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益阳市农村全面小康监测报告

来源: 时间: 2012-09-2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1年,益阳市认真落实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始终把握统筹城乡发展这一主线,加强农村基本建设投入,着力提高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水平,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达70.8%,比2010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为小康社会发展进程作了贡献。

  一、益阳市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绩斐然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复合系统。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监测体系的6个方面来看,2011年益阳农村社会发展、民主法制、资源环境三个方面已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农村经济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都在稳步提升。

  (一)农村社会发展实现跨越。2011年,益阳加大力度完善养老保险统筹制度,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市有136.5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养老覆盖率从2010年的20.8%提升到64.9%,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也从2010年的32.6%上升到100%,为益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大幅提升的带动下,农村社会发展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100%,比2010年提高13.5个百分点。

  (二)农村经济发展快速增长。全市认真贯彻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部署,把“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摆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顺应市场调整产业结构,有效保证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90.29亿元,增长4.6%,增速比全省快0.4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达234万吨,实现了八连增,益阳市成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南县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赫山、资阳成为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蔬菜总产量244.04万吨,比上年增长20.2%,蔬菜已成为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产业,是湘菜食材的重要生产基地;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6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赫山区、桃江县、沅江市、南县和安化县相继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773元,增长20.6%,创历史新高,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06元,增速快3.8个百分点,绝对数在全省排位由上年的第七位前移到第六位。农村经济发展为小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42.1%,比2010年提高8.5个百分点。

  (三)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升级。随着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益阳农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643元,比上年增长21.7%,恩格尔系数为44%,下降1.7个百分点。农民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吃”的讲究营养。食品支出中水产品及制品、食用油和肉禽蛋奶及制品增幅超过30%;“穿”的时尚潮流。衣着支出中服装和鞋类占到92.7%,成衣化、时尚化、品牌化成为主流;“住”的舒适宽敞。农民把改善居住环境作为提高生活水平的显著标志,居住支出中用于住房建筑、维修、装修的支出增幅达87.3%,年末人均拥有住房面积46.4平方米,增加4.2平方米;“用”的换代加快。每百户农户拥有洗衣机82台,电冰箱68台,空调机31台,分别比上年增加14台、21台、14台。农民消费升级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全市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50.8%,比2010年提高7.7个百分点。

  (四)农村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在全部工作中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操作层面上把稳定放在首位,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坚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关注弱势群体,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为小康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确保了农村经济社会大局基本稳定。2011年,农民对村务公开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满意度均超过85%,农村民主法制已连续两年实现全面小康标准。

  (五)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益阳按照“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的总体要求,明确提出保护绿色生态,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实现绿色文明,“绿色”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逐步实现了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2011年,全市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为0.02%,森林覆盖率达53.8%,万元农业GDP用水量为1025立方米/万元,农村资源环境已基本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标准。

  (六)人口素质逐年提高。人口素质包括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平均预期寿命两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农村居民体力和智力的变化情况。2011年,全市农村人口素质全面小康实现程度92.6%,比上年提高27.8个百分点。其中平均受教育年限8.9年,比上年提高0.1年,实现程度61.9%,提高4.4个百分点;平均预期寿命73.7岁,与上年基本持平,实现程度76.4%。

  二、益阳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存在的问题

  益阳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到全市总人口的80%,农村小康进程影响着全市小康进程。当前,益阳农村基础依然薄弱,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一)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大。近年来,益阳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但与全国水平及周边同类地区比较还有一定差距,持续增收存在较大难度。一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目前益阳大量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长年失修、渠道淤积阻塞、养护严重滞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二是农产品增产空间缩小。近年来大宗农产品已创下连续增产的高基数,在生产条件、技术等没有较大进步的前提下,其单产幅度难有大的突破;三是农民素质偏低。全市现有农村劳动力超过200万人,不仅规模大,而且文化素质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78%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9年,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不到三成。低素质劳动力一方面对农业科技接受能力不高,市场意识淡薄,不能及时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另一方面创业意识不强,转移就业面窄。

  (二)小城镇聚集功能低。益阳市现有建制镇71个,其中国家级重点镇7个,省级重点镇8个,近年来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面貌得到明显改观。但由于部分小城镇是在原乡政府所在地村委改制而成,缺乏科学长远规划,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从而导致小城镇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城镇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71个建制镇中具有一定特色、一定辐射能力和功能的仅占三分之一,其他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环境卫生等基础公共设施不完善,削弱了小城镇的聚集效应。2011年,全市小城镇镇区人口比重不到20%,远远低于全市城镇化率41.1%的水平,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为15.4%。小城镇聚集功能低,严重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全市社会劳动者中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49%,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不到7%。

  (三)农民生活质量有待提高。近年来,益阳市委、市政府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来抓,为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创造了条件,但由于农村基础薄弱,农民生活与全面小康要求比较仍有较大差距。表现之一,居住质量指数偏低。2011年,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为36.7%,低于目标值38.3百分点,还有六成农民家庭未使用水冲式厕所,有七成的农民家庭未接通饮用自来水;表现之二,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低。2011年,农村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为3.8%,离全面小康值7%的标准差距甚远,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要达到全面小康目标任重道远。

  三、加快益阳市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建议

  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既是国家发展战略,也是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的现实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四化两型”总体战略,全面实施工业强市、绿色发展、开放带动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快益阳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一)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面推进以适度规模经营和提质增效作为基本要求,把加快土地信托流转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牛鼻子”来抓,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效益,从农业深度上实现农民增收;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合理规划和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积极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农业外部上实现农民增收,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造就现代新型农民。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根本、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扎实推进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步完善农村职业培训体系,根据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促进农民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造就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

  (三)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既缓解了大城市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又为城市化进程注入了后续动力。益阳小城镇建设要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小城镇在打破城乡分割,实现城乡优势互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展示自己文化品位和特点;要把产业发展作为小城镇建设的着力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通过办基地、拓市场,发展中介、推广科技等多种形式,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和综合贸易市场,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工业品配套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人口聚集地,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各级要积极整合各涉农资金,突出重点,以农村宅基地整治、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民房屋“穿衣带帽”为切入点,加快农村通路、通水、普及卫生厕所建设步伐,增加农村文化活动设施,不断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广大农民幸福指数,让农民共同分享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为推动益阳后发赶超、和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林志平]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