1978年增长109.8倍,年均递增17.6%。其中:学杂费、书报杂志费、成人培训费、文化娱乐等支出331元,占文化教育支出的比重为87.8%。行政村已基本通电视信号,农民通过电视、网络了解更多信息,开阔了眼界,生活质量得到全方位提高。每百户农户拥有电视机112台,其中彩色电视机91台,影碟机37台,组合音响7台,摄像机、电脑、中高档乐器等文化生活用品,正悄悄进入农家。
6、交通通讯便捷。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益阳市农村交通通讯设施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方便、快捷、通畅、高效、安全的农村公路网和通信网络,农民与外界联系更加方便快捷,交通通讯支出成为农民的消费热点。2007年,农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335元,比1992年增长40.8倍,年均递增13.7%。全市通汽车的村、通电话的村所占比重均达到了97%,每百户拥有摩托车40辆,自行车65辆,固定电话58部,移动电话90部。
[益阳市统计局 林志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