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 时间: 2010-10-1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城镇和农村居民是构成社会的两大基本群体。改革开放以来,益阳市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准确了解当前益阳市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探讨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为现行涉农政策的调整提供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值拉大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额扩大。近2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益阳市城乡居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全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88年为1039元,到2009年达到13802元,年均增长13.1%;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由540元增加到4940元,年均增长11.1%。198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499元,2005年至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分别为5274元、5802元、6884元和7921元,呈逐年拉大的趋势。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8862元,比1988年增加8363元,比2000年增加5245元。从1988年起,21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平均每年扩大478元;从2000年来,10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平均每年拉大524元;近3年每年差距的幅度在1000元左右。

  2、近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实现反超。1988年至2009年,益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1%,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1%,增长幅度城镇高出农村2个百分点。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取消农业税和对粮食直补等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增收。2000年至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4%,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3%,农民收入的增速赶超城镇居民0.1个百分点。从2000年来的10年间,其中有2003年-2006年、2008年共5个年份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幅高于城镇居民。

  3、农民平均收入低于城镇居民20%最低收入组水平。2009年,益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40元,农民收入水平还未达到城镇居民20%最低收入组7090元的水平。

  4、各区县(市)收入差距拉大。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看:2005年益阳市收入最高和最低区县(市)的比值为1.8:1,到2009年,这一比值达到了2.01:1。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看:2005年收入最高和最低区县(市)的比值为1.97:1,到2009年,这一比值提高到了2.53:1。

  (二)城乡高低收入户不同程度存在差距

  1、城镇高低收入户差距与农村高低收入户差距

  (1)城镇高低收入户差距。2009年,益阳市20%城镇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837元,比2007年增加3507元,年均增长 9.7%,绝对值高于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35元,年均增速低于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而20%城镇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7090元,比2007年增加2292元,年均增长 21.5%,绝对值低于全市平均水平6712元,年均增速高于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2007年城镇居民高、低收入差距为12532元,2009年这一差距扩大到13747元,收入差距年均增长4.7%。

  从城镇高、低收入户的增长速度看,20%城镇低收入户的增长速度高出20%高收入户11.8个百分点,但由于高收入户的基数较高,在其增长幅度低于低收入户平均增速的情况下,高、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仍然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2)农村高低收入户差距。2009年,益阳市20%农村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为10110元,比2007年增加3337元,年均增长22.2%,绝对值高出全市平均水平5170元,年均增速高于平均水平9.8个百分点。20%农村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1075元,比2007年减少91元,绝对值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235元,年均降幅为0.2%。2007年农村居民高低收入差距为4977元,到2009年差距扩大到8405元,收入差距年均增长30%。

  从农村高、低收入户的增长速度看,20%农村高收入户的增速较快,而20%的农村低收入户出现负增长,农村低收入户农民的增收问题值得关注。

  2、城乡高收入户差距与城乡低收入户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存在于各个层面,特别是城、乡低收入人群。从2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最高组和最低组看:2009年,最高组人均收入分别为20837元、10110元,城乡最高收入组比为2.1:1;最低组人均收入分别为7090元和1705元,最低收入组比值为4.2:1。2007年,城乡居民最高组人均收入分别为17330元、6773元,城镇居民最高收入组为农村居民的2.6:1;城乡居民最低组收入分别为4798元和1796元,最低组收入比为2.7:1。与2007年相比,2009年城乡最高收入组比值在缩小,最低收入组比值在扩大。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造成的差距。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导致农村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近几年来,尽管国家实行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取消农业税、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等一系列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但在一段时期内,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及其居民收入差距,仍会因发展的基点不同、条件不同而呈现较大的差距。

  (二)城乡经济基础差异的影响。一是农村基础设施较薄弱。到2009年末,益阳市农村3434个行政村还有85个村没有通汽车,且农村公路的质量等级与城镇相比差距较大;农村自来水受益村的比例仅为34.5%;通有线电视村的比例为46.8%;农村电力和电信基础设施与城镇相比也有明显差距,农村环卫等基础设施基本上是空白。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村由于人口多、耕地少,加上机械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农业比较效益长期落后于二、三产业。2009年,益阳市一产业人均创造的增加值为3405万元,占国民经济比重为24.2%,一产业年末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50.4%,一产业人均效益分别只有二、三产业人均效益(按产业增加值除以产业从业人口计算)的45.1%和77%。

  (三)社会保障差异的影响。益阳市城镇职工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体系,几经改革已日臻完善,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看,除政府硬性规定必须参加的失地农民和在本地企业的就业人员,一般劳动者基本都未参加。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还远不及城镇职工医保的月筹资水平。从养老金发放额度看,2009年全市参与企业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平均月退休金919元,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单位赫山区老年农民月退休金只有55元。从社会救助水平看:2009年益阳市城镇低保标准为月人平补助180元,而农村月均不到80元(年人均为950元),农村的低保标准只有城镇的44%。

  (四)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的影响。一是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近几年来益阳市农村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加上资金、人才向城市集中,城乡教育水平有较大差距。此差距带来了农村居民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不平等,而就业的不平等又造成了收入的不平等。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下一代、再下一代城乡居民生活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和收入的不平等。二是城乡卫生医疗水平的差距。与城镇相比,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仍然较差,乡村医疗技术人员大量流向城镇的趋势难以根本扭转,农村居民较大些的病症都要到县城以上医疗机构就诊。三是城乡其它公共管理及服务的差距。如建设、规划、环卫等公共服务在农村相对缺失;金融管理体制不健全等等。这些因素无形影响或制约了农村居收入的增加。

  (五)居民自身素质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除劳动收入和资产收入外,知识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对总收入差距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据抽样调查,2009年末益阳市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5.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9%,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1.5%,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4.4%,且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只有20%左右。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造成农村劳动力只能就业于一些对劳动技能要求比较低的岗位,干一些城里人不愿干的脏、累、差的工作,并且收入不高,就业选择范围狭窄,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逐步缩小益阳市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和建议

  中共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而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了“五个统筹”的首位。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扩大问题。为此,我们建议:

  (一)发展经济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强的相关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会随着人均生产总值的提高呈下降趋势。当人均GDP提高到1万元以后,城乡收入差距出现稳步缩小的概率增大。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也有益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所以,经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和消除贫困,保证社会政治稳定。因此,要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只有经济发展了,城市化进程加快了,才能为公平分配和减轻贫困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

  (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农村人口不减少,城乡二元结构就难以改变,城乡收入差距也难以缩小。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指出,我国城市化还处于初期阶段,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就必须在加速提高工业占GDP份额的同时,加速城市化率的增长。也就是说,对益阳市来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每年就有4.7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第一、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以往户籍制度的改革并没有改变与农民身份有关的相应制度,如劳动用工制度、教育制度、财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只有彻底消除这种不合理的户籍制度,才能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为城镇化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第二、继续加速城镇化的进程,改变城乡人口比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保制度。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现行以土地为基础的农村社会保障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积极推行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三)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第一、为保证农民得到切实的利益,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把对农民进行的粮食直补政策落实到底和持续推进。第二、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今后文、卫、教方面的支出增量要重点投向农村。第三、设立农村、农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设施建设的投资。第四、理顺体制、精简机构,实现“多予少取”,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四)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吃饭靠种田,打工多赚钱”,可见农业是基础,必须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农业,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目前益阳市农业生产的条件,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农民的技术水平、市场观念等方面都还相对滞后,可以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民协会或合作社等类似团体的集合体,以市场为导向,“什么赚钱生产什么,什么缺少生产什么”,大家劲往一处使,努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益,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把农村建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农庄,农业建成现代化的农业。

  (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改变身份与职业的主要途径是接受高等或中等教育,这是被城镇居民阶层接纳的基本条件。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的农民工在城市中只能从事建筑业、饮食业、服务业等重体力劳动。随着经济结构的提升,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文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是增加农民社会流动的前提条件。财政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特别是要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改善农村教育设施条件,增强师资力量。切实减轻农民教育负担同时,加强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满足农业产业化需求的当务之急。

  (六)挖掘城市居民消费潜力,带动农村市场发展。2009年末,益阳市城乡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15.57亿元,其中,城镇储蓄为366.05亿元,比重为71%,消费潜力巨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基本物质需求已趋于稳定,继而转向服务性消费。2009年,益阳市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为2397.95元,比2005年增加1933.66元,增长24%。农村应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城市居民,发展服务性消费。这样,既可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村市场发展。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 殷勇]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