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创业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可以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奠定必要生产要素条件及产业基础。湖南省委、省政府把推动全民创业作为大力推进“一化三基”、建设和谐湖南、加快富民强省的重大举措来抓,作为农业大市的益阳,农民创业始终是全民创业的重点,也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最近益阳市统计局对农民创业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表明:益阳市农民自主创业步伐加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受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影响,农民自主创业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境。
一、益阳市农民自主创业步伐加快
“十五”以来,益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实现后发赶超构建和谐益阳”的战略目标,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和民营经济,部分农民融入了创业群体,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
1、政府引导促创业。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投身新农村建设,抓紧制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具体政策措施,引导掌握了一定技能、积累了一定资金的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益阳市各级政府采取得力措施,把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当作稳定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头等大事来抓。区县(市)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有关政策,切实解决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存在的资金、场地、服务等问题。返乡农民工凭借自己在外闯荡积累的信息、技术、资金,又一次掀起了创业的热潮。据工商部门调查:2009年,全市农村私营企业2120家,新增633家,其中一产业529家,新增133家,二产业634家,新增10家,三产业957家,新增490家,农村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达37.82亿元,新增18.68亿元;农村个体工商户2.39万户,新增0.12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8个,新增164个。
2、技能培训推创业。为提高农民创业所需的技能,益阳市以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为载体,推进农民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探索了多种培训模式,有效地破解了“三农”难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通过发放技术资料,推广新品种、技术等手段,把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提高了农民的种养技能;充分发挥老年科协有专长、有经验、有时间、有队伍、有感情的“五有优势”,为农民科学发展种养业排忧解难;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示范效益,使农民从身边学到新技术、获得新经验。五年来,全市共有60.5万人次的乡村组干部和主体骨干农民参加现代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参加引导性培训的农民达102万人次。
3、培育产业扩创业。益阳市委、市政府针对本地实际,突出重点,以发展优质稻、林纸竹板、水产畜禽、棉麻纺织、油蔬果茶五大产业为依托,积极从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引导和扶持,为农民提供创业机会。全市20亩以上种粮大户达1.39万户,大户流转稻田面积63.22万亩,占稻田总面积的23.4%;蔬菜示范户达871户;全市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达1.55万户,规模养殖产量占到总产量的50%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已成为引领益阳市生猪产业发展的主流。
二、农民自主创业的贡献
农民创业可以有效地整合农村现有的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挖掘农村发展潜力,是农村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
1、带动了产业发展。农民创业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以前农民创业是外出务工,“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取得的是加法效应;现在农民创业则是办实体,“一户创业,带动一方”,实现了发展的乘法效应。近年来,安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其列入了“3+2”发展战略,旅游产业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安化县许多有资本、有远见的外出从商务工人员纷纷选择回乡创业,他们采取独资开发和股份合作等形式,重点选择有优质景观资源和较大开发前景的旅游项目作为切入点,高起点、高标准规模开发景区景点,掀起了旅游开发的热潮。目前,由农民为主投资开发的马路龙泉洞景区、仙溪梅山文化生态园、江南茶马古道农家乐、谢家村农民公园、乐安蚩尤故里风景区、龙溪村旅游合作社和平口福寿山公园等旅游项目,总投资达4000万元以上。投资的旅游项目每年直接收入达400余万元,其中龙泉洞风景区每年光门票收入就达70余万元;茶马古道沿线农家乐每户年均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是安化县农民平均水平的2.7倍。
2、缓解了就业压力。资阳区农村一欧姓居民金融危机后,在本村村委会的全力支持下,利用自己在省内一家食品有限公司打工十余年积累的资金、学到的技术、销售的渠道,筹资创办了一家农产品加工公司。公司投入资金530多万元,其中腌制红椒260多万元,可为本村解决就业人员150名以上。现公司正积极筹资成立合作社,帮助本村农民改造旧桔园3000多亩,新扩优良茶园2000亩,间作辣椒1000亩,种植红薯1000亩。投入120万元建设一栋2000平方米高标准红薯粉加工厂,可为本村农民每年增收500万元以上,同时还能带动邻村农民种植红薯2000亩,解决就业人口100人。
3、促进了城镇化进程。返乡农民创业一般集中在县城区和小城镇,能吸纳本地农民就近转移到二、三产业,增加了集镇和县城的实际人口,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2009年,全市城镇化率达41.5%,比2000年提高15.3个百分点,在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已实现就业转移的人数占到40.8%,比2000年提高12.2个百分点。
三、农民自主创业的困境和问题
在关注农民创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农民创业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
1、创业筹资渠道狭窄。资金是企业维持生产和再生产的“血液”。受金融体制、企业规模、信用条件、收入来源等因素约束,农民筹资渠道狭窄,成为创业发展的瓶颈。一是金融贷款小。农村金融机构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利益,结合农民创业高风险特点,对其贷款设置了严格的束缚条件,贷款除需要担保或抵押外,还根据对贷款者偿还能力的评估,在贷款额上也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且贷款利息较高。因此,农民创业很难享受到农村金融机构的优惠服务。2009年,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国内贷款1.2亿元,仅占到农村总投资的2.6%,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不到34元;二是民间借贷难。主要是指向亲朋好友或者民间高利贷借款。由于对投资高风险的担心与创业项目不信任,他们宁愿选择不借或者是出于情面少借;三是自筹资金少。近年来,益阳市农民收入虽有了较快提高,收支基本平衡,但绝对量小,收入主要是用于生活消费和人情费用的支出。2009年,在农民总支出中,生活消费和人情费用两项占到总支出的70%,而生产投入仅占27%,低投入只能解决一些基本的生产费用,难以形成创业资金。
2、农民素质依然偏低。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稳步推进,益阳市农村劳动力素质虽有较大提高,但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依然偏低。据测算,2009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8.6年,综合文化素质还未达初中水平,其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4.7%,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20%。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日新月异的时代,低素质劳动力既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科技,又难以适应非农产业的新技术、新要求,从而增加了创业的难度,导致经营形式落后。据工商部门调查,益阳市多数农民创业的起点还不够高,局限于家庭小工厂、小作坊、小餐馆,其中从事饮食业的占到70%,从事工业的占到11%,这些行业对资金、技术和管理要求不高。一些项目缺乏发展潜力和后劲,影响了创业的可持续发展。
3、创业环境有待改善。在政策上,农民创业者难以分享到创业的优惠政策。多年来,各级政府对吸引外部资金有足够的认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予以支持。但对农民小规模的创业认识明显存在差距,认为农民自主创业规模小,对社会的贡献也小,因而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有些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的门槛较高,甚至个别地方还存在“吃、拿、卡、要”违纪现象,加之土地纠纷、治安环境等的存在,导致不公平竞争,严重影响了农民创业的积极性,目前全市农民自主创业的人数不到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2%。在农民工培训中,大面上只注重就业技能培训,而对创业者思维的培训重视不够,由于受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局限,部分创业者思维陈旧,家族式管理,缺少创新意识,导致机制不顺,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益阳是农业大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在农村,而农民增收问题是重中之重。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城乡发展,培养农民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1、完善政策,优化服务,培育农民自主创业环境。农民创业,政府的核心任务就是搞好服务。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尽快完善与落实农民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让有志创业者尽可能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和关心;政府职能部门要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废除歧视与差别,避免政出多门,在信用担保、信息咨询、科技服务、法律保护等方面多为农民开绿灯,执法机构要杜绝乱执法、乱收费行为,为农民自主创业者营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要重视乡土技术、乡土文化、品牌的保护与弘扬,培育土生土长的技术能人、领头人,特别是要提高村干部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能人、干部的示范和宣传,激发广大农民创业热情。
2、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根据资源和交通区位等优劣势,作好农业、能源、建材、食品、矿产等产业布局,通过各种窗口公开本地区资源、产业布局信息,引导创业者了解情况,结合自身实际找准最佳创业项目,做到有的放矢。
3、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技能保障。创业者的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而决定了投资效益。各级政府要在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千方百计筹措教育培训资金,由市农村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整合农业科技教育资源,利用现有的教育设施和科教人员,培养一大批素质高、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帮助他们拓宽生产经营活动的门路,提高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
4、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制定适应农民自主创业的信贷政策。建立农民创业融资体系,是激励农民创业的关键性措施。要制定适应农民投资特点的贷款政策,加大发放惠农卡和授信的力度,全面推行联户担保、农户+公司担保和农户+农村经济合作社担保的借贷制度;适当放宽农民贷款抵押物范围,在现有林权证可抵押贷款的情况下,可尝试将土地经营承包权证纳入贷款抵押物的范围,为农民创业提供顺畅的融资平台。要鼓励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创新贷款服务品种,不断增加小额贷款规模,解决农民创业起步的资金困难。成立社区或者集体创业基金会,在“自愿、平等、合法、有偿”的原则下,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激活民间借贷,合法借贷,规范经营,为农民自主创业拓宽融资渠道。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林志平]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