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步伐加快

来源: 时间: 2011-01-2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从实际出发,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对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09年是益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保增长这一首要任务,针对益阳实际,采取得力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小康建设稳步推进。

  一、益阳市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步伐加快

  按照国家统计局颁发的监测方案,对2009年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了统计测算分析。结果显示,2009年,全市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74.1%,比2008年提高2个百分点,与2000年比较提高13.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社会和谐与文化教育实现程度大幅提升,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民主法制、资源环境稳步发展。

  (一)经济发展持续增长。近年来,全市各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一化三基”战略,扎实工作,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长。2009年,经济发展方面实现程度53.1%,比2008年提高2.7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其中:人均GDP实现程度为34.5%,比2000年提高21.7个百分点;R&D经费支出实现程度为19.1%,比2000年提高1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实现程度为76.2%,比2000年下降8.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比重实现程度为69.2%,比2000年提高25.6个百分点;自2000年以来,全市城镇失业率控制在6%以下,实现程度100%。

  (二)社会和谐程度提高。市委、市政府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惠民政策,社会和谐程度逐年提高。2009年,全市社会和谐方面实现程度82.4%,比2008年提高1.9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22.6个百分点。其中基尼系数为0.37,低于0.4的全面小康标准,城乡居民收入比2.8(以农为1),与全面小康标准基本持平,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19.2,低于60的全面小康标准,这三个指标实现程度均为100%;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实现程度为61.7%,比2000年提高56.5个百分点;反映受教育方面平等程度的男女生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实现程度为88.5%,比2000年略有下降。

  (三)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09年,全市生活质量方面实现程度为81.5%,比2008年提高2.3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其中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39.31平方米,超过了27平方米的全面小康目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8.08‰,低于12‰的全面小康标准,平均预期寿命为77.22岁,高于75岁的全面小康目标准,这三个指标实现程度均为10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程度46.6%,比2000年提高26.9个百分点;恩尔格系数实现程度89.9%,比2000年提高10.3个百分点。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2009年,全市民主法制方面实现程度为95.5%,比2008年提高0.6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0.7个百分点。其中: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实现程度为90.0%,比2000年提高23.3个百分点;社会安全指数实现程度为100%。

  (五)文化教育平稳发展。2009年,全市文化教育实现程度为68.2%,比2008年提高1.9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4.6个百分点。在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的推动下,全市文化产业脱颖而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实现程度为48%,比2000年提高28个百分点;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比重实现程度为65.2%,高于全省水平9.4个百分点;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74年上升到2009年的9.4年,实现程度89.5%,比2000年提高15.8个百分点。

  (六)资源环境得到重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全市各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节约能源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明确提出保护绿色生态,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实现绿色文明,逐步实现了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2009年,全市资源环境方面实现程度为89.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8个百分点。其中:反映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的耕地面积指数(以2000年为100%)实现程度为100%;反映大气环境、水环境、绿化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环境质量指数逐年好转,实现程度99.8%,比2000年提高1个百分点;在全国“节能减排”强力措施的推动下,单位GDP能耗明显下降,全市单位GDP能耗实现程度为68.9%,比2005年提高11.6%,高于全省16.6个百分点。

  二、益阳市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差距和问题

  虽然益阳市全面小康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落后4.9个百分点,与最高的长沙相比,低19.4个百分点,差距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的快速增长靠的是科技,科技创新与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与全省和发达地区比较,益阳市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2009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0.48%,比全省低0.7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2%以上的水平,不到全面小康2.5%目标值的20%,是全面小康指标监测体系中实现程度最低的一项指标。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人均GDP为10834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只完成了全面小康目标值的34.5%,比全国低23.7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4.2个百分点。人均GDP水平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制约全面小康建设进程。2009年,全市经济发展小康实现程度53.1%,比全省低11.2个百分点,是全面小康监测指标体系中差距最大的一个方面。

  (二)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从居民收入情况来看,城乡差距扩大。2009年,城乡收入比为2.96:1,与2005年相比,差距扩大。2005-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250元增加到13802元,增长了67.3%,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875元增加到4656元,仅增长了61.9%。

  从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差异系数呈上升趋势。2005年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15.47%,到2009年达19.26%。从人均GDP情况来看,地区间的差距体现得更明显。2005年最高的沅江市和最低的安化县之比为1.67:1,到2009年,最高的赫山区与最低的安化县之比为1.88:1。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进一步上升,影响整体水平协调发展。2009年,全市社会和谐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2.4%,比全省低3.2个百分点。

  (三)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加大社会保险事业投入力度,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基本普及,2009年,全市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了94.8%,比2005年提高了81.3个百分点。但养老保险覆盖面还较低,全市养老保险覆盖仅16.2%,其中农村养老保险还处于起步试点阶段。

  三、加快推进益阳市全面小康建设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置身于国内外发展的大背景,“十二五”时期,益阳仍将处于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和繁重任务。国家扶持“三农”、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民生力度将更大,对益阳发展有利;国内外产业将加速由东向中、西部扩展、辐射,益阳作为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必将迎来新的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机遇;省委、省政府实施“3+5”城市群发展战略,着力调整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益阳区位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规划,继续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始终坚持把加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经济发展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各级党委政府要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方略,根据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的总体要求,为迅速扩大益阳市工业经济总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突出发展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鼓励优势企业加大投入,做大规模,提升效益。以加快企业自主创新为重点,围绕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进一步激发自主创新活力,努力形成一批益阳自主品牌的知识产权,提升产业发展内涵。要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港口、铁路货站、路桥等交通优势,以生产性服务为重点,不断壮大现代物流业,着力提升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农业大市是益阳最大的市情,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各级要继续坚持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不断提高益阳农字特色产品在全国、全省的份额。

  (二)注重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按照中央关于“十二五”时期要求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缓解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继续全面实施富民工程,构建富民政策推动机制,扶持创业激励机制,就业质量提高机制,弱势群体保护机制。坚持把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注重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相统一,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努力构筑城乡联动发展的空间格局。着力推动益沅桃一体化,构筑益阳对接长株潭的平台,统一规划安排重大产业发展项目、重大公共事业项目、重大社会发展项目,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空间、农田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优化一二三产业内部结构和行业内部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方位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

  (三)加强社会事业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困扰广大居民养老?医疗?教育等问题的关键所在。要尽快完善居民医疗、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措施,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收入水平差异和实际承受能力,以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积极引导试点地区适龄农村居民参保,确保符合规定条件的老年居民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坚持政府统一管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农村养老保险筹措模式,千方百计降低农民参保门槛,使农民参保范围进一步扩大,努力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林志平]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