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县蔬菜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时间: 2012-09-1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关于南县蔬菜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南县把蔬菜生产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蔬菜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全县蔬菜产业开发在短时期内得到了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名、优、特、新并举,大路菜与精细菜互补的生产格局,基本实现了基地规模化、生产科技化、品牌特色化和服务社会化,使蔬菜产业成为了全县的优势产业。为进一步探索加快蔬菜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近期,我们选取了南县12个乡镇的20个蔬菜种植户进行了入户调查,摸清了南县蔬菜生产发展现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南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全县蔬菜产业坚持生产有规模、技术有指导、信息有来源、销售有市场,实现了从数量短缺向丰盈有余转变、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注重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转变,市场从淡旺明显向均衡供应转变,发展目标由简单再生产向蔬菜产业化转变。

(一)蔬菜播种面积、产量、产值稳步增长。县蔬菜常年种植面积20万亩(含复种面积)以上,总产量35万吨以上,是典型的外向输出型蔬菜生产县。蔬菜总产值7亿元以上,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550元左右,蔬菜产业成为我县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2011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22.9万亩,产量41.2万吨,产值9.06亿元,分别比2010年的20万亩、35.9万吨、7.7亿元增长14.5%14.8%17.7%。莲藕、韭菜等特色蔬菜已经形成地方品牌,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生产走在全市前列。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二)狠抓基地建设,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全县建成1000亩以上连片基地23个,县城镇蔬菜基地实行了统一规划,已成为精细菜、速生菜、放心菜的示范园,做到了“四季常青、四季有菜”。以三仙湖镇、浪拔湖乡为主的2万亩冬瓜生产已成为省内最大的冬瓜生产基地;以三仙湖镇、青树咀镇为主的4万亩南瓜已成为省内最大的蜜本南瓜生产基地;南洲镇、浪拔湖乡、华阁镇1.2万韭菜已成为我国南方市场最大的韭菜(苔)生产基地;以中鱼口乡、南洲镇、浪拔湖乡的1万亩大葱生产已成为我国南方填补北方淡缺市场的新型大葱基地;以武圣宫镇、浪拔湖乡、华阁镇为主的8万亩榨菜基地已成为全国继重庆涪陵、浙江余姚之后的第三大榨菜生产地。此外,乌咀乡的大辣椒、马铃薯,明山镇、茅草街镇的大蒜、香葱,武圣宫的豆角和县域湖泊的莲藕都是享誉一方、发展后劲足的新型蔬菜基地,市场前景看好。

(三)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发展迅速,蔬菜质量安全显著提高。作为鲜食消费品,蔬菜质量安全摆上了重要位置。一是重视蔬菜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全县以南洲、武圣宫、华阁、浪拔、中鱼口等乡镇为重点,积极推广普及蔬菜生产国家标准,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制定了《南县无公害蔬菜栽培系列技术规程》,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使用“杀虫灯”、“防虫网”,开展商标注册,杜绝高毒、高残农药使用,利用检测中心开展蔬菜安全检验检测,加强基地水、肥、药三控管理等措施,有效保障了蔬菜农残合格率达92%以上,使全县18.9万亩蔬菜基地获得湖南省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5个蔬菜品种获得农业部无公害蔬菜认证。

(四)蔬菜流通体系有所发展,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一是营销经纪人队伍壮大。全县从事蔬菜营销人员达3000余人,专营蔬菜车辆30余台,其中仅在长沙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红星蔬菜批发市场从事蔬菜营销人员就达800多人。武圣宫镇从事榨菜销售60多个网点,销售人员达280余人。二是发挥了蔬菜协会作用。全县每年通过协会促销蔬菜1.5亿公斤,三是以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促进销售。九洲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到2011年止,共发展了7个蔬菜生产基地,面积1200亩,发展股东202名,常年35台保鲜运输车往返于基地,实现年销售额11000多万元。武圣宫裕康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发展会员农户2300户,种菜2万亩,粗加工鲜榨菜4万吨,精加工5000吨。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窗口40多个,保证了全县蔬菜畅销。

(五)带动农民增收显著。2011年全县蔬菜平均亩产值3956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602元左右来自蔬菜产业,同时,由于蔬菜产业覆盖面广,吸纳劳动力多,全县从事蔬菜生产和经营的人数超过18万人次,在农民增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二、制约因素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蔬菜生产对水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叶菜类。目前全县有水利设施的蔬菜种植面积约5万亩(不包括莲藕基地),占全县蔬菜常年种植总面积的20%左右。缺水已经成为全县蔬菜种植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二是交通道路设施建设滞后。蔬菜生产主要靠农户自身投入,蔬菜生产基地到主干道的道路建设明显落后,一些田间小道路况较差,“天晴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成为菜农种植蔬菜的真实写照。交通条件差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又一个瓶颈。三是交易场地建设滞后。南县没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加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不够规范,订单生产履行率低,导致流通渠道不畅,交易方式落后,蔬菜难集散,大量蔬菜只能坐等商贩上门收购或送货上门,市场对生产的引导作用不充分,外销经营成本高,农户受益有限。

(二)蔬菜产业规模偏小。一是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制约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由于农民的科技水平参差不齐,生产能力不高,管理粗放,优质产品率不够高,单位面积产出率低等问题。全县蔬菜为一般产品多,名、特、优、稀、新品种少;集中上市的产品多,能周年供应的产品少。蔬菜生产良好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二是加工、贮藏、保鲜能力不强制约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南县现有的蔬菜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生产设备和工艺比较落后,全县年加工蔬菜能力不足3万吨,大部分产品以原料或半成品形式外销,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全县没有一家大型蔬菜低温保鲜库,韭菜、大葱低温保鲜滞后,冬瓜低温大棚保鲜普及率还不到一半,具有湖区特色的莲藕加工和保鲜仍是空白。

(三)蔬菜产业化程度不高。一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小。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加快蔬菜产业化生产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县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虽然有5家,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小、加工水平不高、创建品牌意识不强,与农户结合也很松散,带动力很有限,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作用不大。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迟,发展慢,现处于起步阶段,从调查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规模小、发育慢。全县每个乡镇都建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有的乡镇甚至建立了十多个蔬菜专业合作组织。但是普遍存在规模小,并且发育比较缓慢的问题。服务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多数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比较松散,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上,只有个别开展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组织与成员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从调查情况看,虽然服务收益不同程度上得到体现,但盈余受益仍显不足,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会员没有分配。三是流通、信息、服务等体系不健全。蔬菜是鲜嫩产品,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产销价格、信息应及时汇总、交流才能实现宏观指导。全县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还不够完善,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影响批量外销。不仅影响农户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三、几点建议

(一)更新观念,明确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要把发展蔬菜生产作为大产业抓,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和设施蔬菜栽培,发展优质精细蔬菜、高档稀特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生产,积极开发保鲜蔬菜和包装上市。通过政策扶持、信息引导、技术培训、良种引进等服务手段,抓精品、抓示范、上规模、上档次,推动我县蔬菜生产向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二)优化结构,构筑新型蔬菜产业发展格局。按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规模发展,着力培育一批蔬菜生产专业乡镇和蔬菜专业小区。一是在河东片的明山、华阁、乌咀建立莲藕、芥菜、马铃薯、辣椒生产产业带,力争在每个乡镇形成1-2个拳头品种;二是在河中片的三仙湖、中鱼口、茅草街建立南瓜、冬瓜、大葱、大蒜生产产业带,做到千亩成块、万亩连片、辐射拓展、整村推进;三是在河西片的武圣宫、浪拔湖、厂窖、麻河口建立榨菜、韭菜、豆角生产产业带,做大做强做优全国第三大榨菜基地,确保提质进位;四是在城郊的南洲等乡镇发展优质精细蔬菜,促进合理搭配、周年生产、均衡供应,并重点建立蔬菜高科技示范园5个,重点示范村20个,开展蔬菜直供直销,实现规范化建设。

(三)科技兴菜,提高蔬菜产业科技含量。一是加快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实现蔬菜品种良种化,肥料施用有机化,栽培管理生态化,为推广高效栽培提供技术基础。二要努力扩大蔬菜设施栽培面积。重点推广应用防虫网、遮阳网、双色地膜、杀虫灯和蔬菜大棚,推广示范无土有机基质栽培,力争2015年设施栽培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三要着力提高产品质量,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继续加大无害化、标准化蔬菜生产技术推广力度,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基地认定,逐步开展蔬菜商品的规格化、包装化、标识化。加快对蔬菜生产、流通、加工、消费各环节的检测监管体系、质量标准体系、信誉体系和质量追溯制度建设,规范蔬菜生产二级承诺制度。

(四)依托龙头,提升蔬菜产业化开发水平。一是以市场建设为重点,搞活蔬菜流通。通过招商引资筹建南县蔬菜产地大市场,新建1-2个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2-3个净菜配送中心,形成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网络全省、沟通全国的现代化批发市场体系,逐步增加蔬菜外销比重。二是发展完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蔬菜产业协会作用,大力发展蔬菜专业联合会,力争营销经纪人队伍和营销大户增加到5000人以上。三是以加工企业为龙头,提高产业化水平。要做大做强现有蔬菜加工企业,重点突破加工、保鲜、贮运的薄弱环节。整合项目资源,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上规模、带动能力强的蔬菜产业龙头企业。四是积极发展蔬菜订单。引导鼓励龙头企业与蔬菜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推动产销直挂和分层式集约化经营,保障菜农利益。

(五)强化措施,把蔬菜生产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蔬菜产业,把蔬菜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把蔬菜产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利用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重点加强蔬菜基地水、电、路、排灌渠道、保护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和反季节生产能力。三是以政策扶持为保障,服务产业发展。要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广辟投资渠道,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导、以企业投资为引导、以金融部门支持为依托、以社会资金为补充的投入机制,设立蔬菜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支持和鼓励从事蔬菜生产、加工、贸易等经营活动。四是严格执行《湖南省城镇蔬菜基地管理条例》,积极争取国家扶持,申报蔬菜大县。五是设立“南县蔬菜网站”。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蔬菜产品销售窗口,开设“蔬菜产品精品店”,打响湖区特色蔬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