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来源: 时间: 2011-05-1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支持推动下,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益阳大力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克服特大冰雪灾害等极端气候、市场竞争加剧及金融危机冲击等不利因素影响,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较好地实现了粮食连年增产,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持续、快速发展。

  一、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以来,全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农业经济取得了稳步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2.36亿元,比2005年增长33.5%,年均递增5.9%。

  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粮食生产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时期,是全市粮食生产水平最好时期。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39.67万吨,比2005年增长18.5%,实现连续五年增产增收,优质稻率、粮食加工率和规模生产水平均居全省第一。赫山区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在粮食连续增长的同时,益阳市将蔬菜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抓,种植面积、产量和比重连年增加,成为即粮食之后,产量最大的产业。2010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19.8万亩,产量达到203.12万吨,比2005年增长了67.4%和86.3%;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4.4% ,比2005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棉花、茶叶、水果、油菜等经济作物产量大幅增长,2010年,其产量分别达到5.8万吨、2.77万吨、35.68万吨和19.02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长171%、125.2%、96.6%和90.9%,安化黑茶以中国十大名茶身份进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林业生产成绩显著。“十一五”时期,益阳林业按照“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发展思路,以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为目标,通过落实产业政策,大力实施荒山绿化,全面开展工程造林,加快林业产业建设,林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2006年益阳成为全国唯一的现代林业示范市。2010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949万亩,有林地面积达853万亩,森林蓄积量达234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4.4%。“两南”林业资源快速扩张。杨树面积发展到近300万亩800万立方米,南竹面积近200万亩3亿株。

  水产业发展成效斐然。近几年来,益阳多轮驱动水产业发展,水产品总量和质量不断提升。2010年,“中国淡水鱼都”花落益阳,淡水名特水产养殖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水产品出口创汇居内陆地级市领先地位。目前,全市拥有总水面225万亩,其中养殖水面75.8万亩,115种淡水鱼类资源。2010年实现水产品总产量27.05万吨,比2005年增长24.2%;产值达29.04亿元,水产商品率达到90%。

  畜禽生产稳步发展。“十一五”以来,益阳大力实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积极扶持养殖大户发展,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畜禽业保持稳步发展。2010年,全市出栏生猪达到470万头,比2005年增长19.5%,生猪调出大县达到5个,分别是赫山区、桃江县、沅江市、南县和安化县。在生猪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家禽养殖快速发展,2010年出栏家禽2604万羽,比2005年增长 31.8%,年均递增5.7%。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380个,5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41个,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5个,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6个。

  二、结构优化成效显著

  1、第一产业稳定增长,在GDP中份额下降。近几年,益阳市农业生产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发展态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62.36亿元,较上年增长4.3%。在全省14地市中,增加值总量列第7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在绝对值不断增加的同时,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25.0%下降到2010年的22.8%,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5年的25:31.2:43.8调整为2010年的22.8:40.5:36.7,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农林牧渔业齐头并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出现了农林牧渔各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42.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3%。各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48.26:5.55:32.18:12.79调整到2010年49.91:4.37:32.64:11.97。

  3、优势农产品比重快速提高。近年来,全市大力扶持优质粮食、油菜、蔬菜、茶叶、棉花、生猪和名优水产等10大优势农产品生产,2010年优势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比2005年提高18个百分点。

  4、大宗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程度提高。全市20亩以上种粮大户发展到1.38万户,种粮大户流转稻田面积63.2万亩,占全市稻田面积的23.3%;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养殖大户1.55万户,5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8%。

  三、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

  土地流转进程进一步加快。近几年来,益阳以优质稻、蔬菜、茶叶、柑橘、特色水果等产业为依托,通过连续出台《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益办发[2008]20号)和《关于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通知》(益办[2009]66号)等政策性文件,加快了全市土地流转进程。目前,全市共流转土地248万亩,涉及农户29.5万户。其中,耕地146万亩,占全市农村承包耕地总面积的40.2%。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2010年,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6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26家,市级龙头企业231家,比2005年分别增加1家、15家和164家。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产值达220亿元,增加180亿元。年加工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30家,超5亿元企业2家,规模企业加工产值占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的8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25%,提高15个百分点。

  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拥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746个,比2005年末增加479个。着力打造精品名牌,克明面业成为全国驰名商标,大通湖大闸蟹、益华水产、顺祥水产、阿香果品、辣妹子食品、口口香米业、白沙溪千两茶、湘益茯砖茶等40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享誉国内外市场。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全面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和放心农资下乡活动,加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监管力度,强化农产品认证,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十一五”期间,全市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5个、生产技术操作规程113个;建立种植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51个,示范面积125万亩;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258个;优势农产品生产面积全部实行产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达419个,比2005年末增加278个;大米、蔬菜、茶叶、生猪、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5%。

  五、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十一五”时期,益阳重视从资金到现代化生产元素以及科技元素等诸方面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市农业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得到明显改善。

  (一)农田灌溉条件继续改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益阳始终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千方百计加大投资力度,大兴以农田水利灌溉、饮水安全和农田整治等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水利保障。2010年,全市机电排灌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比2005年分别提高15.6%和1.9%。

  (二)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大力实施良种工程、耕地地力提升工程、绿色植保工程,大力开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水产健康养殖和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201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5%,比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猪、禽、牛、羊良种覆盖率分别由2005年的84.5%、79%、30.2%和49.6%提高到95%、90%、40%和60%;水产品良种覆盖率达75%,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650万亩,每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大力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全市完成全程承包面积101万亩,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低于5%。实施“阳光工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培训农民13万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5%,提高10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三)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大力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亿元,带动农民投入9.6亿元。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88万千瓦,年均递增6%,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54%,比2005年末提高9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7%。农机工业产值18亿元,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1453个,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24亿元。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确保了农机生产安全。

  总之,“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生产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为全市经济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十二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罗彦]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