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益阳经济运行情况及后段工作建议

来源: 时间: 2014-07-2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益阳市上下牢牢把握“稳增长”的工作总基调,扎实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展望后势,经济运行环境依然十分复杂,部分经济工作目标的实现仍面临严峻考验,必须倍加努力,迎难而上。

  一、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上半年,全市实现GDP 518.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2%,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4%,第二产业增长11.1%,第三产业增长11.2%。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35.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农业生产主要特点:

  一是早稻播种面积实现“三连增”。全市早稻播种面积253.85万亩,比去年增加5.55万亩,为全年粮食丰产奠定了基础。

  二是经济作物增多减少。茶叶、甘蔗、烟叶和药材播种面积分别增长4.9%、27.8%、9.5%和40.9%。棉花因受上年价格大幅度下降和今年国家取消南方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双重影响,种植面积下降15.2%。

  三是蔬菜生产稳步增长。蔬菜专业合作社达120个,其中11个蔬菜生产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81.78万亩,同比增长5.9%,产量实现同步增长。

  四是养殖业生产发展加快。生猪价格逐步回升,稳定了生产。上半年,全市出栏生猪280.24万头,同比增长4%,比一季度快2.5个百分点。牛、羊价格高位运行。上半年,全市出栏牛12.95万头、羊24.16万只,分别增长4.2%和2.5%。

  五是水产品平稳发展。水产品价格稳步上扬,上半年淡水水产品价格指数超过103%。全市水产品产量达18.80万吨,增长8.9%。

  (二)工业保持增长优势。上半年,全市90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30.6亿元,同比增长12.1%,分别高于全省(11.0%)和全国(8.8%)1.1和3.3个百分点。

  上半年工业生产特点:

  一是主导行业整体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中9大主要行业实现增加值194.6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居前三位的为纺织业、化学业、食品业,同比增速分别为16.5%、15.9%、14.6%,但有色金属冶炼业和造纸业增速较低,同比增速为-2.2%和4.7%。

  二是园区集聚度进一步提高。上半年,全市383户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31.8亿元,同比增长14.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57.2%,所占比重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

  三是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上半年,全市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6%,比年度目标任务多下降4.6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中趋缓。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3.2亿元,同比增长23.2%,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全市投资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项目数量明显增加。目前全市在建项目1474个,比去年同期多15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874个,比去年同期多101个;在建亿元以上项目117个,比去年同期多12个。

  二是工业投资占据半壁江山。全市完成工业投资204.75亿元,同比增长26%,占全部投资比重为54.9%。

  三是基础设施快速增长。全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81.05亿元,同比增长47.6%。

  四是房地产投资不断下滑。受房地产“两限”、贷款收紧和心理预期等因素影响,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趋缓。上半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7.84亿元,同比下降4.5%,比上年同期回落20.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9.3个百分点。

  (四)城乡消费同步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4亿元,增长13.1%,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分城乡看, 城乡消费同步增长。上半年,全市城镇实现零售额186.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5.4%,增长12.9%。乡村实现零售额31.9亿元,增长14.1%,增速高于城镇1.2个百分点。

  从消费品类别看,有增有降。上半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的金银珠宝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通讯器材类和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销售增速居前四位,分别增长118.9%、127%、45.8%和22.9%。但受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和节能补贴等刺激消费政策退出等因素影响,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家用电器类、汽车类和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速同比分别回落25.3个、17.8个和2.6个百分点。

  受公款消费减少的影响,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增长较缓。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中,营业额下降的企业占38%,如益阳华天大酒店、世纪豪庭大酒店和新雅大酒店营业额同比分别下降29.9%、16.3%和12.5%。

  (五)财政金融运行平稳。上半年,全市实现公共财政收入48.45亿元,同比增长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但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偏低,只有73.2%,与81.75%的年初目标差距较大。全市公共财政支出110.6亿元,增长27.5%。

  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39亿元,比年初增加115.7亿元,同比增长14.6%;本外币贷款余额554.8亿元,比年初增加49.3亿元,同比增长17.5%。

  (六)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85元,同比增长11 %,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761元,同比增长1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74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

  二、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及趋势判断

  上半年,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多项主要指标增速超全省平均水平,表明经济整体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但另一方面,部分指标增速同比有所回落,并与年初目标有一定距离,经济增长仍“进中有忧”,主要表现为:

  (一)投资拉力减弱。今年,全国、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均呈回落之势,我市也不例外。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3.2%,比上年同期回落12.6个百分点,增速为近年来同期最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主动力的投资的回落,对我市经济有一定影响。

  (二)工业提速难度大。目前仍有不少因素影响全市规模工业生产速度。一是需求减缓影响企业产能。工业企业景气调查显示,全市112家样本企业中有35.7%企业认为产品需求减少,订单不足,企业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部分重点企业生产仍不景气。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产值排名靠前的10家企业,有4家企业产值有不同程度下降。三是部分停产、半停产企业对规模工业整体发展有一定影响。

  (三)要素供应仍有制约。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供应明显放缓脚步,对经济的发展有不小影响。资金方面:前6个月,全市金融机构新增贷款49.3亿元,同比仅增长3.1%,大大低于经济增速。劳动力方面:据调查,纺织、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缺工现象较为严重。如高新区调查了10家规模工业企业,用工缺口接近1000人。土地方面:国家从严从紧的土地调控政策没有放松,用地指标偏紧。如桃江县今年园区、城镇、产业建设用地需求约200公项,而上级下达的用地指标不足85公顷。

  总体来看,今年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比往年更为复杂。目前,国际经济下行风险仍未消除,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不稳。而从国内看,当前全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上半年全国 GDP增速为7.4%,为2010年以来同期最低增幅。但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世界经济复苏的大趋势没有变,全国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特别是3月底以来,国务院微刺激政策密集出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6月份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比一季度提升0.7个百分点,呈现逐月上升之势。

  从自身看,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益阳经济在基础设施大量投入,市场经济主体快速增加的推动下,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和产业发展协调性增强,特别是随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正式纳入国家层面战略,国家将加大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投入,益阳经济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农业稳定增长的格局已经形成。随着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环境的改善,农业生产能力明显提升,预计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在4%左右。二是工业对经济主导作用增强。目前全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有加快工业发展的需要和空间。三是第三产业发展呈现新活力。今年以来,全市住宿餐饮、房地产业虽然增长缓慢,但居民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呈现较好发展势头。四是固定资产投资有望逐步回升。由于年节、天气等因素,项目建设投资往往集中在下半年,投资较大的益南高速、益娄高速、益马高速等预计在下半年开工,将带动全市投资步伐加快。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预计益阳全年经济仍将呈现较快发展势头。

  三、下阶段工作建议

  针对宏观经济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我们应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加快发展步伐,力争完成全年经济目标任务。

  (一)促农业稳产增收。农业大市是益阳最大的市情,稳定发展农业经济,对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一是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在早稻生产来势较好的基础上,继续抓好晚稻的生产,充分发挥益阳作为粮食主产区的优势。二是稳定发展猪禽养殖。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发展猪禽生产的扶持、补贴、保险政策;建立生猪市场价格预警机制,及时预报市场动态,帮助养殖户规避市场风险。三是扩大农产品加工。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促工业较快增长。近年来,工业一直是益阳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因此,下阶段要确保工业持续较快增长,进一步提升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一方面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还较小。2013年益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只有9.7%,长株潭均在13%以上。要结合产业基础,培育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为加快工业化打造助推引擎。要坚持对接珠三角、长三角、长株潭,吸引中小企业产业转移,坚持对接央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重大工业项目落户园区。

  (三)促三产业加快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今年以来,交通、批发零餐饮等行业发展明显趋缓。2013年益阳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仅列全省11位,仅高于娄底、张家界、湘西。因此,益阳应加大对第三产业重点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明确三产各行业发展目标与重点,做到各规划相互配套、相互衔接。抓好各项规划落实工作,认真按照各规划的总体布局,引导第三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四)促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益阳经济是典型的内需主导型经济,2013年外贸依存度仅为2.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2.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主要因素是内需。一是狠抓重大项目建设。下阶段,要在保持一定投资规模和速度的前提下,重点通过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来扩大有效投资,继续发挥好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结构和改善民生的双重作用。特别要围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认真谋划项目,积极与上级对接,力争更多项目早日批准动工。二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要全面落实中央一系列惠民政策,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扩大即期消费。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苏霓]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