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消费市场开局良好

来源: 时间: 2009-03-2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8年益阳市积极落实扩大内需政策,努力开拓城乡消费品市场,保持消费品市场稳定,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亿元,同比增长25.3%。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亿元,同比增长18.3%。
承接2008年良好发展态势,在庆元旦、迎春节等假日消费的刺激下,2009年1-2月虽受世界金融危机继续加深、我国物价指数持续回落等因素的影响,但益阳市消费品市场仍保持了较快增长,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4亿元,同比增长20.3%。

    (一)消品市场主要特点

    1、城镇消费仍处于主导地位,农村市场增速趋缓。今年1-2月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2.8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5.1%,同比增长23.3%。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亿元,同比增长16.8%,城乡市场的增幅差距为6.5个百分点。

    2、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快速增长,领跑消费品市场。由于规模大、环境优、信誉好等服务优势,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成为城乡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首选消费场所,购买力流向大型零售企业特征日显突出。1-2月累计,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实现零售额为5.6亿元,同比增长39.9%,同比提高8.9个百分点,对全市消费品市场的影响显著提高。如步步高康复店1-2月累计增幅达20.8%。

    3、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从统计数据看,名品、名牌等高档消费品以及电器、汽车等产品销售均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对市场活跃起到重要带动作用。国家实施的"家电下乡"政策使全市1-2月享受补贴的彩电、冰箱等电器销售量就达5483台。特别是汽车类商品受成品油税费改革刺激,销售量呈现井喷,仅申湘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1-2月销售量增幅达78.6%。随着家用汽车快速增长,1-2月石油类销售红火,同比增长23.4%。

    4、环比下降明显,增长速度放缓。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达22%,但在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只有18.4%,环比下降3.6个百分点。全市97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中,1月份负增长的企业为21家,在2月份负增长企业扩大到35家,同比增长66.7%。

    (二)当前消费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居民消费信心不足。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加深,企业结构调整、就业压力加大以及股市的负财富效应,许多股民、基民财富明显缩水,居民收入预期下降,消费者消费信心不足。

    2、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虚假广告、虚假打折、虚假标价、质价不符、短斤少两等市场无序竞争行为时有发生,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和现象仍未杜绝,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产品售后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还时常发生,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欲望,制约着消费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三)2009年消费市场预测 

    鉴于2009年影响消费品市场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加上物价涨幅已呈减缓态势,对消费品零售额的拉动力减弱,预计2009年全市消费品市场增幅将呈回落趋势,预计增长16%以上。 

    (四)促进全市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的几点建议 

    1、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挖掘农村消费潜力。一是要充分利用国家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有利时机,鼓励引导大中型连锁超市、品牌零售企业向县城及农村市场延伸,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提高农村市场流通效率;二是充分利用国家实施" 家电下乡"的政策,建立完善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家电生产流通体系。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农民购买家电的积极性。三是积极探索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模式,建立健全城乡双向流通网络。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农产品经营企业与农产品生产者建立鲜活农产品快速流通渠道,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扩大消费需求。 

    2、培育新型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性消费,形成新的消费热点。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的有力时机,完善消费政策。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特别是要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增强中等收入者对住房、汽车等商品的消费能力,引导经营企业采取行之有效措施,激发和释放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提高即期消费能力,加快实现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 

    3、加大营销力度,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充分利用和开发旅游资源,打造品牌和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业水平,并要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促进全市旅游消费的持续快速发展。

    4、加大对流通市场的监测和调控。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市场运行监测系统,及时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信息,为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依据,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政策信息服务导向。通过对市场的监测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发出预报预警,指导生产、引导消费。 

    5、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构建和谐消费环境。积极引导流通企业诚信经营,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加强流通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市场准入标准,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围绕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切实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愿意消费、敢于消费的良好环境。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 文寿平]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