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后发赶超势头足 银城旧貌换新颜

来源: 时间: 2008-06-0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益阳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不断加大投入,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全市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固定资产投资是扩大再生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规模的基本要素,它的快速发展对拉动全市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农业产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
 
    增长的四个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从1979年开始,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投资建设领域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投资体制模式,投资主体、资金渠道、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2007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4.94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93倍。1978年到2007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4.2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19.5%。

    全市投资增长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1978年-1990年宽幅波动时期;第二时期,1991年-1996年高位运行时期;第三时期,1997年-2002年低位运行时期;第四时期,2003年-2007年稳步快速增长时期。

    第一时期:1978年-1990年宽幅波动时期。最高增速达101.7%,最低下降40.4%。这一时期完成投资52.4亿元,年均增长13.6%。由于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投资波动很大,出现忽冷忽热现象,基本上呈“膨胀——压缩——再膨胀——再压缩”走势。1978年—1980年由于改革开放所释放的巨大力量,全市投资和全国一样急剧膨胀,1980年增速高达44.6%,全国出现投资过热,1979年到1981年国家开始了对全民单位建设项目的清理工作,全市投资增速开始回落,在1983年更是下降40.4%。1984年国务院决定将投资和建筑业体制改革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投资再次出现急剧增长,1985年投资增速高达101.7%。1988年9月底,国务院发出《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压缩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的通知》,各级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压缩投资规模,全市投资过热势头迅速得到扼制,1988年投资仅微增1.1%,较1987年回落33个百分点;1989年巨幅下降34%;1990年下降5.5%。

    第二时期:1991年-1996年高位运行时期。这一时期完成投资101.6亿元,是第一时期完成投资的1.9倍。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十四”大召开,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总目标,再次解放了生产力,使益阳市投资保持了六年的高位增长,这一时期也正好处于“八五”时期,是全市投资增长最稳定、波动最小的时期,也是年均增速最高的时期,年均增长达34.8%。

    第三时期:1997年-2002年低位运行时期。这一时期完成投资264.71亿元,是前二个时期完成投资的1.7倍。这一时期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国内通货紧缩,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明显放慢,益阳市投资增长势头明显减缓,虽然1998年国家为启动经济,努力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全市投资在新建益阳电厂的带动下,增速有所回升,但总体上这一时期投资增长是处于低位运行,这一时期投资年均增长仅9.9%。

    第四时期:2003年-2007年稳步快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完成投资555.51亿元,是前三个时期完成投资的1.3倍,年均增长28.9%。2003年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工业强市”战略,并明确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作为推进益阳工业化的突破口。因而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近几年益阳市投资出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增长好势头,投资增长速度一年一个台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于2006年首次突破100亿元,达129.24亿元,仅一年后就接近200亿元,2007年达194.94亿元。
 
    投资的特征与成就
 
    ——固定资产投资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通过对1978年——2007年30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与生产总值数据的回归分析,两者相关系数达0.98,为高度相关。投资率的高低与GDP增速的快慢密切相关,投资率高的年份往往也是GDP增长快的年份,从1990年开始,全市投资率稳步提高,从而也带动GDP稳步增长。

    ——投资主体变革,推动了经济成分多元化发展。1978年前,国家是投资的唯一主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4年投资体制改革被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以来,经过多年努力,全市形成了中央、地方、国有、集体、私营、个体、境外等纵横交错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局面。全市国有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经历了前十年的总体持续下降阶段,随后十三年的总体震荡上升阶段,进入21世纪新千年,国有投资所占的比重再次出现持续下降。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的走势基本一致,经历了一个稳步上升、稳步持续下降的走势。股份制、外资、港澳台等其他投资经历了1993年至2000年的稳定阶段和2000年以后的快速上升阶段,对投资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0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72.93亿元,所占比重为37.4%,较1978年下降17.2个百分点;集体经济投资5.12亿元,所占比重为2.6%,较1978年下降22.4个百分点;个体经济投资24.34亿元,所占比重为12.5%,较1978年下降7.9个百分点;股份制、外资、港澳台等其他投资92.55亿元,所占比重为47.5%,占据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近半壁江山,为1993年的330.5倍。

    由于投资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投资渠道也出现多源化,各方资金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投资渠道由原来的国家预算内资金转变为预算内拨款、拨改贷、银行贷款、地方自筹、企业自筹、个人集资和利用外资等多渠道,全市投资资金来源渐趋广泛,形成了以自筹资金为主,其它各类资金为补充的资金来源结构。2007年,自筹资金占全部资金来源的56.7%;国内贷款占17.3%;国家预算内资金仅占2.9%。

    ——投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工业经济得到加强。益阳市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一产业比重过高,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比重太低。80年代根据国家对轻工业发展的“六优先”政策,加大对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工业步伐大大加快。先后建成了益阳苎麻印染纺织厂、马迹塘水力发电厂、沅江苎麻纺织厂、湖南建材厂等企业。1994年撤地建市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业立市、兴工重农、强市富民”的指导思想,加大工业投入,加快了机械、纺织、建材、造纸、冶金、化工、食品等主要工业行业的发展,2000年,完成工业投资14.5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9.9%。近来实施“工业强市、项目立市、开放活市”等五大战略,招商引资取得积极成效,引进了大量资本和工业项目,益阳市工业获得大发展。2001年——2007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51.29亿元,年均增长39.9%,高出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1个百分点。经过30年的投资建设,益阳市已形成了装备制造、棉麻纺织、食品加工、电力、造纸、建材六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得到积极扶持,化工、冶金两大传统产业得到改造和提升。2007年末,全市576家规模工业企业中,有541家是在这30年间建成投产,固定资产规模达987.9亿元,其中有304家是2003年以来建成投产的,固定资产规模达293.11亿元。2007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13.6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7.2%,比2000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

    ——投资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1994年撤地建市以来,加大了对城区道路,城市广场,绿地,燃气、供排水等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城镇住房的投入力度,城市迅速扩大。从1993年到2007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平方公里扩大到48.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20万扩大到46万。1994年至2007年,全市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31.61亿元,尤其是进入2001年,累计完成投资24.34亿元,年均完成投资3.48亿元,是撤地建市头七年年均投资的3.3倍。2007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515公里、总面积846万平方米;园林绿化面积1625公顷;供水综合生产能力36万立方米/日;城市居民用气普及率62.9%;城市污水处理率66.3%;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公共汽车营运车辆数346辆;年末实有出租汽车860辆;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42平方米,是1995年的2.7倍。这15年,建成和在建的主要项目有:桃花仑路、康富北路、会龙山路、人民路、大利路、益鑫泰路、五一路、滨江路、龙洲北路等的改造工程,朝阳路、秀峰路、龙洲南路、康富南路、金山南路、迎宾路、梓山路、团圆南路、云雾山路、高新大道等的新建工程,资江一桥拓宽,资江三桥新建,火车站、银城、三里桥、梓山、七里桥、佳宁娜等10多个广场的新建和扩建工程,城市防洪及沿江风光带,高尔夫球场,秀峰公园,奥林匹克公园,团洲污水处理厂,城市燃气工程、垃圾处理厂等。经过15年的大投入,扩大了城市规模,提高了城市档次,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变了城市形象。

    ——投资社会事业建设成效突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事业被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近年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对文化艺术、教育、卫生、体育、广播电影电视等社会事业投入也有所加大。2007年,社会事业投资6.6亿元,比2003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8.8%。2007年末,卫生机构实有病床数7852张;各种社会福利机构床位数7431张;体育场地数1808个;有线广播电视干线网络总长3757芯公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5.9%;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4.1%。近年来建成的重大项目有:广电中心,益阳日报社,图书城,箴言中学迁址新建,奥林匹克中心,各地疾控中心新建,南县一中、沅江一中、市六中、市一中扩建,桃花江女子旅游职业技术学,城市学院、医专拓址新建,工艺美大扩建,国基职业教育基地,第四医院、中心医院扩建,益阳大剧院等一大批项目,提升了城市品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投资突破经济增长瓶颈,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明显加强。长期以来,滞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制约益阳市经济发展的瓶颈,30年来益阳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对改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交通建设与电力建设分别成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的亮点。

    1978年以来,公路、水路完成投资86.8亿元。目前全市已形成公路运输为主导,铁路和水路运输为补充,三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以益阳市城区为中心枢纽,各县(市、区)城区为辐射点,并延伸到各乡镇、农场客货集散地的全市交通综合运输网已逐步形成。30年间,境内共完成公路建设投资80.1亿元,新增公路1853.26公里,新建桥梁271座3.5万米,新修汽车客运站53个,对原有公路进行大规模提质改造,等级公路达4497.17公里,断头路全部建通联网。全市公路网已形成以干线公路“二纵二横”为主骨架的网络。第一纵是长常高速公路、国道319、益沅一级公路、省道204线,第二纵是国道207线;第一横是省道308线(其中益阳至桃江一级公路长24.006公里),第二横是省道306线(湘北干线)。完成港航设施建设投资6.7亿元,相继建成和开始建设的主要项目有:安化柘溪港、南县茅草街港500吨级码头、常(德)鲇(鱼口)、益(阳)芦(林潭)千吨级航道(益阳段)和与之配套的茅草街、白沙和益阳千吨级码头。至2007年,市境通航里程为1424.92公里,其中五级以上航道482.5公里,拥有吞吐量万吨以上的港口41个。航道通行标准、港口吞吐能力,都有质的飞跃。铁路方面,现有湘黔、洛湛、石长三条铁路,境内共长142.05公里。

    1998年以来全市共完成电力投资115.9亿元,已成为全省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相继建成和在建电力项目有:益阳电厂、柘溪电站扩容、东坪电站、修山电站、株溪口电站、白竹洲电站、益阳电厂二期。2007年全市装机容量126万KW,随着在建项目的相继竣工投产,2008年末全市装机容量将达到245万KW。
 
    投资力促后发赶超
 
    投资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在过去的30年里,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几年更是出现了持续加速增长的好势头,后发赶超的态势基本形成,但过去的一些经验教训需要吸取,要继续保持投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势头,防止出现大起大落,这样才能实现益阳市后发赶超的目标,在“十一五”期末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二方阵。

    ——加强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目前益阳市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中部崛起、长株潭一体化和两型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产业转移,“3+5”城市群建设等,要充分利用这些政策和发展机遇,重视和加强规划,减少盲目、重复、无序投资。在区域选择上,要优先落户园区,充分发挥园区的要素聚集优势,集中力量发展园区经济,先形成增长极,再形成扩散。在产业选择上,要优先发展工业项目,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阶段,益阳市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工业化是目前益阳市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特别是要选择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项目。在项目规模选择上,要优先选择重大项目,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争取更多大企业大项目落户益阳市,有利于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带动中小项目和企业的落户和发展,提高行业竞争力。

    ——提高投资效益。近年来,益阳市投资边际效益下降,2002年开始,投资弹性系数(GDP增长速度与投资增长速度之比)持续回落,增量资本产出率(投资增加额与GDP增加额之比)上升。2002年投资弹性系数为1.43,意味着投资每增长1%可以带动GDP增长1.43%,而2007年弹性系数下降到0.29,投资增长1%只能带动GDP增长0.29%。

    ——改善投资环境,打造城市品牌。投资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强弱,是一种生产力。益阳市要树立诚信意识,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打造城市品牌,获得投资者的认可和青睐。首先仍然是要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改善硬环境。继续加强交通,通讯建设,在交通建设上要更加主动地考虑与长株潭尤其是长沙的联系,经济融合,融城先行。其次是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软环境。软环境的改善,必须依靠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的主动参与。三是要完善服务体系,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商务成本。要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

[益阳市统计局 杜学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