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来源: 时间: 2010-08-1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是生机蓬勃的朝阳产业,以其所具有的资源可循环利用,没有环境污染,以及高科技与文化结合等特点,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近年来,益阳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开拓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已发展成为益阳的一个重要产业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发展势头良好

  2009年,益阳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4.17亿元,比2008年增加2.1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4%。按现价计算,“十一五”以来,益阳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4.8%。

  如果按照文化活动的延伸性分,文化产业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核心层,主要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四个大类;二是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三个大类;三是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两个大类。从这三大层次看,核心文化层举足轻重,外围文化层发展迅速,相关文化产业层已具规模。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2.96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0.9%;“外围层”实现增加值2.24亿元,占15.8%;"相关层"实现增加值8.97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3.3%。

  据统计,2009年末全市文化产业单位6775个(含个体户),年末资产44.44亿元。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3.16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1.3%。

  二、发展存在差距

  益阳文化产业的发展,从真正的产业化的要求来考察,尚处在一个起始阶段,总体实力比较弱小,且经营和服务水平还很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占全省的比重低。2009年,益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只占全省的2.1%,其总量只有长沙市的3.8%,岳阳的26.9%,株洲的29.5%,郴州的51.1%,居全省第12位。二是对经济的贡献低。2009年益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2.4%,居全省第11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9个百分点,比最高的长沙市低7.5个百分点,比相邻的岳阳、常德均低1.7个百分点。三是以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发展基础较为薄弱。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2.96亿元,仅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0.9%,而全省这一比重达到了27%。四是文化产业单位规模不大,经济贡献度较低。2009年全市广电系统经营性收入不到7000万,而湖南广电的总收入在60亿左右,其中湖南卫视一家仅广告收入就突破20亿元。全市各类印刷企业有102家,但年销售收入上500万的仅2家,收入过亿元的仅1家。

  三、有利条件分析

  在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化不再仅仅是个单纯的文化问题,而是一个与经济交融,以产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个经济问题。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下形成的新兴产业,已在综合实力竞争中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虽然目前益阳文化产业总体实力比较弱小,对经济的拉动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益阳文化产业将迎来一个加快发展时期。

  从全省来看,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文化产业已日益成为带动和活跃全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2009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为68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3%,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此,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决策,将重点打造湘江流域、大湘西、潇湘流域三条文化产业带,选择和扶持一批重点发展区域,而益阳正处于潇湘流域带。

  不仅如此,益阳已经具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所需要的良好的经济增长条件和深厚的社会资源。一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支撑。据统计,2009年益阳GDP达591.6亿元,比上年增长13%。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保持持续增长势头。2009年,益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80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940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67.3%和66%,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366亿元。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文化消费持续攀升,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雄厚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预计未来10年中年均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在50-60亿元,益阳文化产业可保持比GDP高3-4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快速发展。二是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综合条件。益阳地理条件优越,山水秀丽,景色怡人,八百里洞庭闻名遐迩,桃花江竹海碧波万顷,均为益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其次,益阳历史悠久,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如底蕴深厚的梅山文化、如歌如诗的“桃花江美人窝”文化等,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极为宝贵的无形资产;益阳人杰地灵,文化人才辈出,古有清朝两江总督陶澍,近有“三周一叶”,进入当代以来,益阳文化体育人才更是不断脱颖而出。在文学艺术方面,益阳现有各类艺术家协会会员在2000人以上。三是起点较高的产业设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搭起了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九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坚持狠抓益阳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寻找益阳加快发展的资源优势和新的路子,不失时机地作出了“留山水风光,建现代新城”和“文化兴市”、“文化强市”等一系列决策,着力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抓住中心城区不断扩容提质的机遇,采取一系列非凡举措,建成了奥林匹克公园、国际高尔夫球场、益阳新闻大楼、秀峰公园、梓山湖休闲广场、益阳大剧院、益阳博物馆、益阳规划馆等高水准、标志性大型文化体育休闲设施。据统计,自“十一五”以来,全市共完成各类文化体育休闲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近20亿元,这些文化体育设施的建成,不仅有效促进了益阳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提升了益阳的城市文化品位,而且也为益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搭起了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

  据测算,如果“十二五”期间益阳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则2015年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达到3.5%以上。

  四、增强产业竞争力

  文化产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快益阳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必须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篇文章:一是做好布局篇。根据益阳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在总体布局上应走园区集中、资源集中、经营集中的发展道路。应重点抓好益阳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在行业结构上要重点做大新闻出版、休闲娱乐、文博会三大行业。各区县市也要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形成区域特色文化。二是做好宣传篇。我们应对益阳市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细致的分类与评估,在进一步整合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对外广泛宣传益阳,争取更多的群众认识、喜欢益阳,来益阳休闲娱乐旅游,从而实现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三是做好人才篇。益阳市文化产业能否做大做强,关键因素在于是否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管理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健全人才激励为机制,大胆使用人才,积极主动地吸引优秀的外地文化企业人才到益阳发展,造就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为益阳市文化产业的腾飞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四是做好投入篇。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没有盈利或者盈利小的文化事业单位、主体要多给予政策、资金扶持,积极扶持社会新闻媒体与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有民族特色的(如花鼓戏剧团)艺术团体。进一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大型休闲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要努力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规模较小的县可将文化馆、图书馆合二为一建设,农村要因地制宜建设乡镇文化场所,以此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需求。同时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水运等各种运输方式为协调,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旅游交通网络,特别注意要优先把公路延伸至农村生态观光园、旅游景点等村镇。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 苏霓]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