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发展现代农业条件分析及对策

来源: 时间: 2009-02-1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的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益阳作为一个农业大市,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应抢抓历史机遇,化挑战为动力,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扬长避短,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益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益阳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在发达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现代农业建设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1、农业的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越做越大。商品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为了提高农产品商品化水平,益阳市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民瞄准市场搞生产,实现生产与市场的良好对接。2008年,益阳市农产品商品率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一是培植龙头企业,打造与市场对接的“航母”。益阳市把培植龙头企业作为推进产业化的关键,成功打造了益华、和平、顺祥、锦大等出口“航母”,产品远销港澳、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近2000万美元,成为省内最具活力和优势的水产品出口方阵。益华公司斑点叉尾鱼回鱼片出口量占到全国同类产品的50%以上。二是架设大网络,构建与市场对接的“快车道”。销售窗口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形式,是联接城乡市场的重要平台。为此,益阳市改变以往坐等上门收购的销售方式,转变为产销结合,扩大外销市场,建立外销基地,将产业链条延伸到市场的最前沿,先后在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深圳等全国1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窗口,成功构建了产业与市场对接的大网络。益阳黑茶通过大宣传、大发展、大市场,目前发展态势良好,茶园面积达20万亩,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8家,市场开始遍布全国,品牌开始叫响全国,今年产值可达8亿元。

    2、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不断扩大。目前,益阳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9943家,从业人员近12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3家,年产值过5000万元以上的31家,过亿元的13家。2007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规模工业完成产值78.5亿元。益阳市耕地面积占全省的7.2%,居全省第8位,人口规模占全省6.8%,在全省居第9位,但规模工业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全省9.2%,居全省第4位。全市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24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在全省仅次于省会长沙,居第2位。益阳市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正在加速发展,规模日益扩大。益华水产新近征地500亩建设新厂区,投产后产值将超过3亿元;沅江纸业公司10.2万吨优质苇浆技改项目的全面竣工投产,使沅江纸业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化学苇浆生产线,产能规模在原有6万吨的基础上一举提升到20万吨,成功实现产业升级;辣妹子公司在沅江工业园征地新建辣椒酱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

    3、农业的科学化、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近年来,益阳市加快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一是大力实施主导品种主推制度。全市确定27个品种作为益阳市水稻生产的主推品种。超级稻的引进应用取得新进展,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的超级稻达到60万亩。二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了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轻简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通过在全市五区县(市)广泛实施,2007年推广面积达400万亩。通过对比测算:农民亩平增收35元,水稻亩产也由397公斤提高到415公斤,增产18公斤。三是优质种苗建设力度加大。重点抓了优质稻、斑点叉尾鱼回、无病毒母本柑桔、脱毒马铃薯、优质茶、优质种猪等八大科技种苗工程建设。市农科所培育的湘益猪配套系,已通过鉴定验收,填补了湖南在这一领域没有自己品牌的空白。四是加大阳光培训工程的力度。做到培养技术工人和现代农民两者兼顾,既促进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又促进了有文化、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的日益壮大,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较好的人才基础。通过科技入户工程,培育种养大户及科技示范户1万户。五是机械化率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20.13万千瓦,在全省排名第五位,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

    4、农业的集约化、效益化不断加大。集约化经营就是要实现以最小的投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益阳市农业集约化、效益化经营表现在:一是积极推广新型种养模式,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效益。益阳市水产养殖重点推广了鱼鳖混养、鱼鸭混养、莲鱼共养等新型养殖模式,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得到提高。2008年益阳市养殖水面的产出效益为3353元/亩,每亩产出效益比2007年增加650元;种植业方面,着力提高耕地利用率:首开中国南方冬季脱毒马铃薯生产先河,并首创公司整体承租农民土地和全程机械化耕作生产模式,产品专销东南亚国家。探索了一条冬闲田里夺高产、获高效的冬季农业发展新路子,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呈现逐年提高势头。2007年每亩耕地产出效益为2305元,比2007年增加230元。二是促进生产要素相对集中,推进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益阳市通过整合资源、引导土地等生产要素合理流转,促进了种养大户增加,产出效益明显提高。目前益阳市造林万亩以上的大户有17户,造林千亩以上的大户有49户,其中面积最多的已达12万亩。种粮大户中,全国十大种粮大户之一的卢青年近年来年平均种植水稻面积达3000亩左右。三是积极开拓新型农业形态,促使投资回报率提高。益阳市积极鼓励农民,大胆创新,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开拓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力争以最少的投资争取最大的投资回报。“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新型农业形态在益阳市的发展方兴未艾。

    二、益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当然,益阳市现代农业发展仍存在如下困难和阻碍:

    1、小农户家庭经营模式制约了农业规模经营,使得农业难以成为高收益产业。益阳人口密度较大,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较少,人地关系比较紧张,2007年益阳市人均耕地仅有0.83亩,和全省人均耕地0.84亩差不多。远远低于全国人均耕地的1.48亩。同时,益阳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较小,二百多万的农民近期内仍将局限在农村。《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虽然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但是在短期内,土地合理流转还只会是少量,只能是适当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大多数地方只能在有限的土地规模上,通过集约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发展农业。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已面临着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与严峻挑战。农民、农业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使农民难以走出“卖难?价跌?减产?价升?增产?卖难”的怪圈。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衔接显得十分艰难,小农户家庭经营使得农业很难迈进高收益的产业行列。

    2、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农业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农业结构的优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农业资源要素,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当前益阳市农业结构调整需要一种战略性调整,其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拓宽农民就业空间,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要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就必须实现农业资源和要素的无限制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农产品无限制的公平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3、农民弱积累能力及政府支持的有限性,导致传统农业改造进展缓慢。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投资主体。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初级农产品和原料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上。由于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绝大部分农产品以未加工或初加工产品的形态出售,附加价值低,导致农业增收缓慢。作为农业主产区和纯农户所占比重较大的益阳市来说,农业是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增收缓慢,农户积累能力就很难有较大的提高。近年来,益阳市农民收入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人均纯收入达3913元,但扣除农民的生活消费,结余资金仅699元。这点钱农民也会用来修房和以备不时之需,很少能用来对农业扩大投资。同时,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对社会投资的吸引力相对较弱。不仅社会民间资金大多不愿投向农业,就是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农业的许多项目资金,也往往被挪作他用很难全部落实在农业上。

    4、“科教兴农”实施不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一是农业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农业科研机构设置,仍是计划经济时的设置,没有根据农业区域布局和现代农业发展进行新的调整。研究领域狭窄、科研资源分散。二是农业科技长期投入不足。目前,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一般占有当年农业生产总值的1.5%,有的高达3%-5%,而我国仅占0.28%,而益阳市还未达到0.28%。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不但无钱打仗,而且无钱养兵,致使农业科研、推广单位运转艰难。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表现为满足生产性成果多,质量效益型成果及取得突破性、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科技成果少;满足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成果多,农产品加工增值和资源开发利用型科技成果少。

    5、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灾害频发”的严峻挑战。长期以来,为了解决农产品供应短缺,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农业在追求高产出的过程中,陡坡开荒,围湖造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在社会从温饱阶段进入小康阶段后,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人们在生活消费上追求安全、营养、健康、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显现,对生存环境的意识或要求日益增强。由此,社会需要农业和农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保健食品,提供生态功能强大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特别是农村工业的发展,城市工业尤其是其中的污染性工业向农村的大量扩散,益阳市一些边远地区成为了一些污染性工业生产基地,当地自然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三、加快益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现代农业是当前益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把农业建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生态良好、质量安全、效益突出的现代农业。

    1、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大力发展种养业。没有发达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就没有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农业也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种植业和养殖业在益阳市传统农业占有重要地位,有很好的基础。2007年益阳市粮食播种面积为569.1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23.9万吨。出栏生猪422.1万头。2008年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粮食和生猪生产的领导,益阳市种养业又迎来了一个新高潮。益阳市粮食播种面积达588.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31.2万吨,出栏生猪462.46万头。市委、市政府要制定长期的、稳定的、过硬的政策,支持种养业的发展。用发达的种养业巩固鱼米之乡地位。

    2、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加大农产品深加工。要从益阳市的实际出发,理清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加快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建设一批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特色产业群和加工基地,形成支撑益阳经济的支柱产业。益阳市应确定粮油食品加工、棉麻加工、果茶加工、竹木纸品加工、药材加工、蔬菜加工作为主导产业,进行精深加工,开发系列产品,使之形成益阳的特色产业,各市县应尽快改变农产品加工企业小而全、重复分散的局面,立足资源优势,确定1-2个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实行联合兼并,防止恶性竞争,发展规模效益,改造和提升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同时,要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应围绕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要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产品品质优、市场占有份额大、企业信誉高,具有益阳特色的知名品牌。大力树品牌、创名牌,把已有品牌规模做大,把名优特新产品做成知名品牌。做品牌也要消除各自为战、恶性竞争,不要怕谁吞并谁,应支持同类质量优良的产品打一个名牌,形成品牌优势。

    3、改造传统农业,激励农业科技创新。传统的以土地、农业劳动力投入为重点的发展战略,要转变为以科技投入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在现代农业增长的全程中,益阳的农业将“从维持生存的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业化、科学化农业转型”,必须构建一个新的科技体系,完成技术内部的供需均衡和外部环境的协调,最终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从内部看,农业科研等要根据需求主体(农民)的要求,提供尽可能多的高新、 适用技术成果, 通过推广机构,构建供需流通的桥梁,提供多元化的技术平台。政府应针对农业技术的外部性、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点,要加大投入规模,健全投入机制,并就供求技术市场容易出现的“市场失灵”现象,利用“看得见的手”加强宏观调控,优化农业科技市场的外部制度环境,从整体上把握全局,最终达到农业结构优化、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的目标。

    4、规范现代农业,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用现代产业规范现代农业,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益阳市应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能力为核心,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菜篮子”产品为突破口,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监控,全面推动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

    5、扩大流通渠道,构建农业物流体系。要加强益阳在全省农业物流地位建设,要尽快形成益阳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体系,重点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巩固和完善产区市场,培育和发展销售市场,逐步形成以综合性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专业市场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一是要认真抓好科学规划和市场的合理布局。市场建设应充分考虑各地农副产品的生产特点、分布状况、商品流量和流向、居民的消费习惯等因素,还应与城镇规划建设以及交通、通讯建设相互协调、同步配套。二是要加快培育发展一批重点批发市场。重点抓好一批粮油、茶叶、蔬菜、水果、水产、生猪、药材等批发市场。重点扶持建设益阳黑茶中心批发市场,使之真正成为全省全国黑茶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传递中心。三是要抓好农村市场网络建设。以县城为依托,以乡镇和村为扩散点、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一体化销售网。要适应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搞好农村市场的规划布局,加强农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

    6、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农民是现代农业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益阳市现代农业的兴衰成败。为此,益阳市应把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发展益阳现代农业的一个核心任务加以落实。大力发展益阳市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培养出大批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实用技术水平,为益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 王俊武]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