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以绿色发展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来源: 时间: 2011-07-0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几年来,益阳市强化节能减排,推进产业转型,通过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新技术和全面实施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措施,“十一五”期间以年均7.7%的能耗增长支撑了13.6%的经济增长,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并逐渐成为一个在全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生态城市。

  一、益阳市“两型社会”发展现状

  (一)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益阳市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33家和上市公司24家,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1亿元,比上年增长31%,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2.3%。东部新区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湖南益阳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沅江船舶制造工业园成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益阳船舶制造产业园。2010年,全市船舶制造产业产能达40万载重吨,产值近60亿元,占全省造船业市场份额50%以上。

  二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坚持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提升纺织、造纸、竹制品、建材、矿冶五大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现代化、高端化。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26.94亿元,比上年增长60.1%。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近几年全市先后关停138家造纸企业、8家涉锑企业、25家炼钒企业、41家苎麻脱胶企业。

  (二)推进节能新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工业节能由结构性节能向技术节能转变。通过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企业上下游物料的对接和梯度利用,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链和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近年来,益阳市确定5个园区、50家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推动重点企业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目前,全市形成了一批以工业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的建材产品、以废旧塑料和有色金属为原料的包装袋及有色金属产品、以林区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的环保木炭和纤维板等产品,循环经济企业达120多家,年产值50多亿元。

  (三)发展低碳经济,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

  近年来,益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技术创新水平大幅提升。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也渐成雏形,包括以晶鑫新能源为代表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以中科恒源为代表的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制造产业;以凯迪生物为代表的生物质能再生产业等。此外,一批新能源的应用,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光互补路灯、LED路灯、生物质能发电等示范项目的相继投入使用,以及大力推进核电建设,积极开展桃花江核电项目前期建设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益阳市“两型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2010年,益阳市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83吨标煤/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能源消费的主体是工业,占能源消费总量的七成;益阳电厂、东方水泥、沅江纸业、金北顺纸厂、林源纸业等高能耗企业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50%。经济结构偏重,2010年,规模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0%,高能耗行业占全部工业比重较高,工业发展对其依赖性较强。

  二是高耗能行业投资增幅较快。2011年1-5月,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高达51.5%,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13.9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耗所占比重明显大于产出所占比重,2011年1-5月,电力、建材、造纸、化工、有色、钢铁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的增加值仅占规模工业的20%,而综合能耗占比高达77.2%。由于短时期难以改变益阳市结构性高能耗等问题,如果在“十二五”期间新上较多高能耗项目,将对节能降耗目标的完成带来较大阻力。

  三是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煤炭在全市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高达80%以上,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近3倍。煤炭热值低、能源利用效率差,益阳市以煤为主的高碳结构,对低碳能源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出很大挑战。

  四是低碳技术应用有待加强。低碳技术整体水平有待提升,重点行业低碳技术创新不够,冶金、建材等行业节能减排、余热余压利用等缺乏核心关键技术。低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不足,缺乏区域性良性互动和合作共建技术平台,投融资服务体系不完善,低碳科技人才缺乏。

  三、几点建议

  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推进节能降耗

  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益阳市属于经济和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能源水平相对较低(2010年,益阳市单位GDP能耗为1.06吨标煤/万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通过加快发展实现节能降耗是更为积极可行的措施。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有两条重要途径:一是加快发展,做强做大经济总量,尽可能以较少的能源消费获得更多的产出;二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能源消费量。

  第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

  据测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提高1%,万元GDP能耗就会下降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万元GDP能耗下降将超过1%。第三产业的万元增加值消耗能源只有第二产业的七分之一。

  要加快益阳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现代物流业、服务业及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商贸、饮食、住宿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两区两园两带”(“两区”即高新区和东部新区;“两园”即长春工业园和龙岭工业园;“两带”即益沅产业带和益桃产业带),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实行差别发展战略,形成产业优势互补格局。引导企业向优势地区转移集聚。打造船舶制造基地、食品加工基地和棉麻生产基地。扶持行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第三,推进新能源产业建设,使益阳成为全省新能源、新材料基地

  培育以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产业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发展核电、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努力开发节能产品,开发清洁能源产品,降低GDP能耗,支撑益阳市“两型”社会建设。

  第四,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加速低碳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先进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着力推动信息化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通过信息化带动制造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培育服务外包产业,启动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设。打造适合益阳市发展的低碳产业体系,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高质农业、旅游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打造全省重要的优质粮食、高端植物油及优质有机茶、优质安全果蔬、特色养殖生产基地和加工供应中心。

  打造研发型总部经济。大力吸引以IT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总部及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研发中心;通过有效的产权、技术、贸易等控制手段,把企业总部留在益阳市;利用研发与企业总部的捆绑关系,以研发中心为起点,引导企业从设立地区研发中心向功能完备的地区总部形态过渡,推动益阳市经济进入全球一体循环。

  第五,打造宜居城市,推进集约型城乡规划建设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新的发展要求,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能源与环境约束格局,我们要通过建设集约型城市确保可持续发展道路,塑造理想人居环境。要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核心理念拓展至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倡导顺应经济转型的发展态势,推动建筑业、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事业、勘察设计咨询业等的发展升级,倡导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村镇建设模式的转型,倡导集约宜居型城乡规划建设。

  第六,积极推动“创森”工作,实施城乡清洁工程

  目前,益阳市森林覆盖率54.3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41%,绿地率38.12%。要以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为契机,积极推动实施城市中心区绿化美化工程、环城生态屏障工程、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工程、绿色模范单位创建工程、绿色通道工程、森林生态文化工程等六大工程。加速推进“绿色家园、富裕新村”建设步伐,全面提高绿化总量,大幅度提高碳汇能力,建成碳汇计量、监测体系,与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对接。

  加强清洁生产、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城乡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管理的良好风貌。加强小城镇综合治理,建设“管理有序、功能完善、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的和谐城镇。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孙凌]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