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交通发展三十年:大手笔构筑大交通

来源: 时间: 2008-10-0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益阳市自古为“吴蜀门户,荆楚要塞”,地处湘北水陆交通要冲。“北临洞庭而枕岳汉,南瞻琼粤而控衡潭,东襟长江而带宁沪,西领川贵而仰宁康”。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地貌格局,使古今益阳交通具有特色,而益阳市交通的飞速发展,肇始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益阳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捷报频传,石长铁路、洛湛铁路、长常高速公路益阳段、怀桃公路、益桃一级公路、益沅一级公路、319和207国道水泥路改造、茅草街大桥、白沙大桥、益阳资江二桥、资江三桥、桃江资江大桥、安化资江大桥、沅江港、茅草街港、常鲇千吨级航道、益阳汽车北站、益阳汽车东站等一大批重点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相继完成,益阳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向前推进。1978年以来,益阳市共完成公路、水路建设投资86.8亿元,相当于前30年投资总和的8.7倍,境内新增公路里程1853公里,新建桥梁271座,新修汽车客运站53个,对原有公路进行大规模提质改造,全市等级公路达4497公里,拥有航道里程1424.9公里,其中五级以上航道482.5公里。建成吞吐量万吨以上的港口41个,其中百万吨以上的港口3个,总吞吐量达895万吨。交通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个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为骨架,县乡道为支脉,连接城乡,贯通周边,水陆兼备,纵横交织、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一、基础建设成就显著,交通设施不断完善

    (一)公路建设飞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益阳市公路建设开始由“求通型”向“求畅型”发展,除大量新建公路外,还对原有公路进行大规模的提升改造。1987年,实现“县县通油路”;1989年,319国道益阳段建成全省第一条标准化、美化公路;1994年,全市重点建设“一点三线”公路;1998年,长益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06年,益沅一级公路胜利通车,益阳市公路开始步入宽阔、舒适、快速的新时代。2003年起,益阳市着手解决农村公路状况较差的问题,已投资6亿多元对县到乡镇、乡镇到村的公路进行了改造和修建。

    30年间,全市共完成公路建设投资80.1亿元。截止2007年,全市拥有乡道以上公路253条,总里程3598.8公里;通村公路达7496.7公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从无到有,分别达56.1公里、85.4公里,等级公路达4497.2公里,“断头路”全部建通联网。两条国道穿境而过达164.8公里。中、高级路面占公路总里程的比例由2.2%提高到94.9%。国养干线公路的好路率,在车流量不断攀升的情况下,由13.3%提高到83.3%。水泥路5060.36公里,沥青路608.9公里。全市100%的乡镇、98%的行政村通公路。一个以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为骨架、县乡道为支脉、连接周边、运行通畅的公路网基本形成。

    (二)桥梁建设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公路提质改造和洞庭湖改渡为桥畅通工程的实施,益阳市公路桥梁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30年间,新建桥梁271座3.5万米,其长度相当于前50年的3.3倍,特大桥由1978年前的一座增加到9座。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桥型不断涌现。1983年建成原益阳县侍郎桁架拱桥,1985年建成马迹塘板拉桥,1987年建成安化乐安微弯板桥,1996年建成益阳资江连续箱梁桥(二桥),1997年建成南县南华轻型斜拉桥,2002年建成益阳资江中承式钢管拱桥(三桥),2006年建成的含系杆拱桥、连续箱梁桥、空心板桥等复合桥型的茅草街大桥。这些桥梁,各具特色,代表了当期公路桥梁建设的最高成就。马迹塘板拉桥系全国首创,茅草街桥宽跨比时居世界同类桥梁第一,白沙桥最大桩深、顶推长度、悬浇跨度时为全国同类桥梁之最。这些桥梁的建成通车,大大方便了当地人民,为改善益阳市的交通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现代交通发展带来的便捷和实惠。

    (三)铁路建设实现突破。益阳市铁路交通经历了从原始到现代,从窄轨到准轨,从单一到成网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益阳市准轨仅有湘黔铁路从安化西陲穿越,仅38.5公里。1998年,石长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益阳腹地不通“大火车”的历史,2004年,洛湛铁路通车,在益阳市交汇形成“T”形结构,进一步提升了益阳市作为湘北交通枢纽的地位。现在,益阳市已有湘黔、石长、洛湛3条国家准轨铁路穿境而过,在境内正线总长180.55公里,还有联通益阳电厂、朝阳粮库等的专用线。共建大小桥梁69座10292.9米,隧道52座37046.6米,有大小车站14个,其中湘黔铁路安化站为县级站,石长铁路益阳站为国家二级车站。2007年,益阳市火车站年发送旅客39.8万人,货物240万吨。

    (四)站港建设长足发展。随着运输业的飞速发展,与之相应的汽车站场、水港码头应运而生,逐步完善,成为人流、物流的集散地和换乘点,发挥着运输的枢纽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益阳市汽车客运站场建设蓬勃发展,新修汽车客运站53个,站场面积近30万平方米,停车面积12万多平方米,各区县(市)都建起了中心汽车站,特别是随着益阳汽车东站、北站的建成投入使用,更是把站场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30年间,益阳市共投资6.7亿元进行港航设施建设,南县茅草街港、沅江白沙港等千吨级码头相继建成,使境内航道、港口重现生机和活力。现在,益阳市已基本形成遍布城乡、连接干支、布局合理、人便于行的客运站点网络。港口建设因水运业的盛衰而旺淡,因经济布局的调整而变迁,因时代的进步而完善,益阳市已形成大、中、小相结合,与经济发展基本适应的港口格局,万吨和百万吨以上的港口、吞吐量、千吨级码头数和在册船舶数位居全省前列,呈现水网地区水运发达的独特优势。

    二、运输装备不断更新换代,承载能力日益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益阳市交通运输业在创新服务理念、优化运营结构、提高服务质量上狠下功夫,运输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1、运输结构逐步完善,运输方式多元化发展。改革开放前,益阳市运输方式基本以公路和水运为主,运输方式单一,客货运量也非常少。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交通运输实现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折。其所有制成分,运输能力和运输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多层次和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一批性能差,能耗高的老旧车船被淘汰。旅客运输走向快速化和舒适化,公路客运逐步形成“长途卧铺化、中途高档化、短途小型化”,高、中、低档客车和出租车共同发展的多层次运力结构体系。水路客运以豪华客轮、玻璃钢高速客船为代表的高档次船型相继问世。货物运输走向专业化和载重化,由普通型向自动装卸、集装箱和实用型、环保型、空调型方面发展。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特别是随着石长铁路、洛湛铁路的竣工通车以及管道运输(天然气运输)新军涌入,益阳市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水运、管道等其他方式为辅的交通运输实现多元化发展,运输结构逐步走向完善,无缝连接的交通网络逐步形成。

    2、民用运输增长迅猛,私家车飞速发展。改革开放前,益阳市公路、水路运输各占半壁江山,随着改革的纵深发展和经济的飞跃及路面改善和路网完善,水运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汽车逐步占据主导地位。2007年末,全市拥有营运车辆11323辆,其中机动车11109辆,比1980年增长67.7倍;民用汽车拥有量达51908辆,比上年增加34814辆,增长2倍,比1980年增长16.7倍。分类型看,载客汽车35342辆,载货汽车15221辆,分别较1980年增长56.9倍和6.1倍。在汽车总计中,私家车从零基数增加到46965辆,其中:私人轿车11257辆,增长38.6%,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3、铁路运输扩容提质,成为长途和大宗货物首选。益阳市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仅有湘黔铁路、窄轨铁路到现在的石长铁路、洛湛铁路,益阳市已成为湘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车次和通达城市越来越多,东连上海,南至广州、深圳,北上北京,西达西安,益阳市已纳入全国铁路交通网络,能在一天时间内顺畅到达多个省级城市。铁路客运车辆以空调车和卧铺车为主,与此同时,铁路大提速,一批设施先进、性能优良的旅客列车不断充实到客运列车中,让我们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夕发朝至”成为现实。铁路也让益阳市大宗货物运输更加便捷,煤炭、粮食、饲料、水泥等大宗产品开始大量用火车进行运输。

    4、水路运输条件改善,航路通江达海。改革开放以来,益阳市水运船舶逐步开始大规模更新换代,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技术改造,运输船舶实现机械化,逐步淘汰了运载能力低、机动性和安全性差的木帆船和驳船,益阳市船舶出洞庭、入长江,实行运销联营,发展跨省联合,曾经盛极一时。在白沙大桥和茅草街大桥建成之前,水上快艇使湖区交通更加快捷,“水上漂”一度成为当地出行的首选。随着陆上交通的飞速发展,水上客运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水上货运仍保持稳定发展。2007年,完成货运量980万吨,货物周转251915万吨公里,分别是1980年的2.5倍和6.7倍。2007年底,益阳市船舶总净载重量、平均净载重量和总功率、平均功率分别为179693吨、187.77吨/艘和80999千瓦、84.64千瓦/艘,港口货物吞吐量1509万吨,营运船舶16.8万吨。

    三、运输生产快速发展,交通管理焕发生机与活力

    1、旅客运输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前,由于交通设施简陋,交通工具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外出很少,客流量很小。改革开放使国民经济重新活跃,特别是90年代来,随着交通工具的改进,交通网络的完善,旅客运输步入快速增长期。目前,公路与铁路、水运紧密衔接,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层次旅客的需要。2007年,全社会旅客运输量747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7%,是1978年的8.1倍,年均增长7.5%,其中公路7361万人次,铁路39.8万人次,水运79万人次。旅客周转量341884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8.8%,是1978年的11.3倍,年均增长8.7%,其中公路331558万人公里,水运3162万人公里,铁路7164万人公里。

    2、货物运输日益繁荣。改革开放以来,运输市场尤其是公路运输全面开放,多渠道、多部门、多层次办运输的局面逐渐形成,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的繁荣,又有力拉动全社会运输需求,对运输生产的稳步增长起到强力的支撑作用。2007年,全市实现货运量4978万吨,比上年增长12.5%,是1978年的9.4倍,年均增长8.0%,其中公路运输量3998万吨,水路运输量980万吨,铁路运输量240万吨。2007年货物周转量785659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2.4%,是1978年的18.3倍,年均增长10.5%,其中公路490544万吨公里,水路251915万吨公里,铁路43200万吨公里。

    3、行业管理活力显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国家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益阳市交通事业快速发展,日新月异,交通管理革故鼎新,逐步走上“依法治交”轨道。一是行业分工调整细化。80年代后,交通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多元运输经济进入市场,交通法制建设提上日程,行业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公路、港航、汽车维修、驾驶员培训、征稽、交通投资、质量监督等相继成为行业管理机构,管理更加细化。二是行政执法走上规范。改革开放以后,交通执法部门积极推进依法行政,通过法治规范运输经济活动,促进交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三是执法监督体系逐步形成。益阳市交通行政管理机关逐步实现由“审批型”向“服务型”,由“权力型”向“责任型”,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四是工程建设市场进一步健全完善。工程建设开始普遍实行业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路政、航政、运政、安全管理力度加大,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