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益阳市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大力发展工业生产,益阳市的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益阳市规模工业经历了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低到高的发展历程。
发展的成绩
从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益阳市工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30年间,工业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
1、规模工业企业个数由少到多发展迅速。2007年底,益阳市规模企业个数为576户,比1978年净增382户,其中:轻工业246户,净增163户;重工业330户,净增219户。1978年全市中型企业(老口径)只有5户,2007年底,益阳市中型企业(新口径)为33户,比1978年净增28户。
2、规模工业总量由小到大发展迅猛。2007年,规模工业共完成总产值315.44亿元,比1978年增加311.7亿元,增长83倍,年均增长36.5%,全市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4.77亿元,比1979年净增301.22亿元,实现利润6.23亿元,分别比1979年净增5.94亿元和5.94亿元。
3、行业规模扩大。全国40个行业大类中,益阳市现有33个行业大类,比1978年减少两个,但是从规模上来看,1978年益阳市35个行业大类的规模都比较小,产值超过亿元的只有电力行业、装备制造业和食品工业,产值过5000万元以上的只有纺织行业和化学行业,到如今益阳市33个行业大类中产值过亿元的行业有24个,比1978年增加21个。
4、规模工业固定资产成倍增长。1985年益阳市规模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只有7.57亿元,平均每个中类行业2162万元,平均每个企业347万元。2007年末,益阳市规模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为154.22亿元,平均每个中类行业比1985年增加44571万元,平均每个企业比1985年增加2330万元。
5、规模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化明显。2000年,全市规模企业总数为404户,其中国有企业占56.9%,集体企业占26.2%,股份合作企业占2.7%,股份制企业占6.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0%,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占5.5%。2007年底,全市规模企业总数为576户,其中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占规模企业的比重分别为7.1%、6.8%、1.4%、63.4%、4.7%、16.6%。1978年—2000年益阳市规模工业以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类型逐步转变为以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经济类型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新格局。
6、工业企业职工人数和职工工资不断增加。1997年,全市规模工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73949人,年人均工资为6043元/人;2007年全市规模工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80223人,年人均工资为18195元/人。2007年从业人数比1997年净增6274人,增长8.5%,平均每年净增697人,年人均工资增加12152元,增长2倍,平均每年增加1215元/人。
7、支柱产业成长迅速。1978年益阳市支柱产业只有食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电力行业三大产业,而且规模较小。经过近30年的努力,益阳市传统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优化升级所带来的创新效率,已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强大推动力,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2007年,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业实现产值31.60亿元,比1978年增长143倍;电力行业实现产值29.05亿元,比1978年增长27倍;化学工业实现产值29.32亿元,比1978年增长44倍;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42.99亿元,比1978年增长25倍;建材行业实现产值16.43亿元,比1978年增长36倍;食品行业实现产值50.46亿元,比1978年增长33倍;纺织行业实现产值35.95亿元,比1978年增长58倍;造纸及纸制品行业实现产值13.16亿元,比1978年增长108倍。
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益阳市规模工业生产锑品3.39万吨,比1978年增加2.98万吨;水泥502万吨,比1978年增加486.21万吨;成品糖2.35万吨,比1978年增加1.7万吨;机制纸及纸板26.94万吨,比1978年增加25.58万吨;化肥(折纯)15万吨,比1978年增加11.98万吨;发电量54.16亿度,比1978年增加38.46亿度;布3011万米,比1978年增加2150万米;饮料酒2.04万吨,比1978年增加1.36万吨。近年来,益阳市涌现出了一批优质名牌企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如南县的克明面业、桃江的东方水泥、大通湖的口口香米业、赫山的滨湖柴油机、资阳的口味王槟榔、沅江的太阳鸟游艇、安化的建玲竹业等。
发展的思路
益阳市工业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改革上台阶,加大力度上规模,发挥资源优势显特色,加大科技投入增实力,突出重点立支柱,加强管理增效益。
加快改革上台阶。益阳市工业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需要深化改革。第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改革信心,不能浅尝辄止。第二,要加快经营机制转换,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第三,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搞好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工作。第四,要坚持从益阳市实际情况出发,不搞一刀切,按经济规律办事,按市场规律办事,以市场为先导,搞好改革。通过加快改革步伐,使益阳市工业有一个跳跃式的发展。
加大力度上规模。规模经营是规模效益的前提,规模上不去,整体实力就上不去。益阳市工业经济规模可以从三个方面突破。一是从村办企业突破。益阳市平均每个村还没有一个规模企业。在指导思想,应把村办企业这一块作为新的工业增长点来看待,作为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措施,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如果平均每村有一个规模企业的话,年主营业收入按每个企业500万元的标准将增加161.55亿元营业收入。如能将这一目标列入到农村奔小康战略中去,意义是重大的。二是从发展慢的县突破。发展慢意味着潜力没有发挥出来。资阳、安化、桃江、南县四县与后来居上的高新区差距在拉大,要奋起直追上总量。土地面积和人口居全市第一的安化县,规模工业经济总量排到了第五位,反差太大,很有必要寻找新的突破口。三是企业上规模,培育出一批大中型企业。目前益阳市达中型企业规模的有33户(其中1户达大型的企业暂未批),平均每年增加近2户,按此速度发展,争取在2010年全市将拥有40户左右大中型企业。随着大中型企业的增加将带动益阳市工业经济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加大科技投入增实力。首先要增强企业的科技意识,科技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通过企业现实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实现。因此要努力使企业从重资本劳动投入到轻科技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振兴企业、发展企业的轨道上来。其次要建立企业自我改造自我创新的科技进步机制,工业企业特别是规模企业,必须把开发新产品和名优产品作为重点,进行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流程的更新改造,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变产品粗加工的多、深精加工的少,价值低的多、高附加值的少的局面;改变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工艺流程落后的局面。第三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和最重要的因素。要注意培养一支企业户队伍,要通过教育激发职工的创造性,通过培训提高水平,通过实践提高技能。第四,加强银企联系,通过搞好银企关系,增强彼此间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互利互惠政策,争取得到银行信贷方面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科技投入方面,让银行能够给予企业政策上、资金上的倾斜。
突出重点立支柱。益阳市的支柱行业虽然已经改变了以前一两个支柱行业独撑的局面,但还显得比较脆弱。要使益阳市工业真正壮大起来,还是要突出重点行业进行开拓发展。第一,要加固已形成的食品、纺织、建材、造纸、化学、装备制造、竹木加工、电力和有色九大支柱产业(九大行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6%),加快发展,防止滑坡。第二,扩大视野,注重新支柱的形成。对支柱的判断不能停留在产值规模上,效益才是落脚点,所以应研究效益支柱。第三,要引导扶植支柱产业的发展。对支柱产业政策上优惠、资金上倾斜、政府及职能部门的服务跟上,使其快速健康发展。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 王皓]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