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关键。抓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既是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和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又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举措。加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省人事厅、省统计局、省农业厅的统一布置,我们抽取了经济相对发达的沅江市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安化县就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
我们采取典型抽样调查方式在沅江市和安化县,分别抽取经济发达、中等、落后及特色经济4个乡(镇)、12个村进行调查。总人口47327人,共有农村实用人才438人,其中男423人,女15人;生产型人才140人、经营型人才101人、技能带动型人才54人、科技服务型人才6人、社会服务型人才53人;中共党员117人;大学及以上学历1人,大专16人,高中或中专135人,初中255人,小学30人。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从调查情况看,目前这24个村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438名,仅占农村人口的0.93%,比例过低。加之近年来许多优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绝大多数学农的大中专生毕业后不回农村,他们大多都想到外地发展,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发展,致使农村实用人才数量更少。
2、人才结构不优。一是专业结构不优。从事种养和加工的实用人才占总量的32%,企业经营人才、农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占16%,能工巧匠占12%。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专业结构问题更加突出,如安化县从事种养和加工的实用人才占总量的57%。二是年龄结构不优。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年龄偏大,34岁以下的40人,仅占总量的9.1%;35岁-44岁的198人,占总量的45.2%;45岁以上的200人,占总量的45.6%。三是性别结构不优。农村实用人才中女性15人,仅占总量的3.4%。
3、整体素质偏低。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都是经过自身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而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绝大多数并未受过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农村实用人才135人,只占总量的31%,大专学历16人,大学以上学历的仅1人,掌握现代农业新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拥有各级农民技师、技术员资格的仅15人;拥有各级技师、技工资格的仅25人;而且,几乎每一个行政村都没有专职的农民技术员,这种情况很难适应本地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特别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绿色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很多农民不掌握新技术,不会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新问题,这种状况制约了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热情。
4、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经费不足。一是人才培训缺乏经费支持。调研中我们发现,各镇、各涉农部门都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有着极高的热情,特别是在新技术推广普及过程中,对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但由于缺乏培训经费,使许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各乡镇、涉农部门、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各级政府从财政上给予强力支持,把农村科技培训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为农村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二是农村实用人才自身发展资金不足。由于大部分人员生长在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再加上没有相应的资金扶助,许多有理想、有技术、有文化的实用人才,往往因缺少创业资金而不能依靠专业特长发家致富,从而使一部分实用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想率先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5、没有形成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氛围和机制。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相关部门已经联合对农村实用人才资源进行开发培训,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在培训时还缺乏培训的针对性,没有建立起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管理的制度,缺少相应的评价、使用、培养、激励保障机制。从调查情况看,这些农村实用人才中,通过机构培训的134人,不到三分之一;获得地厅级表彰奖励的农村实用人才仅5人,县级的也才19人。
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1、创新农村实用人才使用机制。激发和释放农村实用人才潜能,调动和发挥农村实用人才作用,是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关键。一是要政策倾斜,扶持人才创业发展,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增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二是要营造环境,激发人才活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农村实用人才的舆论环境,在农村树立有用即人才、需要即人才、创造即人才的“农村实用人才观”,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三是要搭建平台,提高人才使用效益。紧紧围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共同致富奔小康这一目标,把农村实用人才的使用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结合起来,与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使用一批人才,带动一方群众,搞活一方经济,促进一方和谐发展的良好格局。
2、整合农业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素质教育办、职业中专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采取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能,增加就业的机会。要加强对农民工就业技能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工作水平,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在培训过程中,找准市场定位,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引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和智力型转变,努力打造劳务精品。
3、扩张人才总量。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进一步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引供全方位的人才服务和智力支撑。继续做好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工作,推进支农、支教、支医、扶贫工作进程,并鼓励他们大胆创业、放心置业、安心兴业。要进一步为农村实用人才就业提供优惠政策和规定,逐步实现城乡人才的平等竞争。积极创建以县区为主体、以乡镇为基础的专业化农村实用人才市场体系,通过农村人才市场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个人提供各种人才、技术和信息服务。
4、增加经费投入。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采取“分级负担,适当补助”的原则,县财政每年安排相应的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各乡镇财政也要安排相应专项资金。同时,相关部门及乡镇要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人员编制、师资配备、经费投入上给予优惠扶持。各类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本单位实用人才的培训予以支持。要拓宽融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资助实用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投资模式。
5、强化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开发、科技承包和提供有偿技术服务。取得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要给予重奖,并保护其合法收入。积极扶持,帮助农村实用人才开展科技推广、生产经营和创业活动。对实用人才在政治生活上给予关心,及时把思想素质好、贡献大,符合入党条件的优秀实用人才吸收到党内来,积极培养,大胆使用;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站所人员和补充人员,在公开招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聘)用优秀实用人才。建立乡镇、村干部联系优秀实用人才制度,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为他们的发展解决实际困难;每年要选拔一批农村各类拔尖的优秀实用人才予以表彰和奖励,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优秀实用人才的典型事迹,起到树立一个典型、搞活一片经济、致富一方群众的作用。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罗寒松]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