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来源: 时间: 2010-03-1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9年以来,益阳市紧紧围绕“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稳定发展”这一主题,以促增长、保增收为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波动等不利影响,农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一、农业生产及农民收入基本情况

  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6.53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农业产值101.76亿元,增长8.9%;林业产值10.02亿元,增长0.4%;牧业产值76.33亿元,增长4.3%;渔业产值25.92亿元,增长5.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50亿元;增长6.6%。

  (一)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2009年实现粮食总产量238.67万吨,比历史最高1990年的223.23万吨多15.44万吨,创历史新高。其中:早稻85.34万吨,中稻31.81万吨,晚稻107.52万吨。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积极落实中央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狠抓“压单扩双”工作,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各地认真宣传和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印制了大量的宣传单,采取召开村组干部会、村民大会、黑板报等形式宣传中央、省、市对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全面实行按种植面积发放补贴的方式,及时将中央下拨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一次性全部兑付给种粮农民,有力地支持了粮食生产发展。通过宣传惠农政策、落实种粮补贴资金,充分调动了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让种粮农民吃了“定心丸”,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倍增,粮食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粮大户不断增加。粮食种植面积达608.54万亩,比去年增长10.8%。水稻种植面积543.51万亩,增长8.5%。完成扩双压单面积18万亩,扩双压单成效显著。新发展50亩以上种粮农户366户,首次出现10000亩以上种粮大户3户。与此同时,以推广优质良种和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防技术等为主要内容,加强对各粮食主产区技术指导服务,提高早稻田间管理水平,有效减轻病虫害损失。大力推广优质良种。全市优质稻面积456万亩,占种植面积的83.9%,大大提高了科学种植水平。

  (二)经济作物势头良好。油菜:产量超历史。2009年油菜籽总产量达18万吨,比上年增加6.1万吨,增幅达51.9%。由于国家对油菜播种面积实行补贴,油菜播种大幅度增加,全市油菜收获面积166.8万亩,增加28.1万亩,增长20.3%。今年油菜长势好,单产大幅度提高,全市平均单产达107.6公斤,比上年增加22.4公斤,增长26.3%。创办了南县南洲镇和沅江市草尾镇二个省级万亩示范片,经省农业厅测产验收,南县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186.2公斤,高出全县平均产量60.2公斤;沅江市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176.6公斤,高出沅江市平均产量61.6公斤。棉花:效益大幅上升。全市棉花播种面积44.7万亩,平均亩产皮棉106.4公斤,比上年增加14.56公斤,增长15.9%,总产量4.76万吨,增长11.2%,目前籽棉价格在3.5元/斤左右,较上年提高1.6元/斤,涨幅达88%以上,且呈现购销两旺,价量双升的态势。茶叶:持续升温,潜力巨大。今年新增标准茶园面积1.32万亩,茶园面积达20.93万亩;茶叶总产量2.13万吨,增长13.1%;蔬菜:量增、质升、效益高。全市播种面积107.13万亩,增长17.8%;总产量175.49万吨,增长9.8%。产品市场不断拓展,外销蔬菜不断增加,外销量占总产量的35%。加工、冷藏、出口有较大突破。年加工新鲜蔬菜41.75万吨,引进的湖南乡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3万吨蔬菜冷藏库建设和深圳市亚泰轩实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南瓜加工项目落户大通湖。

  (三)畜牧水产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出栏生猪457.31万头,增长5%;牛14.88万头,增长5.2%;家禽2377.5万只(羽),增长7.9%;肉类总产量达37.26万吨,增长5.5%;生产禽蛋8.89万吨,增长9.9%,水产养殖面积73.5万亩,增长1.7%,水产品产量达25.55万吨,增长5.3%。

  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对发展生猪产业给予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充分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原有养殖户增加投入,扩大规模,一部分返乡农民工合资租赁闲置学校、粮站和供销社仓库等养猪,养猪大户快速增加,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不断涌现,促进了生猪生产的发展。2009年全市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户达14979户,千头以上规模场308个,5000头以上规模场41个,万头以上规模场18个。生猪规模养殖数量占全市饲养总量的58.6%。湖南大友养殖公司老板朱厚明,在资阳区茈湖口镇建了2个万头猪场,目前,存栏能繁母猪2200多头,全年出栏3.5万头。

  水产特色化、区域化、规范化日益凸显。沅江市珍珠、龟鳖、鳜鱼、黄鳝等名特水产养殖面积达73250亩,增长11.8%,下水网箱4万口,其中鲈鱼、大口鲶、叉尾鱼回等名贵鱼网箱占85%以上。南县大力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对水产养殖各环节进行科学、健康规范,把渔业安全生产全过程当作一个整体,从投入到产出均进行系统规划,按标准化生产,全县通过农业部验收、授牌的健康养殖示范区面积达2万亩。资阳区抓住区位优势,逐步打造龟鳖、名贵鱼、河蟹、近郊休闲垂钓、生态苗种繁育等五大名特水产养殖基地。

  (四)秋冬种生产亮点纷呈。围绕切实搞好秋冬种农业生产,益阳市各级扎实抓好宣传发动,目标责任管理、高产示范创建、技术指导、检查督导等工作,突出抓好以油菜、蔬菜、冬粮、绿肥为重点的秋冬种生产,全市油菜播种面积180.3 万亩,绿肥54.6万亩,冬粮27.9万亩(春马铃薯14万亩),蔬菜63.7万亩,实现冬闲地不闲。尤其是桃江县三堂街、修山、浮邱山、鸬鹚渡、沾溪、大栗港、马迹塘、武潭8个乡镇开展了10万亩油菜的高产创建活动,带动了全县的油菜播种面积增长17.6%。沅江市湖洲秋冬种农业开发特色明显,涌现出了一批种植大户。谢志武,种植油菜面积1.1万亩;祝亮贤,种植油菜面积0.8万亩;陈和清,播种冬小麦0.48万亩、油菜0.25万亩。

  (五)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940元,比上年增长9.1%。增收的主要因素:一是稳定就业,工资收入增加。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加大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力度,组织企业举办招聘会,为农民工提供再就业机会,确保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999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729元,增长13.4%,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1215元,增长9%。二是发展生产,经营收入增加。近年来,益阳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确保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2569元,比上年增长6.7%。农民人均出售稻谷310.54公斤,比上年增长17.2%;棉花99.53公斤,增长1.9倍;油菜籽29.77公斤,增长26.7%;蔬菜48.18公斤,增长10.3%。三是盘活资产,财产收入增加。随着现代农业进程的加快,农民增收途径逐步由增加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等要素投入转向增加技术和资本等要素投入,通过出租闲置财物、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等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9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51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租金收入14元,增长16.7%;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10元,增长1.4倍。四是落实政策,转移收入增加。农民人均获得的转移性纯收入321元,比上年增长26.3%。其中农民人均得到的各种补贴为142元,增长30.1%;报销医疗费32元,增长90.3%。

  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产业化程度偏低。农业种植结构单一,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农民非农收入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缺乏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农产品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的步伐急需加快。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目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从事体能型工作,技术含量低,收益不高,就业竞争力差,容易失业。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的主要表现: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在农村劳动力中占较大比重。二是缺少专业技术,外出务工人员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较少,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较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市场信息的传递不够畅通,种植业收益不稳定。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目前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格局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生产结构调整速度往往滞后于市场价格变化;随着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存在盲目种植现象,不利于种植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二是逐步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大力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动农业标准化种植。三是发展畜牧业规模经营,抓好产品深加工和配套服务,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四是积极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下大力气搞好基地建设,扩大无公害、标准化种植面积,在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不断开发市场潜力大、出口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产品。

  (二)加强基础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度重视人畜饮水安全,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狠抓物质装备建设,加快农机化建设步伐,扶持重点农机生产企业,帮助发展一批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服务公司。

  (三)进一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推进全市农产品交易市场,逐步建立全市农产品电子网络化交易系统,拓宽市场,促进外销,完善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益阳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网络化经营的目标。当前,应大力发展以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大户和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为主要模式,拉长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四)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与创业辅导培训政策,通过宣传示范带动,推进农民就业创业。二是整合各类培训机构的力量,重视教师队伍和培训机构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培训质量。三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种养技术、就业创业技能,增强创业意识和持续增收能力。四是广泛搜集劳动力供需信息,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五)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为一部分有经济、技术条件的农民进城定居提供方便;进一步统筹城乡就业市场,营造有利于劳务经济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努力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加大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系统地、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面,努力壮大“打工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 罗寒松 罗彦]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