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益阳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数量也随之迅速扩大。一部分失地农民失去长期赖以生存的土地后,没有保障,没有依靠,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为全面了解益阳市失地农民生活现状,探索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近期,我们对全市征地较多的乡镇进行了专项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重点调查的方式。对全市8个区县(市)部分失地农户就22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1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95份。调查的395户失地农民中,失去土地2年以内的占被调查户的17.6%,2-3年的占15.4%,3-5年的占28.9%,5-8年的占9%,8年以上的占29.1%。
二、失地农民生活现状、困难和问题
1、约半数调查户收入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从调查的情况看,失地农户现在的收入水平较征地前有了明显变化。其中有196户收入减少,户均年收入减少6251元;104户收入增加,户年收入平均增加5703元;其余的95户收入水平没有变化。影响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进行生产的土地资源。调查的395户失地农民中,有近五成成了完全无地户;部分农民虽还留有少许土地,但那也只是一些边边角角的零星地块,不能或无法再像以前一样的进行种养业。据调查,年收入减少最多的达几万元,最少的也有几千元。如高新区征地前有些农民大搞经济作物种植(如油茶树、甘蔗等)和大棚蔬菜及园林花卉种植,经济效益较为可观,年收入高者有7万元左右,而失去土地后,就没有这样的土地种植收入来源了。这样的情况占了该区50户被调查户的62%。二是失地农民缺乏新的收入来源与途径。一些失地农户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靠打零工谋生,无固定的收入来源,有一半的失地农民处于无业或靠打零工为生的状况。虽有一半的失地农民反映收入水平略有提高或持平,但以前吃饭米不要买、吃菜土里摘、吃鸡笼里捉、吃水有摇井,过年还能杀上一头大肥猪,但现在集中居住,什么都要掏钱买,生活消费成本提高,导致实际生活水平下降。调查中只有6.1%的失地农民表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21.8%的农民表示比较满意,27.1%的农民表示一般,还有4成的农民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
2、就业困难,失业率高。调查中,有66.3%的农民反映就业困难。这些失地农户中有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天天赋闲在家。有一部分虽已就业,但工作极不稳定,时常是刚就业就下岗、失业现象比较严重。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处于无业的失地农民占40.5%,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失地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低,年龄结构偏大,加之过去以种地为生,无技能或技能单一,就业缺乏竞争力,在招工用工市场化的情况下,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二是部分年轻失地农民对就业期望较高,希望找份轻闲干净、工资待遇高的工作,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粗活、重活往往怕吃苦、嫌工资低而不愿干,索性在家当起了“啃老族”;三是因失地农民缺乏经营管理能力和原始资本,加之信息闭塞怕担风险,创业之路困难重重,自主创业难以实现。
3、缺乏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就业前景堪忧。在问卷调查中农民反映,除少数人外,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参加过政府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或招聘会,这些失地农民的工作主要靠自己寻找与亲戚朋友介绍,其中尤以自己寻找的比例较大,占被调查户的73.16%,而政府、社区安排介绍就业的只占10.13%。由于缺乏一定的技能,这些农民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些苦活、累活,并且工作环境较差、工作时间长、待遇较低、劳动保障不完善,如装卸运输、建筑安装等工种。调查中有31.7%的人对自己目前所从事的职业的满意度表示一般,29.9%的人表示不太满意,15%的人表示很不满意。
4、保障制度不完善,后顾之忧多。目前,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加上失地农民自身的资金缺乏和社会保障意识还不是很强,失地农民享受社会保障的程度不是很高。从调查情况来看,只有1%的农民参加了失业保险,19.2%的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就连已经开展了好几年的医疗保险也还有11%的人没有参加。失地农民既无土地保障,又无同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年岁已大、丧失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他们对今后生存问题忧心忡忡,一部分人靠得到的补偿费生活可以暂时渡过一段时间,几年后补偿费用完,养老将成为一大突出问题。
5、补偿方式单一,农民“坐吃山空”。目前,益阳市征用农村土地基本是采取一次性货币补偿,补偿方式单一。由于失地农民缺乏投资理念和理财能力,大部分人都是将原本不多的补偿款全部或大部分用于建新房,其余部分用于生活消费,很少有人将这笔钱用于投资创业或购买养老保险,加之农民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失去了土地便感觉自己“空有一身力气无处使”,又由于缺乏劳动技能,二次就业困难重重。在无养老、失业、退休等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将征地补偿款开销完后,生活就失去了保障,导致这部分农民转化成城市贫民。
6、补偿标准不一,村留部分开支不透明。调查中不少农民反映,有的地方在房屋和土地的补偿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有门路的、厉害的、当官的补偿款就多些,而守规矩、老实巴交的农民补偿的就少些,如同样的房屋,有的补几万,有的只补了几千;有的荒山作油茶林补偿,每亩补偿2万多元,而有的有林地却只按山林地补偿,只有1万多元。在征地补偿的过程中,有些地方的补偿款先由村里统一按一定的比例扣留拟用作集体投资、办企业或公共事业,各村扣留的比例不一,两成、三成或四成不等,扣留款由村干部掌握,其开支去向村民不知情,意见很大。
7、小区设施不配套,存在安全隐患。安置小区虽然是按统一标准设计规划的,但是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给失地农民带来诸多不便。一是个别地方的道路没有硬化,给出行带来不便。二是生活用水、电、燃气、有线电视的配套建设滞后于小区建设。如自来水压力不够等。三是安置小区的政府负责部分的公共设施质量不达标。如主水管质量差、地面水泥烧坏、墙面出现裂缝等。四是安置小区无绿化带、无消防设施、无文化娱乐设施。五是小区物业管理不健全。主要是生活垃圾乱倒乱放,物业管理没有完善或几乎没有物业管理。
8、征地制度亟待完善。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失地农民对政府的一些制度和管理方法表示不满和担心。对于当前政府的征地制度,有33.4%的人认为不完善,13.2%的人认为很不完善,30.9%的人认为一般,只有1.7%的人认为很完善。当问及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时,有68.1%的人认为是“要建立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有33%的人认为是“要彻底改革现行严重不合理的征地制度,保障农村集体组织完整的土地产权”。对于城镇化中农村环境的管理是否合适的问题,回答不合适的占了42.8%,回答无所谓的占了29.4%。
三、解决失地农民困难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失地农民问题是益阳市城镇化过程中不容回避的现实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益阳市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解决这一问题。
1、完善保障制度,解除后顾之忧。要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基本养老、重大疾病三大保障制度,在生活上给予失地农民政策扶持,是解决失地农民生存生活问题最直接最普惠的办法。对特别困难的失地农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确保其基本生活所需;对普通失地农民推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将土地补偿款和部分被征土地增值效益作为社保资金为农民加入社保,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对身患重大疾病的失地农民,给予医疗费补助,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完成失地农民的身份转换,使农民变居民,保证其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劳动部门要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益阳市市情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2、健全培训体系,增强“造血功能”。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和就业本领,是解决失地农民生存生活问题的长久之计。由于失地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年龄层次、身体素质等参差不齐,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差,就业竞争处于弱势。同时,部分失地农民就业观念陈旧,认为到一些保洁、卫生等岗位就业有失面子,因此高不成,低不就。建议将失地农民中的青壮年劳力作为农业部门培训的重要内容,制定计划,轮流培训。对参加培训掌握一定技能的农民,由劳动部门负责推荐劳务输出或介绍就业,为他们转变生存方式,提供实实在在的扶持和帮助。
3、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率。有关部门在安排公益岗位中,应将失地农民纳入工作范畴,努力缓解失地农民就业难的突出矛盾。一是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引导当地企业吸纳失地农民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给有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健全完善就业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及时的、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并为他们提供免费的中介服务。三是劳动部门要采取“订单、定向、定点”模式,有组织地向沿海等发达地区输送劳动力,实现失地农民转移就业。
4、加大扶持力度,力促自主创业。对失地农民自谋职业的,劳动部门要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视同下岗工人办理优惠证明,凭优惠证明,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比照下岗工人,落实相应的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对办厂经商、发展特色种养业等失地农民,提供适量的小额无息贷款和税收优惠政策,使他们顺利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5、统一补偿标准,加强财务监督。征地拆迁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补偿标准的一致性和合理性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同一地区、同一规格质量的住房和土地补偿标准要一致,对每户补偿的金额数量要张榜公布,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同时,对村留部分征地款的使用要加强财务监督,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严格审批手续,重大的项目开支要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才能实行,按季公示财务账目,保证征地预留款真正用于失地农民。
6、加强设施建设,搞好物业管理。安居才能乐业。政府在规划失地农民安置小区时,要搞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特别是要高质量、高标准的搞好连接小区的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如路、水、电、燃气、消防设施和有线电视等;要帮助安置小区建立和完善物业管理,搞好小区绿化、保安和卫生防疫等工作,给失地农民一个舒适、安全的家园。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 罗寒松]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