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虽然受世界金融危机蔓延、物价指数持续回落等因素影响,但在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的推动下,益阳市消费品市场呈平稳发展态势。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总体情况
1—5月,益阳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96亿元,同比增长18.4%,增幅比上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虽保持了平稳增长,但总体上逐月累计增速呈现回落的运行态势。1-5月,分月累计增速分别为22%、20.3%、19%、18.7%、18.4%。
从销售地域看,城市实现零售额37.44亿元,同比增长20.3%;县实现零售额13.4亿元,同比增长19.3%;县以下实现零售额42.12,同比增长16.4%。
从销售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6.1亿元,同比增长18.6%;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5.63亿元,同比增长18.3%;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74亿元,同比增长18.5%;其它行业实现零售额1.49亿元,同比增长15.1%。
二、 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1、消费品市场月销售总量呈下降趋势,增幅回落扩大
1-5月,益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无论从总量还是增幅来看都呈现逐月回落之势。从总量来看,1月份零售额为21.4亿元,2月份零售额为20亿元,3月份零售额为17.41亿元,4月份零售额为17亿元,5月份零售额17.15亿元,总量呈稳中有落走势。从增速来看:今年1月份受春节提前因素影响(去年春节在2月份),同比增长2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出2.5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取得了开门红。但节后,增速回落。2月份增速只有18.4%,增幅比上年同期只高出0.9个百分点,且环比下降3.6个百分点;3月份增速下降至16.2%,增幅比上年同期低4个百分点;4月份增速稍回升至17.5%,但增幅继续比上年同期低6.2个百分点;5月份增速仅16.9%,增幅比上年同期低7.3个百分点,回落幅度呈扩大的趋势。
2、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农村市场增速加快
1-5月,城镇实现零售额为50.84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5%,同比增长20%,增幅比上年同期低3.9个百分点;农村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落实“家电下乡”政策,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农商对接活动,促进了农村市场的繁荣活跃。截止5月31日,全市销售家电下乡产品36484台(部),销售金额0.61亿元。1-5月,农村实现零售额42.12亿元,同比增长16.4%,增幅比上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城乡市场的增幅差距缩小了2.9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市场形势看好,增速加快,
3、限额以上企业分行业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1-5月,限额以上批发业实现零售额0.02亿元,同比增长17.9%;限额以上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2.4亿元,同比增长14.2%;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0.72亿元,同比增长5.6%。三大限额以上企业分行业的增幅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5、4.2、12.8个百分点。
4、商品销售有涨有落,冷热交替
据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类值统计,1-5月,统计的24大类商品中,有13类商品零售额保持增长,4类商品零售额下降,增长面虽达53.3%,但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多数大类商品销售呈现较大回落。1-5月全市大类商品销售情况主要表现为:一是汽车类销售火爆。燃油税改革、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半、“汽车下乡”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逐渐深入,刺激了汽车消费需求,促进汽车销售快速增长,汽车类销售同比增长45.5%,比上年同期高出41.5个百分点。二是家庭装修增多和档次提升,使与居民住房相关的消费保持高速增长。五金电料、家具类同比成倍增长,较上年同期明显加快。三是吃、穿类以及书报杂志类和石油及制品类增幅回落较快。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同比增长15.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同比增长13.5%,书报杂志类和石油及制品类同比增长仅6.9%和2.6%,与上年同比分别回落37.1、79.9、25和72.3个百分点。四是日用品类和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较大。日用品类和文化办公用品类同比分别下降14.3%和10.9%,与去年同期增长2.6%和59.7%形成巨大反差。
三、制约消费需求的因素
1、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不快及预期收入不确定制约着居民的购买欲望。收入增加是消费扩大的基本前提,今年以来,虽然益阳市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但收入的绝对水平不是很高,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偏低。一季度,益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73元,同比增长10.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319元,比上年同期仅增加85元,同比增长6.9%。加之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效益下滑,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就业再就业的困难,预期收入下降,居民消费后顾之忧增多,消费信心弱化,消费行为更加谨慎,也直接影响到下阶段消费的增长。
2、居民储蓄意愿增强,制约消费规模扩大。住房、医疗、教育及养老使居民的预期支出压力增大,即期消费减少,大部分居民的购买力还维持在较低水平,更多居民把储蓄成为家庭理财的首选。至5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3亿元,同比增长24.3%。
3、消费环境不优,影响居民消费欲望。虚假广告、虚假打折、虚假标价、质价不符、短斤少两等市场无序竞争行为时有发生,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和现象仍未杜绝,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产品售后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还时常发生,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欲望,制约着消费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四、消费品市场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当前,影响益阳市经济运行的因素更加多元化、复杂化,1-5月益阳市消费品市场运行存在以下值得关注的问题:
1、消费品市场进入周期性调整阶段。理论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品市场运行也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益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尤其是去年的高速增长后,基数越来越大,增长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并且从今年1-5月来,月累计增速连续5个月呈现回落,初步判断益阳市消费品市场已步入下滑通道,这种现象是否继续延续,需要进一步观察。但目前受其惯性影响,后势可能继续回落。
2、限额以上企业增速快速回落的问题。限额以上企业是商贸企业中增税收、扩就业的龙头, 但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消费出现明显回落。1-5月限额以上企业分月同比增长分别为66.1%、10.4%、-5.2%、3.5%、-1.1%,前2月有春节提前因素影响,但后续月份同比增势反弹无力,增长速度连续在较低位徘徊。促进消费升级加快,保持限额以上企业止落回升持续稳定发展,应引起高度重视。
3、关于“家电下乡”问题。一是价格无优势。家电下乡产品必须开具正规销售发票,开票纳税后成本增加,与不具备开具正规销售发票的销售网点比较,价格无优势可言,反而让农民认为下乡产品价格偏高。二是兑领补贴难。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申领补贴,交通不便、手续多、程序繁琐以及补贴到户时间长(正常补贴到户速度需要20天),使部分农民是对择“家电下乡”产品积极性不高。三是产品较单一。在确定下乡产品中没有把更多的名牌产品收入到家电下乡产品中来,农民选择面不广,部分农民认为下乡的家电产品都是积压品或次品。
五、促进益阳市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的几点建议
在当前外部需求减弱,扩大出口难度加大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和扩大消费需求,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当前要充分利用扩大内需的各种有利条件,千方百计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较快增长,为保增长奠定基础。
一是营造环境、渲染气氛,提振消费信心。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以政府公开宣传和奖励支持企业的方式,举办各种节会活动,开展主题营销活动,增加媒体信息投放,通过正面引导,营造扩大消费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引导居民树立现代消费意识,扩大即期消费。同时尽快完善社保,加大财政补贴,增加就业机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和用好消费政策,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二是扩大消费市场,增强消费能力,激活农村消费。要合理规划城市商业网点,改造提升大型综合商场,积极发展连锁、超市、大卖场等新型流通业态。农村消费市场发展一直低于城市,而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为农村消费市场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扩大农村商品流通,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应做好:1、要重视农村市场研究,及时反映、分析农村市场动态变化;2、要加快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改善农村消费与流通基础条件,提高乡村连锁超市、便利店的覆盖率;3、要密切农商对接。采用资金奖励方式支持大型超市增加农产品本地化采购,为农产品进城、进超市畅通渠道;4、要增加资金投入,促进更多的农产品种类纳入产业化和品牌化生产的轨道,提高农产品生产附加值,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流通。5、坚持做好下乡产品的推进工作及制度完善,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活跃城乡流通,培育和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快速发展。
三是提高消费层次,培育消费热点。要鼓励中高收入阶层扩大消费,合理引导住房、汽车、通信等消费,全面拓展信息、教育、文化、旅游、健身休闲等消费领域。
四是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法》,规范市场秩序。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积极引导流通企业诚信经营,加强流通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指导企业完善经营管理制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切实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愿意消费、敢于消费的良好环境。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 文寿平]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