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十一五”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来源: 时间: 2011-08-1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十一五”时期,益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把节能降耗作为加强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能源结构明显优化,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同时,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绿色益阳”的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吸引外地投资者的靓丽名片。

  一、“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十一五”时期,益阳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12%,年均下降4.4%。2010年,由于高耗能行业在金融危机之后生产恢复较快,一些高耗能企业相继投产,前两季度全市单位GDP能耗有所上升。为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市委、市政府及时启动节能预警调控方案,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迅速扭转了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被动局面,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02%。以能源消费年均7.7%的增速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13.6%的增速,圆满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一)节能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十一五”时期益阳在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中,重点发展火电、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资源型工业,重化工业加快发展使能源消耗强度不断上升,但由于采取了强有力的节能降耗措施,层层分解节能目标任务,抓好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工程,不断加大节能投入,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十一五”时期益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仅为0.69,明显低于“十五”时期的1.16,扭转了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大幅上升的势头。工业节能降耗成效卓著,是完成节能目标任务的主力军,“十一五”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59.1%,年均下降16.4%,超额完成工业“十一五”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6%的节能目标任务,节能促使经济发展方式明显好转。

  (二)重点耗能企业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

  “十一五”以来全市工业企业通过狠抓责任管理,改进和提高生产工艺技术,淘汰落后产能,使生产能耗水平不断降低,单位产品能耗不同程度下降。2010年与2005年相比,在重点耗能企业主要单位产品能耗指标中,超过80%的指标下降,对益阳的节能降耗起了重要作用。高耗能行业中的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28.8%、吨水泥综合能耗下降11.8%、机制纸及纸板综合能耗下降12.6%、单位合成氨生产综合能耗下降22.7%。

  (三)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节能使人民得到更多实惠

  通过加大企业节能技改的支持力度,在高耗能行业大力推广余热余能利用,促进了能源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十一五”时期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火力发电的能源加工转换率分别提高了13.43和10.43个百分点。政府大力推广节能产品,实行财政补贴推广节能灯、节能家电和实行家电以旧换新,对购买小排量汽车减少税负等措施,使老百姓减少了购买和使用节能产品的支出,老百姓在落实节能行动中得到了实惠。

  (四)全社会节能意识明显提高,能源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增强

  通过开展“建设绿色益阳行动”、“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节能宣传周”等大型节能减排活动,大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大大提高。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大量宣传,使“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绿色出行”、“节约能源,从我做起”等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激发了民众参与节能的积极性。随着各级政府对节能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全市的能源统计队伍明显加强,能源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不断完善,满足了各级党委政府对能源统计的基本需要,能源统计在“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的主要推动因素

  一是行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推进结构节能的重要因素。“十一五”末,全市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较2005年下降了3.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科力远、艾华电子、汉森制药、太阳鸟、多晶硅、汇盛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末,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2.3%,这种行业结构的调整和积极变化,进一步推进结构节能,成为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的主导力量。

  二是强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一五”期间,全市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共取缔关闭小造纸企业154家、小苎麻企业 30家、涉锑企业8家、炼钒企业25家、淘汰机立窑生产线12条,并集中调整改造了电镀、热处理、铸造、锻造四大生产工艺。市政府及时研究制定了对淘汰落后产能给予资金支持的政策措施,共申请国家、省节能项目30多个,争取专项资金5千多万元,企业自主投入节能资金10多亿元,一些项目已经投入使用并产生积极效益。“十一五”末,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能源回收利用率达到5.7%,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节能降耗能力,推进了全市节能降耗进程。

  三、影响“十二五”节能降耗的制约因素

  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仍然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方面,能耗低、增加值高的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于第二产业发展,三产业所占增加值的比重明显降低。“十一五”末,全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6.7%,较2005年降低了3.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受传统产业影响,全市高耗能行业较为集中,目前,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中共有233家高耗能企业,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占规模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达78%,占全社会能耗的比重在40%以上,而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所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不到40%,占GDP的比重仅为10%左右。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进一步增加了节能降耗的难度。

  第二、高耗能行业投资的较快增长进一步增加了节能降耗的压力。从投资来看,“十二五”期间,全市投资领域多集中在冶金、建材、化工、造纸等高耗能行业。如沅江纸业新上40万吨林纸加工项目;沅江金太阳纸业扩建年产9.8万吨杨木化机浆及20万吨白卡纸项目;晶鑫新能源单晶硅扩能3000吨和切片项目;安化锰系列产品开发项目;益阳海螺水泥2×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这些项目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普遍较高,是全市平均水平的3倍乃至10倍,将大大拉高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水平,使全市“十二五”期间的能耗消费总量进一步增长。

  第三、城乡居民能源消费的刚性增长进一步增加了节能降耗的难度。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较快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居民生活用能大幅度增长,同时还带动了交通、餐饮、住宿、房地产、商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加速了这些行业对能源的需求,刺激了能源消费量的大幅增长。从用电量来看,“十一五”期间,全市城乡居民用电年均增长14.7%,高于全社会用电年均增速1.5个百分点。居民生活用能的快速增长成为节能降耗不可忽视的因素,给节能降耗带来较大压力。

  四、推进“十二五”节能降耗的建议

  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对节能降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降耗,坚持技术节能与结构节能并重,优先发展低能耗产业,适度发展高能耗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的双赢。

  第一、加快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调整。一方面,合理发展传统重工业。严控“两高”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视技术改造,运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加快对能耗高的重点企业进行核心技术、工艺、设备的改造升级。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科技与产业结合,拉长产业链,由粗加工向精加工延伸。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提高工业产业的竞争力。

  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结构节能上下功夫。从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对节能降耗作用显著,而且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在实现工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制订相关鼓励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第三、大力开发新能源,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加快新能源开发,充分提高新能源、清洁能源的使用强度,一是在农业、服务业、居民生活领域,充分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和沼气等可再生能源;二是积极推进核电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三是加快生物能技术的开发利用,降低能源消耗。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孙凌]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