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是农业经济加快发展、提质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阶段。认真分析“十二五”农业经济形势,认识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有利于下阶段益阳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一、“十二五”益阳农业经济成绩斐然
“十二五”以来,益阳市面对农产品市场波动、自然灾害频发等一系列挑战,在中央惠农政策的指引下,紧紧围绕“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战略目标,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农业经济迈出了坚实步伐。201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0.45亿元,比上年增长4%,比2010年增长23.1%,年均增速4.2%。
(一)综合产能稳步提高,保供作用更加突出。益阳市顺应市场需求,不断强化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主要农产品实现丰年有余。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突破250万吨,达250.08万吨,比2010年增长4.4%,年均增长0.9%,赫山区、沅江市、南县和资阳区被授予湖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茶叶产量7.28万吨,比2010年增长2.6倍,年均增长21.3%,居全省第一;蔬菜产量379.2万吨,比2010年增长86.8%,年均增长13.3%;出栏生猪489.75万头,比2010年增长4.2%,年均增长0.8 %,赫山区、南县、桃江县、安化县成为生猪调出大县;出栏牛20.97万头,比2010年增长29.9%,年均增长5.4%,安化县成为湖南省基础母牛扩群项目县;水产品总量39.44万吨,比2010年增长45.7%,年均增长7.8%,居全省第三。益阳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有力地保障了社会稳定,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农林牧渔协调发展,内部结构变化明显。“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构成由2010年的49.9:4.4:32.7:12.0:1.0调整为50.0:3.3:32.4:13.1:1.2,一产业人均劳动生产率由2010年的12940元提高到21238元,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种植业中粮食占比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39.6%下降到32.8%;蔬菜实现跨越式发展,占比由28.8%提高到42.1%,连续两年超过粮食,居首位;茶叶不断壮大,占比由4.3%提高到6.6%,其中“安化黑茶”在全国茶叶市场整体下行的情况下逆势上扬,产量占到茶叶总量的88.3%,产品畅销海内外;棉花顺应国家政策和市场变化种植面积调减,占比由11.4%下降到3.5 %。牧业中生猪占比由2010年的68.6%下降到60.5%,节粮型畜禽产品牛、羊、家禽加快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而且缓解了“人畜争粮”的矛盾。渔业中名优特种水产持续升温,占比由2010年的40%提高到60%,增强了益阳水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产业经营进程加快,规模比重不断提高。益阳市立足本地资源,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之路,已逐步形成粮食、棉麻、茶业、畜牧水产、蔬菜、林业六大重点产业。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93家,比2010年增加91家,实现销售收入740亿元,是2010年的3倍,其中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3家,过5亿元的21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7个,省著名商标97个,省名牌产品28个,中华老字号1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321.3万亩,其中耕地212.2万亩,占承包耕地的54.1%,比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229.3万亩,规模经营比率为71.3%,比2010年提高33个百分点,居全省前列;年出栏1000头以上生猪规模场485个,万头场23个;存栏牛100头以上规模场216个,存栏羊300只以上规模场177个;年出笼5万羽以上肉鸡场8个,存笼万羽以上蛋鸡场127个,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67%,比2010年提高11个百分点;拥有养殖渔场320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6个,产值在50万元以上的养殖大户420家,规模养殖比重达50%,比2010年提高20个百分点,夯实了农业产业化基础。
(四)探索“互联网+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益阳市积极推动“互联网+农业”,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天猫、淘宝、微商等平台销售,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消费需求,拓宽了销售渠道,保证了生产效益。2015年,全市共有14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电商工作,实现网上销售总额5.4亿元,占到全部合作社主营业务收入的8%。如桃江县牛田镇康硒果蔬合作社开通网上微信买菜平台—“闽益卖菜郎”,把有机生态农产品从田间直接搬到餐桌的一站式配送模式,让更多都市人及时吃上有机农场的放心产品,据了解通过微信订购的生态鲜菜价比常规销售要高40%;乡里香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进驻天猫销售,创立“都想”品牌,销售额6000万,位列天猫熟食(方便菜)第一。
二、益阳农业经济面临的挑战
(一)农田水利设施依然薄弱。益阳市八成以上农田水利设施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主要依靠农民投工投劳,由于就地取材,投入不足,标准不高,年久失修,导致设施服务功能严重退化。目前山丘区塘堰险情较多,渠系利用率不足设计灌溉能力的60%,湖区小型灌排机埠老化,沟渠淤塞严重,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013年遭遇的历史上罕见干旱,就充分暴露了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达206.25万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过亿元。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后维护与管理也滞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退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地位,致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责任不明,一些地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成后,由于管理维护没有及时跟上,以致前建后被毁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虽然益阳市农产品加工每年有新进展,但大型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产品附加值偏低,辐射带动能力有限。2015年,全省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43家,其中100亿元以上的3家,而益阳市仅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20亿元以上的企业没有一家。原因之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市州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每年均有扶持资金,如长沙市、郴州市超过2000万,远远多于益阳市;原因之二,“融资难、融资贵”成为企业发展瓶颈。当前银行贷款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但银行往往只考虑硬性风险,要求有形资产抵押,导致民营企业以及零售、互联网这类轻资产的企业很难贷到款,且民间融资利率又偏高,制约企业做大做强;原因之三,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偏低。益阳农业资源虽然丰富,但精深加工明显滞后,如生猪、果蔬等大宗农产品还处于卖原料阶段,稻、油等虽有加工,但以简单一次性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难以形成高附加值加工体系。
(三)农业生产污染日趋严重。“十二五”以来,益阳市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以增产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模式所产生的污染,已成为环保防治难题。一方面种植业在依托先进科技增产增效的同时,还依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所产生的面源污染日益加重。以化肥为例,2015年,全市化肥使用量达22.45万吨,比2000年增长61.4%,每公顷使用量750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超过国际施肥安全上限的3倍。如此大规模施用化肥,不仅造成严重的空气和水污染,而且影响土地肥力下降;另一方面畜禽养殖由于存在选址不科学、设施简陋、粪污排放随意等问题,生产自身带来的污染日益突出。2015年,全市猪、牛、羊饲养量达946万头,家禽6475万羽,据测算,畜禽年产粪尿量超过2000万吨,其中生猪粪尿量占半。虽然大中型养殖场通过采用经沼气池或多级化粪池发酵处理,基本达到排放要求,但小规模养殖场和散户大多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造成附近水源污染严重,水中鱼虾等生物难生。同时渔业生产养殖投放未被摄食的残饵倍增、化学药剂滥用,成为环保新压力。
(四)土地流转机制有待完善。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快,土地流转面积逐年扩大,推动了农业集约化经营,但在流转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一是租金定价缺乏科学依据。目前,山丘区耕地的流转价格大多为200—300元/亩,最高达600元/亩,荒山荒地甚至30元/亩以下;湖区耕地流转大多500元/亩,最高达900元/亩。如此悬殊,低价难以保障农民利益,而高价给承租人带来压力,不利于长效流转。二是口头协议土地流转较多。2015年,全市耕地流转中没有签订流转合同的占42.2%,口头协议带来的问题就是容易产生纠纷,全市受理的土地流转纠纷案件达1452件,比上年增加210件,其中农户之间的纠纷占到七成以上,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安定的因素之一。三是“非粮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土地流转过程中,一些专业合作社、工商企业、流转大户将本来用于种粮的耕地私改用途,进行非农非粮经营活动。如319国道、益沅公路和益桃公路沿线的花卉苗木带,以及湖区近年发展起来的葡萄、草莓等水果种植,这些用地过去都是优质粮田。土地流转非粮化虽然使农民获得了短期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可能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值得关注。
三、益阳农业经济发展展望
(一)加强基础建设,夯实现代农业根基。农业大市是益阳最大的市情,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既是提高农业综合产能的现实需要,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全市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发展民生、改善民生的根本措施,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领域,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农田改造步伐,优化农业生产环境。要把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积极推广控源减排技术、减量控害技术和生态拦截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用肥用药水平;推进以秸秆还田为重点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鼓励种植户扩大绿肥种植面积,改良土壤结构,逐步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以推进标准化养殖为载体,积极开展国家、省级畜禽养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创建,通过示范辐射带动,力争畜禽、水产品标准化养殖水平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要把抓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作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土地流转管理制度,规范流转合同,不随意改变土地用途;实行科学定价机制,保障流转双方利益,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二)优化生产结构,加快现代农业进程。农业经济是益阳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基础,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产业支撑,全市要紧紧围绕“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这一主题,加快现代农业进程。一是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突出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立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全面开展水稻高产创建,大力推广“四双攻关”模式,因地制宜扩种大豆,全市粮食种植面积、总产量稳定在640万亩和250万吨以上,不断优化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和产品质量,巩固蔬菜在种植业中第一的地位,实现茶叶、药材有突破性增长。二是养殖业中加快地方优质猪种开发利用和肉牛、肉羊以及地方特色家禽发展,改善畜禽产品结构,提高养殖效益,力争年生猪出栏稳定在500万头,草食动物比重逐年提高;全力打造“益阳水产”公共品牌,带动大通湖大闸蟹、沅江乌鳢、南县龟鳖等地方特色品牌,扩大优势水产品市场占有率。三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组织载体,全市要充分利用国家良好政策的机遇,积极探索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益阳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示范、打造样本、创造经验。
(三)加大扶持力度,延伸现代农业链条。全市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加快技术改造、资源重组、资本聚集、品牌整合等途径做大做强。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市委市政府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尽快出台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对农产品加工企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改扩建、基地建设、开拓市场、参加专业展会等方面给予项目引导、资金扶持,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二要培育企业品牌。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龙头企业靠拢,同类产品向名牌产品集中,支持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对获得省级以上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的给予奖励,同时以“黑茶文化节”和“水产品博览会”等为平台,大力推介益阳农字特色产品,提高益阳农产品知名度。三要加强金融支持。金融机构要与企业加强沟通,根据企业生产规模、经营效益、诚信度等情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企业的担保方式、贷款利率、还款方式等给予优惠政策。四要完善物流体系。努力打造好茶叶市场、兰溪米市、团洲蔬菜批发市场等,加快益阳海吉星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步伐,为益阳农产品“走出去”创造条件。
(四)发展农村电商,促进现代农业升级。益阳市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湖南省现代农业改革基地,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经营管理水平,既是落实国家、省“互联网+”和大数据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更是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的重要途径。全市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尽快制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一是充分利用社会化平台资源,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农产品在线采购与销售业务,打造属于自己的“米袋子”、“菜篮子”购物网站,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二是加大农村网络设施、硬化公路、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农村电商发展修建一条“云高速”,使得工业品、生产资料下乡便捷,农产品、手工艺品进城快捷,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加强农村电商队伍培训。目前大部分农民还未形成触网的生活和消费习惯,不熟悉电子商务的经营管理功能,各地要按照“公共培训、定向培训、自主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实施“互联网+”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 林志平]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