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欠发达地区,益阳如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是当前谋划益阳发展、加快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益阳经济结构现状
近年来,益阳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12年,益阳二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达到80%,比2008年提高5.4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5%。从相关产业比重看,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9%,比2008年提高3.7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突破50%,为50.3%,比2008年提高11.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为2.5%,比2008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二)需求结构中投资占主导。益阳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和投资拉动,其中投资所占比重逐年提升,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动力。2012年,益阳投资占GDP比重为65.6%,比2008年提高20.8个百分点;消费占GDP比重为57%,比2008年下降10个百分点。这与益阳近年来投资的快速增长分不开。2008-2012年,益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3.1%,增速不仅明显高于GDP增速,也高于消费增速16个百分点。
(三)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2012年,益阳城镇化水平为42.15%,比2008年提高5.52个百分点。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趋向合理。全市已形成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1个(益阳中心城区)、10-20万人口的城镇5个(沅江市、桃花江镇、南洲镇、东坪镇、灰山港镇),10万人口以下的城镇66个。
(四)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逐年提升。2012年,全市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为63.5%,比2008年提高4.7个百分点,同时也高于全省13.9个百分点。一方面得益于益阳为提高居民收入而采取的各项积极政策措施,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益阳企业税收贡献度较低所致。2012年益阳国地税收仅62亿元,列全省12位,仅高于湘西和张家界。
二、益阳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
从益阳的情况来看,这些年,益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两大会战,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经济发展不断加速,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逐步调整优化,但总体而言,现阶段益阳经济结构还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与全面小康建设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产业层次低。这些年,益阳三次产业结构一直在调整,2012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0:45:35。益阳的产业结构形态主要特征是一产业比重较高,二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2012年益阳二三产业比重居全省12位(仅高于永州和邵阳),低于全国(89.9%)、全省(86.4%)的水平,低于90%的小康目标。其中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44.6%)、全省(39%)的水平,也低于50%的小康目标。
(二)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2008年以来,益阳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8-2012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8%、59.7%、63.9%、73.9%、74.5%。2012年全市GDP增长11.9%,投资拉动当年GDP增长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8-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6%、47.8%、45.1%、47.3%、36.2%,2012年消费只拉动益阳GDP增长4.3个百分点。净出口与全国全省一样为负拉动,2012年益阳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为-10.7%。以上数据显示,益阳目前尚处于以投资为主要动力的发展时期,显然这与益阳当前致力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分不开的,但消费率的不断下滑也说明益阳消费后劲不足,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有待提升。
(三)新兴轻型产业支撑作用不强。2012年益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全省低6.1个百分点,低于20%的小康目标。2012年益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全省低2.9个百分点,也低于5%的小康目标。
(四)城镇发育严重不足。2012年益阳城镇人口比重为42.15%,低于全省46.65%和全国52%的平均水平。近5年益阳城镇人口比重年均提升1.4个百分点,若按此速度推算,2017年益阳城镇人口比重是49.2%,2020年为54%,距全面小康60%的目标值仍有较大差距,益阳城镇化水平亟待提速。同时益阳小城镇规模小、实力弱问题突出。据世界银行专家分析,小城镇只有达到15万人口的规模时,聚集效应才能发挥出来。另据研究,城镇人口达到25万人才是成本最低点,但目前益阳没有一个建制镇人口超过25万人,10-20万之间人口的乡镇也只有5个,绝大部分是最低层次的集镇,仅具有一般流通的消费功能。
(五)收入分配存在失衡。益阳居民收入水平一直处于全省第二方阵。2012年,益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594元,居全省第8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958元,居全省第7位,并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但另一方面,收入分配也存在失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发展速度。2008-2012年5年间,益阳经济年均增长13.2%,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分别年均实际增长9.1%和11.4%(扣除物价因素计算)。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12年,益阳城乡居民收入比仍高达2.5:1。三是居民低保水平不高。目前益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只有259元/月,只及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的15.9%。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补助为113元,只及2012年农村居民月收入的17%。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仍然偏低。目前益阳五保集中供养标准为2400元/年,五保对象平均每天的生活费仅6.6元。
根据以上分析,益阳现阶段经济结构水平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特别是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中央宏观调控手段更加成熟的背景下,持续发展、赶超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调结构、转方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三、几点建设
(一)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目前,益阳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初期阶段,一产业比重较高,而二三产业总量偏小,占GDP比重偏低,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仍显不足。从工业看,201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规模不到420亿元,而相邻的宁乡县的工业增加值已突破450亿元。从第三产业看,益阳第三产业增加值不到360亿元,总量只列全省11位,仅高于娄底、湘西和张家界,与益阳人口居全省第9位不相称,这充分表明益阳二三产业发展仍有较大空间。一是要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各工业园区要抓住园区建设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有利时机,按照土地集约化经营、资源循环式利用的要求,搞好园区规划建设,做大做强几家布局合理、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成长性工业园区,使得工业园区真正成为益阳工业增长的发动机。二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第三产业比重。
(二)提升消费拉力。今年以来,投资与消费不均衡性增长更为突出,需要引起各方关注。一是要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二是发展现代物流,降低流通成本。三是着力培育消费热点。如文化消费、旅游消费、社区服务消费等。四是合理引导消费行为,树立新型消费理念,发展节能环保产品,倡导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三)发展新兴轻型产业。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益阳的高新技术、文化产业还很弱小,要实现小康目标,必须有质的飞跃,必须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大型、特大型高新技术和文化服务、文化用品生产、销售企业。
(四)推进城镇化建设。要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一是要科学制定和完善市县两级城镇体系建设规划,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三规融合”。二是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将城市道路、管网、供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设施由城区向县镇延伸。
(五)注重收入分配。实施好收入倍增计划,扩大就业,提高基本工资标准,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劳动报酬在分配中的比重,增强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预期,特别是要注重提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使每一位居民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苏霓]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