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公元前221年秦代置县,益阳县城古称银城,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益阳又是一座年轻的内陆城市。1949年8月,成立益阳专员公署,下辖益阳、安化、湘乡、宁乡、汉寿和沅江6县。1952年11月,撤销益阳专区,原所属县市分别划属湘潭、邵阳、常德专区,历时10年。1962年12月,恢复益阳专区,辖南县、沅江、华容、益阳、宁乡、桃江、安化7县和益阳市,以及大通湖、千山红、金盆、北洲子、茶盘洲、钱粮湖6个国营农场。1964年9月,华容县和钱粮湖农场划属岳阳专区管辖。1968年2月,成立益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2月,撤销“益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益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7月,宁乡县划属长沙市管辖。1988年10月11日,沅江撤县建市。1994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益阳地区,建立地级益阳市,下设安化、桃江、赫山、资阳、沅江、南县等6个区县(市)及大通湖、千山红、金盆、北洲子、茶盘洲共5个国营农场。2000年8月,大通湖、千山红、金盆、北洲子四大国营农场合并组建新的大通湖区。茶盘洲农场划归沅江市,改为茶盘洲镇。至此,益阳市现辖安化、桃江、赫山、资阳、沅江、南县、大通湖等7个区县(市)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总面积12144平方公里。2008年全市年末总人口467.66万人,比1952年增加232.16万人。
益阳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湘中偏北,横跨资水中下游和沅澧两水尾闾,古称“荆楚要塞,吴蜀门户”。市境北临长江,与湖北荆沙隔江相望,西和西南与常德、怀化接壤,南与娄底毗邻,东和东南紧接长沙,东北和岳阳水陆相连。益阳地貌呈复合型特点,以平湖和山地为主,山地占38%,平湖区占32%,丘岗占19%,水面占11%。益阳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宜农、宜牧、宜林、宜渔。
益阳山川秀丽,人文荟萃。著名华侨教育家张国基,文化名人周扬、周立波、周谷城、叶紫等都出生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益阳既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又有旖旎的自然风光,竹都银城、桃花江、南洞庭湖和柘溪水库四大景区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
益阳物产资源丰富,素称“小有色金属之乡”。目前已查明的矿藏有煤、锑、锰、铀、金、钒、钨、花岗石等40余种。花岗石储量达400亿立方,居全省之首。水能蕴藏量十分丰富,仅资江流经市区河段可开发利用的水能就达100万千瓦。境内植物种类较多,共有木本植物103类1021种,其中国家一级珍稀植物40种。
一、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1949年益阳解放之初,全市面临的社会境况是:生产衰落,民生凋敝,物价飞涨,盗匪横行,加上自然灾害严重,人民深受贫病之苦。滨湖县市血吸虫病肆虐,安化、桃江两县甲亢病流行,约10万灾民外出行乞逃荒,社会秩序极不安定。文化教育严重落后,文盲占成年人总数的70%多。1949年全市国民经济各部门新增固定资产不到20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0.94亿元,人均45元;工业总产值1200万元,农业总产值10361万元,粮食总产量仅48万吨。全境公路通车里程不到100公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民族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从而使全体劳动人民改变了几千年来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的局面,全市国民经济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1952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18亿元,比1949年增长88%,文化、医疗、卫生事业亦有较大进展,人民生活初步改善。
从1953年起,开始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市上下致力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规模治理南洞庭湖,加固湖区堤防,大力兴修山丘水库。另一方面增加基本建设投资,扩大工业生产,到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增加到2.53亿元。
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全国范围“左”倾错误的影响,主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大幅度下降。经过几年的调整、整顿、充实、提高,“关停并转”部分企业,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精简职工队伍,调整农村政策,突出加强了农业,国民经济比例关系逐步理顺,迅速扭转了困难局面。到196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07亿元,比调整前的1962年增长36%。国民经济刚出现生产发展的好势头,文化大革命接踵而至,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遭受严重损失。1976年,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开始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生产秩序迅速恢复,各项工作有较大起色。1977年和1978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4.1%和7.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市把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使蕴藏在广大群众中的积极性空前焕发,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益阳市积极推进“两个转变”,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1994年撤区建市后,中央和省对益投资大幅度增加,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1978-1999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8%。
2000年以来,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一化三基”战略,扎实工作,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0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11.28亿元, 2000-2008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1.1%。
二、灿烂辉煌的丰硕成果
建国60年来,特别是实施改革开放30年来,益阳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成就显著,社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一)物质技术基础实力增强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改变益阳贫穷落后的面貌,全市集中财力物力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49-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250亿元。特别是1999年以来的10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9亿元,相当于前50年的4.2倍,资金来源也由国有投资的单一渠道向中央、地方、本地企业、外来投资等多元化投资方向发展,建设规模日益扩大,重点加强了能源、交通、邮电、农田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2008年全市在建的总投资上亿元的项目共104个,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正抓紧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林纸、装备制造、建材等几大重点优势产业正加速扩张,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1978-1998年,全市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6.38亿元,通过实施一二期洞庭湖治理工程,对重点堤垸进行了大规模治理和大堤达标建设,全市20个堤垸、901公里一线大堤普遍加高加固。最近十年,全市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68.34亿元,进一步改善湖区排灌设施,构建起防洪保安大屏障,全面提高了防洪抗灾能力。2008年水利工程年供水量达17.78亿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20.56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92.65千公顷。同时,机械耕作的广泛应用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产生了重要作用,2008年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48万千瓦,比1978年增加307万千瓦,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目前益阳已建成粮食、棉花、生猪、油料、水产、苎麻、芦苇、楠竹、甘蔗、药材等10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粮、棉、鱼、生猪为国家商品生产基地。
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后,益阳曾以较多的投资为企业购置先进生产设备,并对原有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近年来,工业投资及企业技术改造投入更是成倍增长。2008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达66.49亿元,为1978年的93.6倍。198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只有7.57亿元,平均每户企业347万元;2008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200亿元,户均超过2800万元。目前全市已形成以电力、装备制造、食品、冶金、化学、纺织、竹木加工、建材、造纸等九大行业为支柱,涉及33个工业行业大类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城镇化进程加快,2008年益阳城市化率达到39.75%,比1990年提高26.22个百分点。城镇道路、绿化、水电气网络等城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城镇功能日趋完善,特别是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12.5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50.5平方公里,人口由12.9万人增加到51万人,城区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75条,新增绿地面积831.9万平方米,新建休闲广场14个,沿江风光带、会龙山公园、秀峰公园、奥林匹克公园、梓山湖国际高尔夫球场等成为新的城市名片,城市品位得到大幅提升,城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同时,小城镇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全市发展了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重点城镇,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二)生产力水平全面提高
60年来,随着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益阳社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952-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按可比价增长94倍,年均增长8.5%。财政总收入由1952年的2370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8亿元,增长126倍,年均增长9%。20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25.02亿元,1949年仅为7.14万元。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经济萌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一时期益阳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三次产业全面发展。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511.2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13.6倍,年平均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亿元,增长3.4倍,年均增长5.1%;第二业增加值170.68亿元,增长24.9倍,年均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195.6亿元,增长35.1倍,年均增长12.7%。
2008年益阳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5.9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是1952年的9倍,年均增长4%,其中农业总产值94.1亿元,是1952年的6.3倍。2008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06.25千公顷,比1949年增加301.93千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66.12千公顷,与1949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所占比重下降26个百分点,油料、棉花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上升。全市优质稻发展到400万亩以上,占水稻总面积的80%以上,水稻亩产由1978年的200多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414公斤。一些主要经济作物如油菜、甘蔗、棉花、苎麻等良种率均达到80%以上。1952年全市粮食产量80.42万吨,棉花产量0.22万吨,油料产量0.42万吨,2008年分别增加到217.55万吨、4.29万吨和12.71万吨。林业发展优势突出。2000年以来,益阳大力发展以南竹和南抗杨为主的“两南林业”,着力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了森林资源快速增长。全市林业用地面积、活立木蓄积、竹林面积、立竹蓄积量均逐年大幅增加,近3年共造林310万亩,其中杨树260万亩。国家林业局将益阳市定为全国第一个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目前全市造林万亩以上的大户有17户,造林千亩以上的大户有49户,其中面积最多的达到12万亩。畜牧水产业取得长足进展。2008年全市出栏肉猪435万头,比1978年增长3.2倍,出笼家禽2202万羽,比1985年增长3倍。全市现有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户1.9万多户,年出栏生猪3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1200多个、5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45个,养猪大户出栏的生猪占全市总量的45%左右。2008年水产品产量24万吨,比1978年增长19倍。益华、和平、顺祥、锦大等4家大型水产品出口企业年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产品远销港澳、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成为省内最具活力和优势的水产品出口方阵。“大通湖”牌水产品实现了湖南鲜活水产品直接出口香港零的突破。
2008年,益阳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49.78亿元,是1952年的743倍,年均增长12.5%。1978年全市35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产值超过亿元的只有电力行业、装备制造业和食品工业,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只有纺织行业和化学行业,到2008年,全市33个行业大类中产值过亿元的有24个行业,比1978年增加21个。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9家。工业总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有79家,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3家,分别是湖南科力远高技术有限公司、湖南益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和纳爱斯益阳有限公司。2008年全市发电量58.74亿千瓦小时,水泥产量479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3.6倍和30倍。近年来益阳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发展培育出一大批优质名牌企业,如资阳的口味王槟榔,赫山的艾华科技、汉森制药,南县的克明面业、南洲酒业,桃江的东方水泥,安化的湘安钨业、建玲竹业,沅江的泰格林纸业、中联重科沅江公司、太阳鸟游艇、辣妹子食品,大通湖的口口香米业等。克明面业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年加工总量达20万吨以上,居全国第一。园区工业从无到有,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和产业发展的主平台,全市工业园区累计投入达34亿元,水、电、路、通信及公用设施逐步配套,标准厂房、集中供热、仓储货运等服务业也快速发展,中心城区的高新区、龙岭工业园和长春工业园定位不同,特色不一,形成相互补充、错位发展的格局。
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繁荣活跃,随着商贸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型商业业态快速发展,消费环境不断优化。1998年益阳创立了第一家本地连锁超市,2008年全市已进驻沃尔玛、步步高、新一佳、国美、通程、华天等一大批国际国内大型商贸连锁企业。自1994年撤地建市以来,益阳中心城区相继建成了商业步行街、朝阳大市场、银城大市场、维克仓储市场、福中福国际城等各具特点的大型商业设施,极大的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消费。200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95亿元,1952-2008年年均增长10.7%。2008年餐饮业实现收入17亿元,是1978年的160倍。
交通邮电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经过60年持续不断的大力建设,益阳全境已经构建起一个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为骨架,县乡道为支脉,连接城乡,贯通周边,水陆兼备,纵横交织、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新中国成立后陆续修建了湘黔铁路安化段、益阳地方铁路、石长铁路益阳段,洛湛铁路益阳段,境内铁路通车里程168公里。建国初期,全市仅有3条公路,通车里程96.68公里,2008年全市公路到达里程为11926公里,形成了以长益高速公路、319国道、207国道、益桃、益沅公路等主干线为骨架的公路网络。新中国成立前,益阳交通以水运为主,仅有益沅、益南、益桃3线及部分湖泊可通轮船,其余皆只能行驶帆船或排筏。新中国成立后,结合水利建设,新辟航道21条。目前境内航道里程1424.9公里,百万吨以上的港口3个。2008年全市完成货物周转量78.85亿吨公里,比1978年增长16.5倍,完成客运周转量32.82亿人公里,增长10.4倍。1952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不到38万元,2008年全市122处邮政局所共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1亿元。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邮电“478”工程、电信“518”工程,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现代通信网络已经形成,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络等得到飞速发展,2008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达67.5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119万户,平均每万人拥有固定电话1444部,移动电话2545部,电话普及率达到40.4部/百人,比2000年增加27.9部。
(三)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趋于优化
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比例关系发生显著变化。长期以来,益阳市第一产业比重高,而二、三产业比重偏低。1949年全市农轻重产值比例为90.2:9.2:0.6,农业占绝对优势。1977年工业产值开始超过农业,农轻重比例为48.5:24.9:26.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轻重全面发展,比例关系得到进一步理顺。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的比例为50.5:33.5:16.0, 农业与非农产业各占半边天。1995年以来,全市上下积极推进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产业增幅快于一产业,三产业快于二产业,同时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又有力地支持了第一、二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加速了社会经济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2003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6.5:28.0:45.5,此后,产业结构基本上呈现为“三、二、一”排序。2008年益阳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8.4:33.4:38.2,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从农村经济内部结构看,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195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的比重为81%,2008年下调到42.8%,比1952年下降38.2个百分点。同期,牧业的比重比1952年上升了31个百分点。从工业经济内部结构看,1949年,全市轻重工业比例为94:6,重工业比重很小。随着柘溪电站、橡胶机械厂以及一些化工、建材企业的兴建,重工业快速发展,60年代末至70年代,重工业比重曾一度超过轻工业。1980年-2000年,以造纸、纺织业、食品加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快速成长,比重超过重工业,其中1987年全市轻重工业比例最高,为61.1:38.9。2000年以来,全市重工业发展加快,轻重工业协调发展,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轻重比例为41.5:58.5。
(四)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改善
60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各种经济类型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迅速增加。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527元,比1952年增加448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48元,比1952年增加12323元。2008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1.98亿元,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671元,比1978年增加6660元。
收入的持续增长直接推动城乡居民消费量与质的同步提升。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382元,比1990年增加8211元,年均增长12.2%。物质文化生活大为改善,彩电、冰箱、空调、移动电话、汽车的拥有量成倍增加。2008年末,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111.7台,户均超过1台。空调、电脑、家用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加快普及,平均每百户拥有量分别达到84台、37台和2.7台。2008年,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拥有率达到90%以上,越来越多的居民搬进了环境优雅,配套设施齐全的中高档住宅小区。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41元,是1985年的10.6倍,年均递增10.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0.6%,比1985年下降10.8个百分点,农民生活水平由数量扩张型转变为质量提高型。2008年平均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彩电96台,洗衣机61台,电冰箱28台,摩托车44台,移动电话115部。农村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1.55平方米。
(五)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建国60年来,全市科学技术事业从无到有,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1977年起,益阳市县两级科技管理和科学研究机构相继恢复,大型厂矿科研机构陆续成立,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火炬计划先进制造技术产业基地”、“湖南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及产业开发基地”、“中南大学科技园”等先后授牌益阳。多晶硅太阳能光伏产业、惠同金属新材料、生物柴油、数码电视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纷纷落户益阳工业园区。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9亿元,高新技术产品达300多种,其中80%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2008年末全市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97个,比1998年增加78项,1998年-2008年全市累计投入经费68272万元。200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杈量分别为415项和193项,分别比1990年增加308项和136项。
教育事业巩固发展,1999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2008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8%,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95%,益阳代表湖南迎接“两基”国检并顺利通过。截止2008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1137个,其中普通高中46所、中等职业学校42所、初中214所、小学639所、幼儿园193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各类教育机构在校学生55万人,其中普通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26.23万人,专任教师数2.05万人;小学在校学生数24.25万人,专任教师数1.67万人。1978年全市仅有3所中等专业学校,2008年,全市有中等职业学校59所,其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6所。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也迅速发展,2000年以来成功组建了湖南城市学院、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达到2.37万人,是1978年的36倍。
近年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全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乡镇和社区医疗服务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4年以来,全市改、扩、新建乡镇卫生院100多所,建设面积近20万平方米。新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面积均在1000平方米以上,传染病管理室、健康教育与慢性病防治室、妇女儿童保健室和基本医疗室等科室设置完善合理,基本医疗设备齐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95%,疫情网络直报率达100%。2008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3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19个,妇幼保健院6个,专科疾病防治院2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卫生监督所7个;有卫生技术人员1.2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54万人,注册护士0.35万人;有卫生机构床位0.93万张,平均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22张,是1952年的13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2007年全面推广以来,农民参与积极性高,至2008年底,参合率已达到89.2%。近十几年来益阳没有发生一例霍乱,从未暴发流行重大传染病,各种传染病防治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并通过国家认证。
就业社保成效显著。目前全市大部分行政村配备了劳动保障信息联络员,使劳动保障信息基本实现市、县、乡、村四级互联互通。对于新产生的“零就业”家庭,做到了“申报一户,援助一户,动态清零”,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援助率达到100%。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至2008年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3.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5.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8.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6.2万人。2008年全市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51281户、102065人,累计发放城市低保资金1.37亿元;保障农村低保对象68626户、121247人,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5465万元,全市城乡低保资金均100%及时发放到位,较好地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自1994年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全市贫困人口由85.2万人减少到13.66万人,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可资借鉴的发展经验
创业蕴含艰辛,成就来之不易。六十年的光辉历程,铭刻着益阳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闪耀足迹,饱含着益阳人民不甘人后、阔步向前的豪迈情怀,书写着益阳人民奋发图强、后发赶超的雄心壮志。实践告诉我们,办好益阳事情,加快益阳发展,必须始终做到“六个坚持”。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发展的大跨越。从70年代末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到90年代初市场经济意识的强化,从上世纪末益阳讲坛的设立到近年来主动走出去打开眼界,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促进了益阳发展的日新月异。要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大跨越,必须推动新一轮思想的大解放,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的束缚,改变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我们的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切实做到“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只有把解放思想渗透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灵魂中,落实到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才能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
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从建设农业强市、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到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从注重发展速度到速度、效益、质量并重,从粗放增长到科学发展,我们始终以发展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以领导发展的能力作为考核干部的第一能力,以发展的实际效果衡量各级党组织和各级干部的工作,全市上下形成了少说多干、埋头苦干,支持发展、投身发展的良好局面。实践表明,发展是凝心聚力之旗,是强市富民之路,抓住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主题,也就是抓住了解决益阳一切问题的关键。
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为益阳建设事业不断赋予新的生机活力。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到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的推进,农村改革步步深入;从国有企业、财税、金融、价格、投资等方面改革到政府机构、行政审批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改革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推进,逐步形成了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促进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力度越大,经济社会发展就越好越快。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使益阳的各项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才能紧跟全省全国竞相发展的前进步伐,加快后发赶超,实现富民强市。
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始终服务人民,为人民谋福祉,我们的各项决策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各项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配合。我们必须始终牢记“两个务必”,树立“公仆”理念,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
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协调,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加快发展的前提。切实增强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保平安就是促发展的意识,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确保了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同时,通过加强协调,把全市上下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益阳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的领导是我们夺取胜利的根本保障,要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指导,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央的大政方针在益阳的贯彻落实;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注意把那些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度高、作风清正廉洁的干部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坚持对干部从严要求,从严管理,加强教育和锻炼。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精神振奋、积极进取,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60年的建设成就光耀史册,60年的发展经验弥足珍贵。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道路,益阳人民豪情满怀,阔步前行,共同期待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
[责编:周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