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益阳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与思考

来源: 时间: 2013-06-2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益阳位于湘中偏北,下辖7个区县(市)和益阳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2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81.85万人。其中,县域经济单位主要有资阳区、赫山区(含高新区)、南县(含大通湖区)、桃江县、安化县和沅江市。发展县域经济既是强县的需要,也是兴市的需要,更是富民的需要。2012年12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今年省政府1号文件直指特色县域经济,各地竞相加力、跨越发展的新一轮热潮持续升温。在这种形势下,益阳县域经济发展不进则退,小进、慢进也是退。立足市情,借鉴先进,坚定信心,努力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是益阳市上下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一、益阳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位置

  (一)地区生产总值。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0.28亿元,增长11.9%,增速居全省第7位,总量居全省第10位。资阳区、赫山区(含高新区,下同)、南县(含大通湖区,下同)、安化县、桃江县和沅江市分别实现生产总值93.69、321.25、155.68、151.62、132.25和176.03亿元,居全省123个区县市的15-78位。赫山区进入全省123个县市的20强,居15位;沅江市紧随其后,居45位;其余依次为南县54位、桃江县57位、安化县64位、资阳区78位。总体而言,各区县市经济总量位居全省中游偏上水平。但各区县市发展不平衡,赫山区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30%,紧随其后的沅江市只及赫山区的54.5%,最小的资阳区仅占全市的9.1%。

  全省GDP总量居前20的依次是雨花区(1168.84亿元,下同)、长沙县(880.09)、浏阳市(811.13)、芙蓉区(798.03)、武陵区(770.47)、宁乡县(732.5)、岳麓区(631.61)、岳阳楼区(583.36)、开福区(532.17)、天心区(528.06)、岳塘区(415.25)、醴陵市(396.74)、望城区(374.88)、雨湖区(365.25)、赫山区(321.25)、耒阳市(302.13)、汨罗市(295.48)、娄星区(291.55)、石峰区(280.8)、云溪区(273.14)。

  (二)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益阳是农业大市,农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3.9亿元,增长4.7%,增速居全省首位,总量居全省第7位。资阳区、赫山区、南县、安化县、桃江县和沅江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17.19、32.84、49.91、29.85、31.72和42.38亿元,均居全省前列,其中南县第9位、沅江市16位、赫山区33位、安化县35位、桃江县36位、资阳区59位。除安化县外,资阳区、赫山区、南县、桃江县、沅江市均是粮食生产大县,除资阳区外其余均是生猪调出大县。

  全省农林牧渔业总量居前20的依次是宁乡县(84.85)、浏阳市(71.64)、长沙县(59.05)、桃源县(56.72)、衡阳县(55.87)、衡南县(53.11)、耒阳市(50.89)、双峰县(50.64)、南县(49.91)、祁东县(49.27)、华容县(47.79)、鼎城区(47.78)、澧县(47.04)、湘潭县(45.35)、新化县(43.25)、沅江市(42.38)、湘乡市(40.89)、湘阴县(39.99)、攸县(39.8)、洞口县(39.7)。

  (三)工业增加值。2012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16.84亿元,增长14%,增速居全省第4位,总量居全省第9位。资阳区、赫山区、南县、安化县、桃江县和沅江市实现工业增加值为39.01、167.8、45.89、66.01、52.7和68.89亿元,居全省15-71位,其中赫山区15位、沅江市45位、桃江县48位、安化县59位、南县62位、资阳区71位。近几年来,县域工业发展迅速,每年的增长速度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县域规模工业增速为15.4%,超过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赫山区依靠紧邻长沙的区位优势和园区产业政策的影响,工业经济得以快速提升,其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近四成。沅江市、桃江县、安化县、南县和资阳区工业经济都有一定的发展,差距不大,但与赫山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全省工业总量居前20的依次是雨花区(652.02)、长沙县(557.34)、浏阳市(521.26)、武陵区(453.92)、宁乡县(451.73)、岳麓区(322.3)、岳塘区(288.1)、醴陵市(241.81)、云溪区(232.98)、石峰区(229.68)、望城区(222.68)、岳阳楼区(203.91)、雨湖区(180.74)、汩罗市(173.43)、赫山区(167.8)、娄星区(166.61)、资兴市(145.65)、冷水江市(144.05)、天心区(139.6)、永兴县(132.63)。

  (四)第三产业增加值。2012年,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57.72亿元,增长13.7%,增速居全省第2位,总量居全省第11位。资阳区、赫山区、南县、安化县、桃江县和沅江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3.96、100.02、55.82、48.94、45.52和60.22亿元,居全省17-78位,其中赫山区17位、沅江市41位、南县48位、桃江县59位、安化县65位、资阳区78位。县域第三产业分部较均衡,赫山区和资阳区占全市38.9%,其他区县市约占15%左右,差距不大。

  (五)固定资产投资。2012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5.14亿元,增长35.8%,增速居全省第5位,总额居全省第10位。资阳区、赫山区、南县、桃江县、安化县和沅江市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95、142.42、33.67、87.43、68.32和104.86亿元。投资总额居全省123个县市的29-103位,其中赫山区、沅江市和桃江县吸引投资靠前居全省的29位、40位和50位,南县、资阳和安化相对靠后,居全省的第103位、86位和71位。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3.8亿元,增长15.3%,总额居全省第8位,增速居全省第9位。资阳区、赫山区、南县、桃江县、安化县和沅江市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92、105.77、52.66、53.56、57.61和51.25亿元。总额居全省123个县市的16-74位。其中赫山区16位、安化县39位、桃江县49位、南县50位、沅江市54位、资阳区74位。

  (七)城乡居民收入。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65元,增长14.1%,增速居全省第5位,总额居第8位。资阳区、赫山区、南县、桃江县、安化县和沅江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46、21073、17691、18625、12373和20552元,在全省123个县市中居第48、36、76、65、120和42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958元,增长17.5%,增速居全省第10位,总额居第7位。资阳区、赫山区、南县、桃江县、安化县和沅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925、9957、8370、8688、3528、10060元,在全省123个县市中居第43、42、63、60、110和41位。除贫困县安化县以外,县域居民收入居全省中偏上水平。

  二、益阳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益阳市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与全省前20强,特别是和长沙、浏阳、宁乡等先进县市比较,差距仍较为明显:

  (一)经济总体实力不强。从总量上看,2012年,益阳县域经济实力虽总体处于全省中等偏上的水平,但经济实力最强的赫山区的经济总量只有321.25亿元,只有宁乡县(732.5亿元)的43.9%;其财政收入仅为24.4亿元,只相当于宁乡县的59.8%。从产业结构上看,县域三次产业比为20:45:35,相邻的宁乡县三次产业比为11.6:68.5:19.5,“三湘第一县”长沙县三次产业比为6.7:72.4:20.9,第一产业的比重过大,第二产业的比重仍旧偏低。二产业内部结构仍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处于工业化初期。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看,2012年,资阳区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4%、赫山区7.6%、南县4.6%、桃江县4.8%、安化县7.1%、沅江市5.1%,而湖南为13.2%,长沙县为17.1%,说明当前我市县域经济运行质量、企业效益及财税征管水平仍处在较为粗放和低端的水平。

  (二)工业规模偏小。2012年,六个区县市共有规模工业企业815家,其中最多是赫山区273家,最少的是资阳区仅有90家。赫山区工业增加值只相当于宁乡县的37.1%、长沙县的30%;资阳区仅为宁乡县的8.7%、长沙县的7%。工业产值过10亿元只有中联重科、科力远、益阳电业局、国电益阳发电、汇盛科技、纳爱斯、益华水产、艾华电子、克明面业等9家企业,目前尚无一家产值过百亿的企业。长沙县工业总产值1654.3亿元,规模工业企业298家,其中“一区八园”内的规模企业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452.5亿元,聚集了LG、可口可乐、博世等17家世界500强企业和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远大、长丰汽车等国内知名企业。宁乡县工业总产值1464.7亿元,规模工业企业588家。与之相比,无论是企业个数、企业规模,还是工业总量都有不小差距。企业运营效益低。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为111.5亿元,仅占全省的3.6%。工业税收大户不多,仅中联重科沅江分公司、益阳国电两家企业税收过亿,2012年分别实现税收1.8亿和1.2亿元。

  (三)园区聚集效应尚未充分发挥。近几年来,全市坚持实施园区大会战,园区经济发展有长足的进步。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大通湖获批省级工业集中区。但总体看来,县域内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效用还没有完全发挥。2012年,资阳区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3%,赫山区(含龙岭工业园、东部产业园、朝阳产业园)为61.6%、南县(含大通湖集中区)为47%、桃江县为20.7%、安化县为12.6%、沅江市为53.9%,县域平均为50.6%,同比长沙县的工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全县的96.4%。最重要的是园区对财政的“造血”机能还比较弱,2012年县域园区工业企业上缴税金13.8亿元,仅占财政收入的18.4%。

  (四)特色产业发展不突出。益阳是农业大市,素有“鱼米之乡”、“竹子之乡”、“淡水鱼都”等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农业在全省各区县市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与宁乡、长沙、浏阳等市县相比,县域农业增加值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是产品主要以粮食、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为主、特色农产品少。另外,从特色产业看,安化县的黑茶产业、桃江县的竹木加工业、沅江市的船舶制造业均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特色,并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安化黑茶成功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全市35家规模以上黑茶生产企业,年产值仅为30亿元。沅江市的船舶制造在省内外都具有较大比较优势,集结了太阳鸟游艇、金翰船舶等优势企业,2012年全行业实现产值也仅为25亿元。而浏阳花炮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72.8亿元,纳税10.7亿;醴陵市的陶瓷实现产值362.1亿元,上交税金4.17亿元。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所有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雄辩地证明:经济发展的最大差距在于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也在于工业。益阳也不例外,与先进县市相比,差距主要在工业。历史经验和现实经济形势告诉我们:农业只能是县域经济小发展,起到“稳县”的作用,靠突出发展农业来壮大县域经济是很难达到“富民强县”的目标。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一个良好的时机,各区县市要努力寻找壮大工业经济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建议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着力提升园区经济实力。作为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县域,产业园区的建设是根本。纵深分析全省各个县市区发展的共性,宁乡县的崛起靠“金洲新区”;湘潭县的重新站起靠“九华工业园”;汨罗市的循环工业园是汨罗市打造“城市矿山”品牌的名片,园区财税占全市财政总收入超四成。这些事例都说明:工业园区产业集聚、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十分明显,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各工业园区要抓住园区建设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有利时机,按照土地集约化经营、资源循环式利用的要求,搞好园区规划建设,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平台,大力提高园区服务软实力。做大做强几家布局合理、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成长性工业园区,使得工业园区真正成为工业增长的发动机。

  (二)突出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2012年,我省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的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醴陵市,无一不是以一两个特色产业见长。目前安化县的黑茶产业,南县的面业,资阳区的槟榔、森华林业,赫山区的汉森制药、大米加工,沅江市的辣妹子食品、水产品加工,桃江县的竹木加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格局,涌现出陈克明面条、湘益茯砖茶、白沙溪黑茶、口味王槟榔、辣妹子系列食品等知名品牌。益阳地处洞庭湖腹地,属洞庭湖生态经济建设板块,茶叶、楠竹、水产品等自然资源丰富。今年省政府1号文件直指特色县域强县,确定第一轮扶持的重点产业是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业。201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6%以上。农产品加工应成为益阳县域寻求突破的主要产业和方向。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充分挖掘当地农产品加工业的潜力,突出打造黑茶、楠竹、水产品等特色产品,努力使县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产值过100亿,涌现更多的大企业、大品牌。当前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运用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并积极争取区县(市)纳入全省扶持发展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的笼子,争取上级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提升发展平台。

  (三)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投资对于带动当地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前来创业和发展,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各区县市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降低企业生产组织成本,争取短期内见成效。各级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努力创造政策、制度、办事的良好政务环境,切实把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同时,通过企业、公众、中介机构的参与,组成评价监督组织,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服务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罗彦]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