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加速工业强市努力跻身全省第二方阵

来源: 时间: 2008-10-1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年的奋斗,益阳进入了工业化初期阶段并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17.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78年的12.9倍,年均增长9.2%;实现财政总收入25.5亿元,是1978年的25倍,年均增长11.7%;人均生产总值10020元;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如果把益阳三十年的发展进步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与全省14个市、州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充分认识到这个差距的同时,2006年,中共益阳市第四次党代会召开和益阳市政府制定“十一五”规划时,为益阳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_未来五年总的发展目标是: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和人民生活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综合实力力争进入全省第二方阵。
    
    “十一五”时间已经过半,必须超常规发展才有益阳“十一五”总目标的实现。工业强市是后发赶超的重要战略,本文作者试图从五个方面来诠释加速工业强市,努力跻身全省第二方阵。
 
    一、发展评价体系的确立
 
    对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而言,工业化是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经典的工业化理论认为,工业化是一国(或地区)随着工业发展、人均收入和经济结构发生连续变化的过程,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换是工业化推进的主要标志。衡量工业化的水平一般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GDP)、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比例)、工业结构(制造业占GDP比重)、就业结构(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空间结构(人口城市化率)等方面来进行,并划分出前工业化、工业化实现(初期、中期、后期)、后工业化五个阶段涉及上述五个方面的各年份标志值,钱纳里、郭克莎等专家学者有着高深的评价体系和研究方法。
    
    在确立益阳发展评价体系时,力图从经济实力和工业发展水平两个方面考虑,放在全省14个市、州参照体系之中,同时有利于为跻身全省第二方阵提供分析支持。
    
    2006年,益阳市统计局课题组提出了经济实力的方阵及其评价体系指标: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是GDP和财政总收入,在考虑人口数量时形成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总收入;四大指标分别按GDP35%、财政总收入35%、人均GDP15%、人均财政总收入15%的权重乘以各市、州在全省的排位数相加后,进行综合排位,确立经济实力水平。
    
    工业发展是经济实力的风向标。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是工业增加值和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时要考虑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人均工业增加值。四大指标同样分别按工业增加值35%、规模工业增加值35%、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人均工业增加值15%的权重乘以各市州在全省的排位数相加后,进行综合排位,确立工业发展水平。
 
    二、益阳三十年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开始到九十年代初期,益阳经济实力综合排位在14个市、州中基本处于第10位,勉强跻身于全省第二方阵;1998年,益阳经济实力综合排位显著下降,仅强于张家界,列第13位;“十五”期间,益阳经济实力综合排位年年列全省第12位;“十一五”发展目标提出后,经过两年努力,2007年益阳经济实力综合排位进位到第11位,增强了全市人民后发赶超、跻身全省第二方阵的信心。
       
    2006年以前,益阳处在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发展呈现出滞后性,当经济实力综合排位全省12位时,工业发展综合排位从13位上升至12位;2007年,经济实力与工业发展综合排位一同跃升到全省第11位,显示着益阳已进入工业化实现初期阶段。

2007年益阳经济实力综合排位全省11

计量单位:万元、万人、元/

 

GDP

财政

收入

人均

GDP

人 口

人均财

政收入

排位

分值

综合

排位

全省

 

 

11193100

 

14492

 

6805.7

1644.67

 

 

 

长沙

21902500

1

2664100

1

33711

1

637.36

4179.90

1

1

1

株洲

7512600

5

675900

2

20387

2

379.9

1779.15

2

3.05

2

湘潭

5268100

7

383900

7

19171

3

292.7

1311.58

3

5.8

6

衡阳

8208700

4

504900

6

12232

7

728.88

692.71

9

5.9

7

邵阳

4759100

9

301500

9

7074

14

749.6

402.21

14

10.5

10

岳阳

9158400

2

608600

3

17799

4

542.94

1120.93

5

3.1

3

常德

8640800

3

531200

5

15901

5

609.57

871.43

6

4.45

4

张家界

1513300

14

111200

14

10201

9

162.39

684.77

10

12.65

14

益阳

4176200

11

254700

12

10020

10

465.25

547.45

11

11.2

11

郴州

6422400

6

590800

4

14671

6

466.39

1266.75

4

5

5

永州

5063900

8

291500

10

9887

11

580.16

502.45

13

9.9

9

怀化

4116700

12

264300

11

9045

12

502.32

526.16

12

11.65

12

娄底

4467200

10

327500

8

11493

8

416.11

787.05

8

8.7

8

湘西

1906800

13

229200

13

7667

13

272.13

842.24

7

12.1

13


2007
年益阳工业发展综合排位全省11

计量单位:万元、万人、元/

 

 

增加值

规模工业

增加值

GDP

工业占

GDP比重

人口

人均工业

增加值

排位

分值

综合

排位

全省

33758700

 

26559700

 

92000000

0.3669

 

6806

4960

 

0

 

长沙

7715600

1

5532500

1

21902500

0.3523

9

637.4

12106

1

2.2

1

株洲

3471100

3

2483500

4

7512600

0.4620

2

379.7

9142

2

3.05

3

湘潭

2163100

7

2003000

7

5268100

0.4106

5

292.7

7390

4

6.25

7

衡阳

3010300

5

2243300

5

8208700

0.3667

7

728.9

4130

8

5.75

6

邵阳

1248200

9

881800

11

4759100

0.2623

12

749.6

1665

13

10.8

10

岳阳

4079200

2

3643800

2

9158400

0.4454

3

542.9

7513

3

2.3

2

常德

3206700

4

2503400

3

8640800

0.3711

6

609.6

5261

6

4.25

4

张家界

261800

14

190400

14

1513300

0.1730

14

162.4

1612

14

14

14

益阳

1136300

12

882300

10

4176200

0.2721

11

465.3

2442

10

10.9

11

郴州

2988200

6

2145600

6

6422400

0.4653

1

466.4

6407

5

5.1

5

永州

1163400

11

810800

12

5063900

0.2297

13

580.2

2005

12

11.8

13

怀化

1221700

10

1072200

9

4116700

0.2968

10

502.3

2432

11

9.8

9

娄底

1963300

8

1726200

8

4467200

0.4395

4

416.1

4718

7

7.25

8

湘西

677100

13

577300

13

1906800

0.3551

8

272.1

2488

9

11.7

12

 

    三、跻身第二方阵的构想
 
    把全省14个市、州按经济实力综合排位划分为三大方阵:第1至第5位为第一方阵,第6至第10位为第二方阵,第11至第14位为第三方阵。
    
    2007年,益阳从第12位超过怀化升至第11位,益阳要跻身第二方阵,经济实力综合排位必须进入全省前10位。
    
    2003年、2006年、2007年处于第9、10、11、12位的分别是娄底、永州、邵阳、怀化、益阳五市。
   
    益阳跻身并稳住第二方阵的地位,经济实力综合排位必须先后超越邵阳和永州。
    
    “十一五”末,益阳跻身第二方阵,三年时间内经济实力综合排位超越邵阳, GDP必须超过娄底接近邵阳,财政收入必须超过怀化接近永州。按照这一构想,同时设想娄底、邵阳GDP增长和怀化、永州财政收入增加均按各自确立的“十一五”发展速度,益阳该要一个怎样的超常规发展速度呢?    
   
    如果“十一五”后三年GDP平均增速邵阳为10.8%、娄底为12.5%的话,益阳必须超过15.8%的增速才能在总量上超过邵阳和娄底,从而奠定跻身第二方阵的坚实基础。
   
    如果怀化“十一五”后三年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速在11%,益阳必须以15.6%以上的增速方可超过怀化;尽管益阳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速达到了31.7%,但怀化增速也达到了27.2%。如无重大异动,三年内无论是地方财政收入还是财政总收入要超过永州有相当大的难度。
    
    益阳2007年GDP和财政收入仍在原来的排位,因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升位经济实力综合排位进位全省第11位,只有GDP和财政收入相应进位,方可跻身全省第二方阵。
 
    四、后发赶超关键在工业
 
    中共益阳市第三次党代会后,益阳便迈开了后发赶超的步伐,到2006年中共益阳市第四次党代会召开和制定“十一五”规划提出力争进入全省第二方阵总的发展目标,加快了后发赶超的步伐。工业强市是后发赶超的重要战略,2003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0.65亿元,占GDP总量的23.26%,工业发展综合排位全省第13位;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13.63亿元,占GDP总量的27.21%,工业发展综合排位升至全省第11位;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7.39%,占GDP总量增加了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更是从2003年的22.5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8.23亿元,年均增速23.9%,工业发展综合排位上升拉动了经济实力综合排位的上升。
    
    “十一五”末,益阳跻身全省第二方阵。首先GDP增速保持在15%以上:第一产业增速受到各种制约,益阳还处在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推进阶段,是多年来的鱼米之乡、农业大市,2003年至2007年,第一产业占GDP在26.5%-29.1%,增速在4%-8%,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大而发展速度基本稳定,这种结构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样受到许多的制约,益阳没有天赋的诸如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八百里洞庭早已成了远古的传说,几十年来生活在这方水土上的大多数人感受不到“三周一叶”的气息,打造“天下美人窝”也非计日程功…2003年至2007年,第三产业占GDP在41.1%-45.5%,增速略高于GDP增速0.3%-0.8%;(2007年全市GDP增速达到14.8%,第三产业增速为15.6%,工业增速为22.5%)“十一五”后三年带动GDP增速15%以上的主要压力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在于工业的超常规发展。其次要保持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第一产业发展主要是稳定粮食生产、夯实薄弱的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对财政收入的直接贡献很小;第三产业由于旅游、教育等拉动较弱且税收征管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只能力争匹配其所占GDP的份额;“十一五”后三年,第二产业要提供50%以上的财政收入贡献,工业将对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起决定性作用。
    
    工业化是益阳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要实现后发赶超、力争2010年跻身全省第二方阵、不断向全省中游水平推进,关键在工业、在于不断把益阳的工业化实现阶段往工业化中期推进。
 
    五、工业强市期待大手笔
 
    工业强市:可以这样理解_以工业的手段,实现益阳在全省经济实力综合排位的不断前移,2010年力争进入全省第二方阵,“十二五”期间稳居全省第二方阵…但真正成为一个工业强市,便进入了工业化实现的中期阶段_产业结构中各产业占GDP的比重二产业大于三产业、一产业比重小于20%,其中工业比重大于40%,2010年人均GDP应达到3000(陈佳贵等2006年在《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中的划分指标:2000年初期为1320-2640、中期为2640-5280,2004年初期为1440-2880、中期为2880-576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工业的超常规发展,期待着大手笔。
    
    1、培育两个市场,壮大支柱产业:工业化的根本在市场,市场是一定区域商品、劳务等的供给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关系,也是商品交易的场所。要壮大支柱产业,就必须培育这两个市场。
    
    这一方法已从益阳茶业市场的建立发端,黑茶是益阳的特色,如何在这个市场中完成以该特色为主的益阳茶产业的商品交易并把更大区域的与茶相关联的商品交易吸引到这个市场来,任重道远。如能形成周边省市、全国乃至世界知名茶业市场,生产跟着这两个市场走,茶产业便极大地促进了益阳的工业强市。
    
    益阳针织产业的发展曾试图走诸暨大唐发展袜业的路子,十年来收效甚微,如在加强领导和引导后,在培育两个市场上有所突破,将对壮大纺织支柱产业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2、引导聚集发展,承接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不是个别企业的转移,而是某一发达地区一大批同一生产企业及其配套产业的转移;可能有大企业,更多的是一群中小企业;要增加新的投资,主要还是企业设备、资产(有形和无形)的迁移;可能是原来的老板,不排除是关、停乃至破产后的资产变卖…益阳不可能承接各类产业转移,必须抓住自己的特色。
    
    特色产业的形成取决于历史因素(首先看文化的积淀)、自然条件(更多的是原材料供给)、社会生产方式(专业化分工协作)、经济实力及一贯的政策规定等。当年益阳纺织城、电子城等的决策建设至今烙印仍在。
    
    只有抓住了一个特色产业的聚集发展,在努力争取企业个体规模的同时,充分扩大群体规模,然后才有承接产业转移的真正实现。
    
    3、打造航空母舰,催生千帆竞发:航空母舰排水量级别不同,关键是一个群。致力于抓住一家产品在国内(国际上)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拥有知名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或高新特技术)、组织管理严密、有较强扩张欲望的(大)中型企业,为其发展一批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益阳自己的工业航母;同时,引导和扶持益阳(大)中型配套加工企业加入省级、国家级、国际级航空母舰群;双管齐下实现工业强市。
    
    抓住特色,培育市场,发挥比较优势;盘活存量,激发增量,引导聚集发展。形成工业领域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
    
    4、激活本地投资,大力招商引资:制约工业发展的最大难题是资金。新上工业项目要投资,生产企业增强发展后劲更需要投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增长率显示着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继续抓好招商引资的同时,要下大力气激活本地投资。
    
    投资洼地就是“钱要象水一样往这个低处流并且常年被水泡着”,打造难,说不清,但至少要给人这样的印象_自己“地里的水”要很少流到别人地里去。有两点:首先要在本地银行的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没有多少存款上解,还能争取到上级银行的规模支持;其次是不少老百姓不光把自己的所有积蓄,还要把亲朋好友(特别是益阳以外)的钱在益阳投资入股或开办企业。
    
    要利用鼓励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制定更有力的措施激活本地资金投向工业领域。激活投资关键在引导,引导首先在于工业投资的模式:在先租后购再建很多建材企业、一家多达几千万投资时,以灰山港人为代表的有融资入股“灰山港模式”;在陆贾山路上聚集发展前店后厂的内衣产销企业近三百家,形成针织品专业市场后建设香港城的有聚集发展“内衣模式”;创造一个为大中型企业配套生产的“配套模式”…激活本地投资让自己赚了钱,外来投资者胆子就会更大,招商引资就会有新的更大突破。
    
    5、引进重大项目,争取各种支持:桃花江核电厂的开工和建成投产,将对益阳实现工业强市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锲而不舍地引进国家级、省部级的重大项目特别是能支持GDP和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工业项目落户益阳。
    
    中部崛起、建立各种级别开发区、“3+5”城市群建设、对接和融入“长株潭”、推进新型工业化、紧跟“一化三基战略”、认定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无一不沐着政策的阳光、沾着投入的雨露,要想方设法争取国家和省、部及其有关部门和单位对推进益阳工业化的各种支持,为后发赶超、工业强市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 袁国平]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