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全面小康已走完四分之三路程

来源: 时间: 2011-10-3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新世纪以来,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推进“三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2000—2010年,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由61%上升到74.8%,提高13.8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一、全面小康进程稳步推进

  (一)宏观经济较快增长

  2010年,经济发展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53.1%,比2005年提高7.5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4.4个百分点。从反映经济发展的5项监测指标来看:

  1.人均GDP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39%,比2000年提高26.2个百分点。2000年以来,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GDP增速从2001年的8.5%逐年提高到2010年的14.7%,同期,人均GDP增速保持在10%以上的水平,2010年全市人均GDP为16710元,比2000年翻两番。

  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3.4%,比2000年下降11个百分点。全市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三二一”结构(30.8∶27.0∶42.2)调整为2010年的“二三一”结构(22.8∶40.5∶36.7),第二产业比重显著提高,一、三产业比重下降。

  3.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1.5%,比2000年提高8.5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R&D研发经费投入达4.0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57%。

  4.城镇人口比重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6.4%,比2000年提高22.8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总人口476.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9.88万人,城市化率为39.86%,城镇人口比2005年增加38.34万人,城镇化率提升7.19个百分点。

  5.2000年以来,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5%以下,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保持100%。近五年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0.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万人。

  (二)社会发展更趋协调

  2010年,社会和谐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4%,比2005年提高18.8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23.7个百分点。从反映社会和谐的5项监测指标来看:

  1.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基尼系数这三项指标近五年来实现程度均为100%,反映出全市经济发展较为均衡,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控制在合理的区间。

  2.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4.2%,比2000年提高67.7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61个百分点,近五年年均提高12.2个百分点,全市社会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和工伤五大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3.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1.5%,比2000年下降17.6个百分点。

  (三)人民物质生活逐步提升

  2010年,生活质量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3.1%,比2005年提高7.8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4.8个百分点。从反映生活质量的5项监测指标来看:

  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50%,比2000年提高30.3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8250元增加到15398元,年均增长13.5%,增速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快0.8和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976元增加到5617元,年均增长13.6%,增速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快0.9和1.1个百分点。

  2.恩格尔系数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92.9%,比2000年提高13.3个百分点。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划定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全市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50.2%逐年下降为43.1%,反映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消费需求也日趋多样化。

  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均预期寿命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这三项指标自2003年以来均保持100%的实现程度。近五年全市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1亿元,年均增长42.2%,全市商品房屋销售面积累计达到719万平方米,全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2000年32.5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39.5平方米。

  (四)民主法制建设加强

  2010年,民主法制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93.4%,比2005年提高2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8.6个百分点。从反映民主法制的2项监测指标来看:

  1.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90%,比2000年提高23.3个百分点。近十年间,全市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四年一个台阶持续提升,2000年为60%,2004年上升到70.4%,2008年继续上升到80%。

  2.社会安全指数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96.3%。全市全面加强社会管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居全省先进行列,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

  (五)社会文化消费日益丰富

  2010年,文化教育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0.2%,比2000年提高16.6个百分点。从反映文化教育的3项监测指标来看:

  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52%,比2000年提高32个百分点。据统计,全市现有文化产业单位6775个(含个体户),资产40多亿元,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按现价计算,“十一五”以来,益阳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4.8%。

  2.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4.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消费观念明显转变。农民学文化、学技术的意识增强,文化教育投资氛围日渐形成。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文化教育支出408元。其中学杂费受益于农村中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和书本费减免政策,减少61元,下降21.9%,而书报杂志费、成人培训费则大幅提高。高档文化用品步入农家,各类媒体开阔了农民眼界,农民娱乐生活全方位得到提高。2010年,每百户农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05.4台,比2005年增加29.7台,电脑6.5台,比2005年增加5.8台。

  3.平均受教育年限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90.5%,比2005年提高6.7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6.8个百分点。2000-201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由7.74年增加到9.5年,增加了1.76年,公民基本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六)资源环境状况基本稳定

  2010年,资源环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90.5%,比2005年提高4.6个百分点。从反映资源环境的3项监测指标来看:

  1.单位GDP能耗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1.8%,比2005年提高14.5%。近几年,全市积极推进多项节能新政策,加大节能资金投入,引导企业抓节能促降耗,对抑制全市能源消费量过快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2005-2010五年间,全市GDP增长88.9%,年均增长13.6%,比全市全社会能源综合消费量增速快43.4个百分点,年均快5.9个百分点。

  2.环境质量指数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99.9%。自实施《建设绿色益阳行动纲要》以来,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关闭、淘汰了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企业,近五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洞庭湖水质得到明显好转,40个水质监测断面,优于Ⅲ类水质的达到85%。重点城镇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中心城区二氧化硫年均值下降2.4%,环境空气优良天数率接近100%。

  3.耕地面积指数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00%。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市小康整体进程相对滞后

  2000年,全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1%,按目标推算,到2020年要实现100%,年均需推动进程2个百分点,即2010年要完成进程的80%。全市20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74.8%,距目标值落后5.2个百分点。2000年,湖南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58.2%,到2009年实现程度为79.0%,比2000年提高了20.8个百分点,9年年均提高2.3个百分点,全市小康进程起点虽高于全省,但由于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已明显落后于全省整体进程。

  2.经济发展进程偏慢

  从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的六个组成部分看,完成进程80%以上的有民主法制(93.4%)、资源环境(90.5%)、社会和谐(84%)和生活质量(83.1%),完成进程较慢的是文化教育(70.2%)、经济发展(53.1%)。特别是经济发展方面,落后整体进程21.7个百分点,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工业基础薄弱。这些年虽然全市工业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总的来说,工业规模太小,2010年工业占GDP比重比全省低3.1个百分点,比全国低3.8个百分点。二是城市规模偏小,中心城区面积、人口、城市化率远低于除娄底外的衡阳、岳阳、常德3市。三是财政实力不强,全市财政总收入在全省排位靠后,列第12位,仅高于张家界和自治州。

  3.科技投入、文化产业和居民收入增长是短板

  从全面建设小康的23项监测指标来看,仅完成进程一半左右的分别是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1.5%)、人均GDP(3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2%),这四项指标的权重占到整个指标体系的四分之一以上,对全面小康进程具有重要影响。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是国际社会用于衡量科技创新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2010年益阳市R&D经费若要达到2020年标准值2.5%的水平,则R&D经费支出要增加15亿元;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6%,若要达到2020年标准值5%的水平,则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增加17亿元。2010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94元,与2020年标准值15000元相差7506元。

  三、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建议

  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是既定的战略任务,全市未来十年要加速全面小康进程,要始终坚持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统筹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城乡居民生活,为益阳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1.提升经济整体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夯实基础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以规模经营和提质增效为基本要求,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健全农村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农业新兴业态,不断调优调强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二是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推动力,加快后发赶超步伐。要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构建益阳新兴工业体系,积极支持企业加快发展,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要加快发展旅游业,要以服务外包业、现代物流业、中介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以餐饮住宿业、商贸零售业、社区服务业、房地产业为重点,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2.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提供全面保障

  一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根据区域发展的不同状况,进行分类部署,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完善城镇功能配套,加快建成“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要抓好中心城区、县城、重点乡镇、中心村等环节,在遵循城乡发展建设差别性和互补性的基础上,统筹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要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坚持节约、综合利用能源和资源,促进工农业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要通过大力发展“两型产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强生态建设,确保“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三是着力改善民生民利。切实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增收、就业、社保、医疗、社会救助等问题,重点实施好增收富民、促进就业、社保救助、教育均衡、人口和健康、文化普惠等“六大行动计划”,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改善民生民利,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