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益阳市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实现程度达到59.6%

来源: 时间: 2011-09-1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0年,益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为第一要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统筹城乡发展,全力以赴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全面协调推进各项事业建设,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农村全面小康进程稳步推进。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标准和监测方法,益阳市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59.6%,农村全面小康进程走完了三分之二的路程,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益阳市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益阳市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实现程度达到59.6%,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34.5个百分点。其中:民主法制、资源环境已达到农村全面小康标准,社会发展提升较快;经济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均保持了一定的增速。

  (一)经济发展较快增长。经济发展包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和小城镇人口比重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农村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2010年,全市经济发展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33.6%,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50元,比上年增加594元,实现程度45%,提高8.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50%,与上年基本持平,在农村总体小康水平线上徘徊;小城镇人口比重达19.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18.7%,提高8.2个百分点。

  (二)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社会发展包括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和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四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协调程度。2010年,全市农村社会发展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6.5%,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三项指标实现程度已连续三年达到100%;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20.8%,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32.6%,提高9.8个百分点。

  (三)人口素质逐年提高。人口素质包括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平均预期寿命两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农村居民体力和智力的变化情况。2010年,全市农村人口素质全面小康实现程度64.8%,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平均受教育年限8.4年,比上年提高0.1年,实现程度61.9%,提高4.4个百分点;平均预期寿命73.7岁,与上年基本持平,实现程度76.4%。

  (四)生活质量稳步提升。生活质量包括恩格尔系数、居住质量指数、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和农民信息化程度,主要反映农村居民生活发展变化情况。2010年,全市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43%,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其中,恩格尔系数为45.7%,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实现程度36.8%,提高27.9个百分点;居住质量指数达30.6%,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实现程度22%,提高3.2个百分点;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4.2%,与上年基本持平,实现程度36.7%;农民信息化程度59.3%,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97.9%。

  (五)民主法制逐步健全。民主法制包括农民对政务公开的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满意度两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农民安居乐业现状。2010年,全市农村民主法制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00%,比上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已达到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其中农民对政务公开的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满意度分别比上年提高13.3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

  (六)资源环境受到重视。资源环境包括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森林覆盖率和万元农业GDP用水量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资源利用状况和环境保护成果。2010年,全市农村资源环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连续两年达到100%,其中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为0.02%,森林覆盖率54.4%,万元农业GDP用水量1426立方米。

  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

  在分析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益阳农村全面小康进程与标准值的要求相比,与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关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中的难点和重点。

  (一)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速难度加大。“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在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18项指标中,农民收入占有20%的权重,所占权重最大。“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产品价格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市场需求渐旺等因素的影响,益阳市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到了5250元,增量创历史新高。同时也应看到,长期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尚未根本消除,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速难度加大。一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已经连续7年增产,继续靠增产实现增收的难度较大;二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用工成本快速增加,依靠廉价劳动投入带动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难度加大;三是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结构不相称的矛盾加剧,通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难度加大。截止2010年,益阳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45%,得分仅9分,与标准值20分尚差11分。在今后10年内要实现完成55%的目标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农民增收问题是益阳市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缓慢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农村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民就业转移难。近年来,益阳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重点城镇为突破口,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逐步建立了一批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新型小城镇,小城镇建设正向小区开发、市场建设、城镇建设“三位一体”的方向发展。但由于益阳是一个农业大市,主导产业不突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小城镇聚集效应不高。2010年,农村城镇化率仅19.6%,不到全市城镇化率的一半。小城镇进程缓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步伐。全市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占到全社会劳动者的50%,实现程度在总体小康线上徘徊,小城镇建设及农村劳动力转移任重而道远。

  (三)农村教育发展落后,人口素质提升慢。在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系统中,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成为仅次于农民收入的第二位重要的指标,占有12%的权重。2010年,益阳市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4年,比2005年提高0.2年,与九年制义务教育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慢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农村各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仍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农村留不住人。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成为城镇居民。目前,全市210万个农村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的占到76%,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20%,在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显然处于不利的境地。

  (四)农村社保水平偏低,农民消费顾虑多。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对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和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分别被赋予了8%和4%的权重。2010年,全市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虽达到了96.8%,但这只是满足了基本医疗保障,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区域政策范围规定,住院实际补偿率只有50%,门诊统筹每人每年报销最高标准18元,最低15元;全市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为20.8%,只有全面小康标准的32.6%,在18个监测指标中是实现程度较低的一个。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制约了消费水平,降低了农民消费意愿。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637元,比上年增长11.4%,增速比可支配收入慢了1.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综合得分9.9分,与标准值23分尚差12.7分。其中居住质量指数差8.6分,恩格尔系数差2.5分,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差1.9分。

  三、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议

  农业兴则国兴,农村强则国强,农民富则国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针对全市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中的难点和重点,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农业大市是益阳最大的市情,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夯实农民增收基础的重要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增加农业生产投入,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大力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油蔬果茶、水产畜禽等高效经济农产品,打造有益阳农字特色的品牌农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千方百计挖掘农业内部生产潜力,强化集约化经营,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以现代农业体系来促进农民增收。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为农民转移就业拓宽渠道。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增收的关键是就业。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市民,提高城镇化水平。发展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一条重要渠道。小城镇是连接城乡、工农的基地,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最有效的平台。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工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多方吸引资本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工业品配套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业人口转移的聚集地。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通过办基地、拓市场,发展中介、推广科技等多种形式,实现民营经济的低成本快速启动,用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三)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各级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配备,巩固提高农村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结合城镇和农村生产实际,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增强农民科学种养和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需求。

  (四)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建立健全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困扰广大农民养老?医疗?教育等后顾之忧,激活农村消费的的关键所在。各级要尽快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医疗报销标准;继续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政府统一管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农村养老保险筹措模式,千方百计降低农民参保门槛,使农民参保范围进一步扩大化,提高养老保障覆盖率,逐步消除农民后顾之忧,帮助农民树立消费信心,提高消费水平。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林志平]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