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丽都益阳” 助力大湖经济

来源: 时间: 2014-11-1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4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求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成“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这标志着,益阳将随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成为全国经济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极。中央举全力为大湖流域经济挥笔着墨,对于益阳这一内陆市而言,无疑是一次空前机遇,益阳将得到更多发展的空间,获得更多发展的权利。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岳阳、常德、益阳3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省荆州市。益阳市土地面积为123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7.29万,分别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27.2%和27.8%。近年来,益阳充分把握自身优势,加快经济发展,已具备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

  2013年益阳与湖南省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指  标

单 位

湖南省

洞庭湖

益阳市

益阳

益阳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比重%

生态经济区

占全省

 

比重%

土地面积平方公里21182945355123205.827.2
常住人口万人6690.61573.67437.296.527.8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4501.675823.581123.134.619.3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2990.31810.84213.547.126.3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11505.392946.58507.784.417.2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10005.972066.16401.81419.4
人均生产总值亿元367633713725774--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8381.443611.88842.374.623.3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2030.88280.5852.062.618.6
公共财政支出亿元4690.89798.01200.524.325.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14204441892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72987510129--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5043.581274.25336.396.726.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1359831638666.427.4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328108417.011598.124.91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亿元2047.87438.9158.182.813.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9018.641911.7402.764.521.1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8704829526716979217.8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251.6416.914.851.928.7
出口额亿美元148.2110.624.42341.6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亿元26756.643960.461023.233.825.8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亿元17774.991974.27505.532.825.6

  一、益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发展优势

  益阳市拥有“最适宜人居城市”、“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称号,中国魅力城市、中国黑茶之乡、中国淡水鱼都、中部能源之都的美誉蜚声海内外。益阳的优势在于生态,建设“两型”社会的优势十分明显。

  1、政策支持相当有利。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将给益阳加速发展注入新的推动力。益阳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后,带来了一系列政策待遇和品牌效应;安化县总体纳入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为安化经济社会发展、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湖南省加快建设“3+5”城市群,将带动益阳市经济发展。国家、省将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给予一系列政策、项目、资金支持,益阳的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

  2、生态环境十分宜人。益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北部,背靠雪峰山,怀抱洞庭湖,“背靠雪峰观湖泊,半城山色半成湖”。益阳古为荆州地域,春秋时属楚,孕育了类型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内涵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2013年,益阳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4.39%,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化面积分别达到39.08%、37.95%、12.02平方米。建成了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际重要湿地,涌现出2个全国绿化模范单位、1个全国绿色小康县、1个全国绿化模范县(市)、125个省级园林式单位、455个市级花园式单位。2013年1—11月,益阳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洞庭湖和资江益阳段共10个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达100%。此外,资阳区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赫山区被批准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南县被评为国家生态农业县。全市还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6个、省级生态村89个、市级生态村291个。

  3、经济发展持续给力。一是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经济发展动力更为增强。近年来,益阳以园区大会战为抓手,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发展卓有成效,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区1家,省级高新区1家,省级经开区4家、省级工业集中区2个和市级园区1个。2013年,这9大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37.5亿元,占GDP的21.1%。园区工业经济集聚度为52.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66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有中联重科、科力远、国电益阳发电、汇盛科技、纳爱斯、益华水产、艾华电子、克明面业等9家。支柱产业逐渐形成,已初步形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竹木加工等九大优势产业,拥有汉森制药、太阳鸟游艇、克明面业3家上市企业。二是突出现代农业,资源品牌效应开始显现。益阳有“鱼米之乡”、“竹子之乡”、“淡水鱼都”等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益阳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茶叶、南竹产量居湖南省第一。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益阳打造了陈克明面条、湘益茯砖茶、口味王槟榔、辣妹子系列食品等知名品牌。目前,益阳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1个,湖南省著名商标93个,湖南名牌36个。安化黑茶成功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业规模已跃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目前全市规模以上黑茶生产企业就达35家,年产值超过30亿元。三是力争工作突破,制度创新形成倍增效应。益阳把城乡统一规划、土地信托流转、农民集中居住等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八项规定动作”,取得了很好效果。同时,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益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支点,力争通过3-5年,把益阳打造成为“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4、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长益高速公路、石长铁路、319国道穿越境内,是省会长沙通往大西南的要道。水路经洞庭湖、内通湘、资、沅、澧四水,外达长沙各口岸。湘黔铁路穿越安化县境,洛(洛阳)——湛(湛江)铁路线在益阳设立枢纽站。近4年,益阳交通建设累计投入近200亿元。今年,益南、益马、马安、安官、益娄、长益复线6条高速公路被列为政府性投资项目,全市3个高速公路项目118.34公里在建,全年7个项目296.399公里拟开工,占全省拟开工高速公路项目里程数的近半。以公路、铁路、水路为一体的内外畅通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2012年3月出台的《湖南省“十二五”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将益阳中心城区纳入了“长株潭都市区”。益阳中心城区与长沙的时空距离进一步拉近,益阳的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

  5、生态意识逐渐增强。益阳积极推动政府绿色采购,引领社会绿色消费,将节能环保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使“绿色益阳”内涵更加丰富。很多地方已逐渐树立生态观念,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于实现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如今,中心城区新建道路装上了风光互补节能灯,居民生活、出租车都用上了天然气;许多市民已不再使用一次性筷子、餐盒,不少消费者重拎布袋子、菜篮子购物;在办公场所或家里,垃圾分类、废旧物品回收和节能、节水,已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二)瓶颈制约

  当前,益阳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其他地区相比,还存在发展速度较慢、基础设施滞后、地方财政困难等问题。从指标来看,益阳的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等指标都明显低于全省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平均水平。

  1、基础设施滞后。近年来,益阳的配套基础设施有一定的改善,但总的来讲还较为落后。区县的城市规模过小,功能不完善,承载能力明显不足。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衣、食、住、行、游、购、娱”这旅游六大要素的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高星级饭店的数量很少。在交通方面,路网结构不完善,道路技术等级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至2013年底,全市建成高速公路68公里,仅占全省已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5084公里的1.1%,而与益阳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永州、邵阳和怀化的高速公路里程分别达到了489、417和613公里。目前,全市有5个区县(市)没有通高速公路,有4个区县(市)无营运铁路,特别是环洞庭湖区的交通条件仍然十分落后。

  2、专业人才匮乏。益阳自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来,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但人才外流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外面的人才引不进,培养的人才留不住。据市人社局统计:2013年底,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仅占到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1%。高层次人才匮乏,特别是发展高新产业的领军人才难以引进、留住。全市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的人才匮乏,知名企业家更少。专业人才总量偏小,且多集中在教育、卫生等领域。管理、经营、服务和其他专业性人才欠缺,导致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服务水平较低。

  3、竞争压力较大。益阳与长沙、岳阳、常德相比,农业比重比较大,2013年,益阳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9.2%,分别比长沙、岳阳和常德高15.1、8.1和4.9个百分点;农业内部结构不优,粮、棉、油、猪、鱼等传统农业比重较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深加工增值效益不明显,高效农业、加工农业、品牌农业仍然不强;工业经济总量不大,工业化水平滞后;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创新能力不足。洞庭湖湖区内部各地产业布局大同小异,重点产业都集中在食品、纺织、电力、造纸等行业,产业结构趋同趋势明显,竞争压力较大。

  4、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强。长期以来,益阳由于在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条件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又缺乏科技、人才等,在吸引资金发展接续产业上存在困难,社会发展较为缓慢,特别是经济赖以发展的工业方面,大多是依托农、林、矿产品等自然物质资源而建立的采矿、矿产品初加工、竹木初加工等企业,属高资源消耗企业,方式较为粗放,产品较为单一,科技含量较低,资源消耗过大。资金紧、融资难等问题困扰着工业的发展。

  二、以生态发展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益阳市现有的得天独厚的保存完整、典型多样、面积宽广的自然生态系统,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灵魂所在,益阳的重点在于发展生态经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进一步落实好各项工作措施。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一是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注重发展新兴工业、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全市要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建立中心城区都市型工业和区县(市)区域特色工业相互补的新工业体系。二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增加清洁能源的供应和消费比例。三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推进节能降耗,在钢铁、造纸、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运用政策和经济杠杆,限制“两高一资”企业发展。四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以资源消耗型企业为重点,提高资源能源循环利用水平。建立再生资源分类回收网络,提高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和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

  (二)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一是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构筑森林公园、绿色走廊、风景林地、林荫通道于一体的城乡绿地系统。加强洞庭湖、资江流域污染防治,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抓好大气污染防治,确保环境综合整治收到实效。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构建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和防控体系。

  (三)推动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人居质量。一是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化肥、农药、农膜的科学合理使用。二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打造蔬菜、油料、生猪、茶叶、苎麻、苗木、水产等特色农业生产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产品加工重点乡镇。保障农产品安全和农民群众健康,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

  (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生态建设氛围。一是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青少年和社会公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二是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活动,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深入人心。三是推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机关事业单位率先实施节能、节水、节材行动,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风尚,自觉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实施五大工程,建设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

  实施“碧水工程”。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加大对洞庭湖、资江、沅江等河流流域化工企业的监察和监测频率,对超排、偷排以及擅自停运环保设施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避免各类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发生。推行生产工艺废水超低排放技改工程,全方位保护饮用水源地。

  实施“蓝天工程”。加快重点行业污染减排,控制工艺废气排放,加强机动车尾气防治,强化建筑工地、料堆场所、交通道路扬尘污染防治,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控制城市及城市周边扬尘污染,加强大气环境的监测工作。

  实施“绿地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构筑森林公园、绿色走廊、风景林地、林荫通道、防护绿带于一体的城乡绿地系统,加强经济林、防护林、用材林建设,以重金属污染土壤为重点,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实施“宁静工程”。加强环境噪声治理,严格控制社会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建筑噪声和工业噪声,推动安静居住小区建设,提高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努力建设安静舒适的城乡环境。

  实施“整洁工程”。不断完善城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集中收集、处理各类生产、生活垃圾。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组织广大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巩固深化创卫成果,实现人居环境清新,市容市貌洁净。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 孙凌]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