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民生的主要食品和商品,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它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十分广泛,牵一发而动全身。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趋紧,粮食价格大幅走高,导致消费物价大幅上涨,引起各国广泛关注。
一、南县目前粮食市场收购价格现状
据调查,2008年粮价为每百斤94元,比2007年的82元上涨14.6%,其中:籼稻每百斤为86.7元,比2007年的76.5元上涨13.3%,;优质籼稻2008年每百斤为102.3元,比2007年每百斤87元上涨17.6%。另南县统计局对三仙湖镇仙壶米业调查显示,2008年早稻每百斤收购价为92-95元,中晚稻每百斤收购价为92-95元,比2007年早稻收购价75-78元增长22.7-21.8%,中晚稻增长8.2-5.5%;青树嘴镇李中文米业调查基本一致,在2008年的5月至8月期内达到100-105元之间,即高位价涨幅达34.6%,创历史之最。比国家2008年最低收购保护价77-79元提高19.4%-20.3%。
二、粮食价格走高的内外成因
粮食价格的相对走高,并不是局部性和区域性的涨价,而是世界性的。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际粮价上涨刺激国内粮价上涨。主要是供求关系趋紧和库存储备大幅下降所致。一方面,近年来,尽管粮食总量在不断增加,但其增幅在下降,我国粮食产量2004年至2006年其增幅为9.0%、3.1%、2.9%,到2007年仅为0.7%;南县2003年至2007年分别为255425吨、319493吨、351368吨、391603吨、393000吨,分别增长25.1%、10.0%、11.4%、0.3%。随着人口的自然净增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工业用粮增加,对粮食的消费越来越大,据国家统计资料,2007年,世界粮食产量23.04亿吨,比上年增长31.4%,谷物产量20.84亿吨,增长4.7%,大豆产量2.2亿吨,减产7.3%。2007年世界粮食消费量23.41吨,增长3.2%;大豆消费量2.36亿吨,增长5%,2007年谷物供需差为1%。造成粮食的供求不断失衡,使粮食消费呈刚性增长,引起粮食价格上升。另一方面,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世界粮食库存多年来连续下降,以2000年为基准点,2004年至2006年粮食库存分别下降20.2%、22.9%和30.4%,特别是2007年高达36.9%。阿根廷、巴西、美国、中国大豆库存居世界前四位,占93.9%,而前三位2007年库存仅为1743万吨、2049万吨和381万吨。美国2007年小麦和大豆生产价格上涨56.1%和61.7%;大米与玉米上涨20.5%和31.6%。二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促使生产成本增加,从而推动粮食价格上升。2007年与2003年相比,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累计上涨30.9%。2008年与2005年比较,南县农业生产统计累计上涨了20.19%,据国家发改委成本调查,2006年与2002年相比,稻谷每百公斤成本增长了25.1%。同时,专业部门测算认为,农资价格每上涨10%,种粮成本将提高6%。由此推算,南县种粮成本2008年与2005年相比则提高12.1%。因此,粮食价格上涨难以避免。
三、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价格一直处于低价位运行,生产效益或者说生产利润大大低于其它产品,粮价的飙升,可以说是其价值的体现之一。站在生产者角度,粮价上涨对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农民增收是显而易见的。调查显示,2008年粮食平均收购价每百斤为94元,2007年为82元,按双季稻计算,每亩增加收入近200元,扣除生产成本上涨因素,亩平净增160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近5个百分点。如果是种植大户(40亩以上),可提高25个百分点,对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一定作用。
同时,我们也看到,粮价的上涨,站在社会角度,它产生的问题又是巨大的。近年来由于粮价上涨,造成消费价格指数上升,给人民生活带来较大影响,使底层低收入户难以承受,这是因为粮食占食品类的比重较大,为11.6%,而食品类在人民消费的八大类中占42.6%,由于粮价上涨,推动食品类价格上升,导致整个消费指数上涨。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4.9%,2008年达到5.18%,从相邻的亚洲国家看,泰国和韩国分别上涨8.9%和5.5%,越南更显恶性通货膨胀,CPI涨幅高达26.8%。由于物价上涨,造成居民支出增加。2007年,南县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为6458元,同比增长10.4%,其中食品类支出2755元,同比增长16.6%,高出消费总支出6.2个百分点。
四、今后粮价的基本走势
目前,粮食价格上涨无论从涨的客观基础,即国际市场、供给需求,还是从幅度、时间上都还没有到位的迹象,因为粮食生产本身所获利润不大,且价格一直在其价值下运行,粮食价值没有得到应有体现,况且,生产成本的上升不可能从内部消化,必须通过其价格反映,因此,粮价在经济发展新格局下,将进入新的一轮上升阶段,更何况国家2009年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在2008年收购价基础上每百斤提高13元,2009年粮食每百斤最低收购价达到90元和92元,今后粮价将高位运行,我们也将进入高粮价时代。
五、问题思考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特别是对粮农的价格政策和补贴政策的实施,以求粮食生产得到发展,实现粮食增产增收,但实际上并不理想。从南县粮食生产看,2003年-2007年粮食产量分别为255425吨、319493吨、351368吨、391603吨、393000吨,增幅在逐步下降。据调查反映,国家政策虽好,但种粮收入太低,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外出务工至少在8000元-10000元以上,认为种田不如务工;二是联产承包之后,农田分家到户,耕作面积小,尽管进行补贴,但总体收入显现不明显。 农户作为个体,自给自足不忧,由于有限的耕地种植面积,没有太多的粮食进入市场,得到的收入不多,价格和补贴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无法使农户种植更多的粮食。粮食生产是事关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要促进粮食生产,又确保农民增收、致富。我们认为:一是要继续提高和稳定粮价,确保农民增收。农民是实惠型群体,只有当他们认为种粮比种植其他农作物收入高时,种粮将成为首选对象。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认真抓好价格监督机制和粮补政策的真正落实,使粮食生产"两扩"实际到位。二是搞好粮食产销对接,确保流通渠道畅通。粮食安全并不是单一的,它包括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储运、粮食贸易和粮食价格等内容组成。我们既要农民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政府部门必须为粮农提供产销安全保障和服务工作,确保流通渠道畅通,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因此,我们要建立完好的流通体系和完备的仓库体系。三是树立品牌意识,提升产品质量。这就要求职能部门做好品种引进和技术指导上门服务工作,使我们生产的产品一流不愁嫁,建立品牌效应机制。四是改进生产模式,加快和完善土地流转,提高种粮生产效益。调查中发现,粮食生产大户是发展粮食生产和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力量。因为他们有强烈的种粮意识和积极性,而且有较好的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构建好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尽量让种粮农户种更多的田。如三仙湖镇均和村陈陪庆,2008年种一季稻40亩,单产为1150斤,按市价100元/百斤计算,可获收入1150元,除去肥料、农药、收割、种子等一切费用430元成本,每亩可获得净收入720元,40亩粮田可得2.88万元收入,比外出一般务工人员收入还高。这样显然粮食生产得到了发展,粮农得到增收。
[供稿:南县统计局 黄月坤]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