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如何叩开可持续发展之门?

来源: 时间: 2014-09-3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凸现出来的一项新课题。国务院发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首次界定262个资源型城市,其中地级行政区126个,县级行政区136个,湖南省的衡阳市、郴州市、邵阳市和娄底市属于地级行政区资源型城市。县级城市分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种类型,其中1/4的城市资源趋于枯竭。湖南省只有成熟型和衰退型两种城市,其中:桃江县、浏阳市、宁乡县、临湘市、花垣县入围成熟型资源城市(共141个);常宁市、耒阳市、资兴市、冷水江市、涟源市入选衰退型资源城市(共67个)。

  一、益阳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

  益阳矿藏资源丰富,是远近闻名的“小有色金属之乡”。截止2012年底,全市已发现56种矿产,查明矿产地216处,其中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12处,小型矿床42处及矿点160处。主要矿藏40多种,锰、钒、钨、锑、水泥配料用粘土矿等5种矿产的储量位居湖南省前5位。其中,锑保有量达36万吨,且品位高,开采价值较大。桃江县的锑矿资源量居全国县(市)级首位,是全国的两家锑矿后备基地之一。全市已探明的14个矿种,以2012年的开采量计算,煤、石煤、锰、钒、铁、钨、硫铁矿、水泥用石灰岩、陶粒页岩等矿种可供开发20年以上。在益阳市国土资源局备案的16种矿产,潜在经济价值达800亿元。省、市两级备案的矿产资源总潜在经济价值高达1248亿元。

  近年来,益阳市大力招商引资,先后引进辰州矿业、紫金集团、中国五矿集团、海螺集团、南方水泥、海川达集团等战略投资者,矿产品加工业呈快速发展之势。2012年,全市矿产业总产值141.2亿元,比2010年的86亿元增长64.2%(未剔除价格因素),同时,矿业企业个数、从业人数以及利税显著增加,为益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桃江县、安化县和赫山区是益阳矿藏资源较丰富的区县,2013年,这三个区县的城市总人口277.5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43.42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7.3%和48.4%。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益阳市平均水平。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比重较高,占50%;服务业比重较低,低于20%。而安化县经济总体实力较弱,人均GDP只有益阳市的62%,不到湖南省的50%,城镇化率比湖南省和益阳市低20.5和15.9个百分点。

  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资源型城市,由于经济发展长期倚重于资源,结构调整缺乏内在动力,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粗放、自主发展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加大了可持续发展的难度。

  (一)产业发展资源依赖度高。近年来,虽然益阳市一些资源型产业主导的区县注重发展非矿产业,但由于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条件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又缺乏科技、人才等,在吸引资金发展接续产业上存在困难。2013年,安化县的装备制造和医药产业比重仅占全县规模工业比重的2.4%和2.1%;桃江县的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和医药等产业比重仅占全县规模工业比重的9.3%、6.6%和1.5%,只比2009年分别提高5.9、3.8和0.9个百分点。虽然当地资源型产业发展迅速,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工业发展不足、产业门类不齐全、特色产业实力不强的面貌。同时,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接续产业的培育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二)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近两年来,益阳市虽大力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引进大型企业,资源集聚度有所提高,但全市矿山分布点多面广、规模小、产能闲置、抗风险能力低等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很大一部分个体投资者和企业机械设备、选冶技术、生产工艺落后,经营方式粗放,集约化程度低,原矿、初级加工产品多,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差,大量消耗了当地有限的矿产资源,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成了矿产原材料输出地,而不是生产加工地,年复一年,将形成“输出资源、留下污染,输出财富、留下贫穷”的尴尬境况。

  (三)资源流失与浪费严重。虽然近年来益阳市加大整顿矿业秩序,严惩无证开采、乱采滥挖、超深越界开采等违法行为,综合回收与综合利用有所好转,但重开发、轻保护,盲目开采、掠夺性开采还较为严重,其突出表现是无证乱采、大矿小采、富矿贫采,甚至非法转让采矿许可。一些主要矿产区,被采挖得百孔千疮,采空区、砂石坑、裸露山体随处可见。既增加了余矿开采的难度与成本,又导致矿体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大多数矿山企业忽视伴生矿种的综合利用,加剧了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制约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由于矿产开发忽视环境保护,导致矿山植被、景观、土地、水均衡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三废”达标排放率、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较低,引发矿山地质灾害、占用和破坏土地、废渣和废水污染土石环境、影响地下水等四大问题。全市范围内矿业活动累计占用和破坏土地达到968.86公顷,年排废水量1161.99万吨,年治理率27.25%,且呈逐年加剧之势。2013年,桃江县单位GDP能耗、SO2排放强度、铅排放强度分别为1.16吨标准煤/万元、12.85公斤/万元和0.0714克/万元,分别比益阳市平均水平约高9%、10%和257%;安化县的SO2排放强度和铅排放强度分别为17.65公斤/万元和0.08克/万元,分别比益阳市平均水平约高52%和285%,产业层次低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协调。随着资源的开采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土地沉陷、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1986年和1997年,桃江县灰山港镇先后两次发生长1300米、宽500米和2000平方米的严重地面沉陷。2012年,赫山区岳家桥镇也发生了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导致农田塌陷537处,河溪塌陷150处,影响农田灌溉1万多亩,引起房屋开裂167户,受灾人口达1200多人。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

  (一)煤炭型城市—抚顺。辽宁抚顺是一个因煤而兴的城市,随着数十年的开采,煤炭资源面临枯竭。抚顺依托产业优势,大力开发利用油母页岩、煤层气等存量资源,实现由采煤向采气、炼油、化工等产业的转化。石油加工业等非煤产业取代煤炭开采,占据该市主导地位。另外,抚顺积极调整城市经济发展布局,将沈抚新城打造成先进能源产业化基地;将高新技术产业区打造成精细化工产业化基地;将浑河两岸和沈抚轻轨沿线,打造成生态商住景观带。目前抚顺经过转型已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优势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木材型城市—伊春。黑龙江伊春是中国最大的森林城市,也是一个因林而建、又因林而衰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开发建设60年来,累计为国家贡献优质木材2.4亿立方米,贡献税金近70亿元。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森林蓄积量减少55%,可采林木资源消耗了98%,导致各种矛盾凸显。伊春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兴市”战略,突出抓了严管资源、停伐红松、林权改革、经济转型、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改善民生等多件大事。如今成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并被联合国授予“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范例—绿色伊春”和“世界十佳和谐城市”荣誉称号。

  四、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资源型城市经济,因其所依赖的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它的发展一般都要经历开发建设—繁荣鼎盛—经济衰退—产业调整四个阶段。为避免走“矿竭城衰”的资源型城市老路,应未雨绸缪,科学开发矿产资源,为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

  (一)实施产业多元化策略,增强资源型城市发展后劲。要充分用资源开发积累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滚动式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重点改造提升益阳市有色、建材、钢铁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走规范开采、规模发展、精深加工道路。一是坚持“开源”原则,积极寻找新的资源。抓住当前国家正在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有利时机,加大地质找矿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工作,争取发现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隐伏矿床,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二是坚持“节流”原则,加强重要优势资源储备与保护,有序提高重要资源生产能力,提高矿产资源采选回收水平,严禁无序生产尤其是超能力生产,构建集约高效的资源开发格局。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增强资源型城市发展能力。一是重点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培育计划,大力培育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桃江县可充分发挥本地石灰石资源优势,发展新型建材产业;二是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靠产业化增加规模效益,加快农村土地信托流转,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三)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改善资源型城市矿业结构。益阳市的矿产业要致力于煤炭资源的加工转化,发展水煤浆、气化、煤化产品、型煤等煤炭深加工产品,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水平;金属矿产开发业,要开发生产超细三氧化锑、高纯三氧化锑、无尘三氧化锑等系列产品;发展四氧化三锰、高性能稀土永磁体、稀土发光材料等材料工业,提高金属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非金属矿业重点应开发超细、纳米级非金属产品、表面改性非金属产品、新材料非金属产品,提高非金属工业在矿业经济中的地位,使非金属开发利用成为益阳市矿业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利用得天独厚的矿泉水和建材资源优势,努力开拓市场,创立品牌,使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和产业优势。

  (四)促进矿产资源绿色开发,保护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一是大力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引导企业改进采矿工艺和方法,采用先进、绿色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三是建立矿山生态补偿基金和保证金制度,推进矿区生态修复和治理,恢复矿区生态系统功能,强化矿山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加大企业对沉陷区治理的投入。四是突出抓矿区生态环境整治和恢复工程,切实消除重大生态环境与地质灾害隐患。五是坚决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运用经济手段实施宏观调控,引导企业增加环保资金投入,完善环保设施,走“绿色矿业”之路。

  资源型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着资源型地区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子孙后代的福祉,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能源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孙凌]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