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作为农业大市的益阳,在新的战略起点上,如何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城乡统筹发展,是益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益阳统筹城乡发展现状及问题,就加快益阳“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的步伐,提几点看法。
一、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农村经济长足发展。201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62.36亿元,比上年增长4.3%。粮食、棉花、蔬菜、生猪、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以乡镇企业为龙头的非农产业迅猛发展,乡镇工业总体运行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7%,今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增长23.2%,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2010年底城镇化水平为39.86%,居全省第7位,比2005年提高7.47个百分点。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乡镇、村公路畅通,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市耕地减少幅度减缓;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新农合”“新农保”等社会保障和社会求助体系得到新的发展。
二、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仍存较大的难度,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1、总体实力不强,工业反哺能力较低
近几年来益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总体实力仍比较薄弱,工业反哺能力较低。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712.27亿元,列全省第10位。财政总收入为45.2亿元,人均仅为956元。2010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62.36亿元,占GDP的比重高达22.8%。实现工业增加值260亿元,工农业增加值之比仅为1.59:1。
2、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差距扩大
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15398元和5616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1.6%和13.7%,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6566和5622元),列全省第7位。2005年至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分别为5274元、5802元、6884元,7921元,8862和9782元,呈逐年拉大的趋势。
3、农村经济基础较薄弱,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明显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较薄弱,与城镇差距明显。到2010年末,全市1814个行政村基本都通汽车,但农村公路的质量等级与城镇相比差距较大;农村自来水受益村的比例仅为42.3%;农村电力和电信基础设施与城镇相比也有明显差距,农村环卫等基础设施基本上是空白。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城乡产业经济效益差距明显。农村由于人口多、耕地少,加上机械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农业比较效益长期落后于二、三产业。
4、要素配置不合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制约
一是政府财政投入城乡差距明显。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总计116.6亿元,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为13.1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11.2%。二是城乡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差距明显。2010年,全市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373.4亿元和86.89亿元,城镇是农村的4.3倍。三是农村人才及劳动力资源向城镇集聚。城市经济效率高,使农村的人才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集中,农村本就不多的资源更加匮乏,农村经济发展更加困难。
5、农村人口多,素质偏低
2010年益阳市户籍总人口为476.36万人,城镇人口为189.88万人,农村人口为286.48万人,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60.1%。全市常住人口中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到69.1%,农村则更高。
总体来看,我市在统筹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和谐社会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财政实力不强,农村人口较多,“三农”问题突出,城乡发展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基础设施投入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均相对落后,尚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推进全市城乡协调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
三、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益阳的对策建议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必须从益阳的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强基础、变机制、投资金和促文明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强基础: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农村和农业的“自哺力”
做优做强农业。要通过用好政策、优化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特别要突出品牌优势,以创工业品牌的理念,打造几个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要充分利用国家对粮食、生猪和蔬菜等农产品扶持的机遇,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造血功能。要进一步完善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的思路,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几个有特色、有竞争优势农产品生产示范区。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要努力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建设一批具有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和产业集聚力的农业产业群,打造几个或十几个在全省、全国响当当的农产品加工知名品牌。
挖潜提质农村服务业。主要依托交通和区域优势,加快农村集贸市场和农村交通等服务业的升级提质。依托现代和绿色农业,加快发展以观光、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业。
(二)变机制:全面改革城乡二元制度,消除体制性障碍和公共服务失衡
首先,要尽快地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赋予农民同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其次,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再次,改革土地征占制度,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最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求助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
(三)投资金:突破资金瓶颈,加大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
实践证明:城乡一体化工作做得好的地方,资金是关键。一是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更多的支持。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力度。壮大农业发展资金、加大对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努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民;基础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民。三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采取以奖代补、以物代资等办法,激励和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建设家园,使之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投入主体、建设主体。四是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投入机制。
(四)促文明:全力加强三个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是要创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建立城乡互动、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解决“三农”问题要采取综合配套措施,立足于治本。在经济上应把农民致富与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结合起来,藏富于民,实现农民“有其利”;在政治上应把善待农民与尊重农民、组织农民结合起来,群众利益无小事,让农民当家作主,实现农民“有其权”;在思想文化上应把教育农民与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弘扬勤劳、善良、讲修养的传统美德,增强民主、科学、讲公德的现代化文明意识,实现农民“有其教”。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罗彦]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