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益阳市上下积极贯彻落实上级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重大政策措施,强力实施大益阳城市圈和东接东进“两大战略”,扎实推进大会战、大帮扶、大招商、大整治、大拆迁等重点工作,全市经济运行整体保持缓中趋稳态势。但经济运行中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持续较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坚定发展信心,凝聚发展合力,确保下阶段全市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一、全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上半年,益阳市巩固向好势头初显,多数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也好于一季度。
(一)经济增长稳步回升。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608.8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较一季度回升0.5个百分点。一是农业生产稳定。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2.38亿元,增长3.3%。粮食生产稳定。双季稻种植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中稻及一季晚稻、玉米有所增长。生猪出栏降幅收窄。6月底肥猪价格为9.5-9.6元/斤,比上年同期上涨28.4%,养殖户出售一头300斤的肥猪可获利800元以上,促进了生产。水产品持续增长。全市水产品总量达21.55万吨,增长7.3%。二是工业经济有所回升。上半年全市978家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6%,增速比一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从行业看,增速居前三位的化学行业增长19%,建材行业增长18.5%,食品行业增长9.9%。三是服务业引领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271.3亿元,增长11%,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1.6%。从行业看,金融业增长最快,增长15.4%。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527.77亿元和720.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2%和18.5%,特别是贷款新增额突破100亿大关,达到103.58亿元,增量居全省第5位。旅游业稳步增长。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887.9万人次,同比增长11.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8亿元,同比增长10.9%。
(二)投资消费稳健增长。一是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3.51亿元,同比增长15.3%,全省增速为14.1%,全市增速居全省第8位。二是消费市场比较活跃。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1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居全省第4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
(三)转型升级持续向好。一是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市级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达67%,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高加工度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33.3%和10.1%,高加工度比重提高0.4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比重与同期持平。二是投资快中趋优。重点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5.3%,工业投资增长18%。产业投资层级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6.6%和14.5%。三是新经济业态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发展较快,以公共网络为载体的购物、餐饮等消费持续高速增长,并带动快递业务快速发展,全市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64.4%。四是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增长。上半年206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实现增加值86.54亿元,增长12.6%。
(四)去库存成效初显。一是房地产去库存效果显现。上半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0.1%,比上年同期加快34.1个百分点,房地产企业库存压力明显缓解。二是工业库存出现下降。5月末,工业企业产成品同比下降3.4%,表明企业库存压力正在缓解,有利于未来企业产能的释放和生产的增加。
(五)经济质量有所提升。从财政收入看,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26亿元,同比增长12.5%,全省增速为8.6%。从居民收入看,上半年我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43元,同比增长9.8%,增速居全省第5位。其中城镇居民12978元,增长9.9%;农村居民6474元,增长9.6%,增速分别比全省高1.3个和0.3个百分点。从企业效益看,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6%,增速比1-4月份提高 1.2个百分点。
(六)民生保障力度加大。一是城镇新增就业平稳增加。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0164人,完成目标任务的6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二是物价总体温和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且上涨的主要是生猪、蔬菜价格,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三是保障房建设稳步推进。截止6月底,全市开工城市棚户区改造21122套,开工率达63.6%。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提速仍面临较多困难。上半年,我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较往年明显回落,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影响较大。工业增速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偏少。目前全市规模工业企业97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92家,所占比重只有9.4%,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一遇宏观经济低迷,所受影响更为敏感。二是两大行业生产为负增长。电力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0.4%,造纸及纸制品业下降 7.2%。三是部分大企业生产不景气。中联重科产值下降83.2%,益阳火电厂同比下降58.7%,奥士康下降36.3%,辣妹子下降9.2%,沅江纸业下降13.4%,三一中阳下降13%、圣德锰业下降55.7%,艾华电子、南方水泥产值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上半年,全市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14.4%,工业税收同比下降6.3%,表明工业景气度仍然不高。
(二)民间投资后劲有待加强。今年以来,受市场需求疲弱、企业投资愿意不足、市场准入限制依然存在的影响,民间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上半年我市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10.49亿元,增长4.2%,增速同比回落14.1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7%,其比重低于上年同期74.2%的水平。
(三)招商引资仍有短板。一是引进工业类项目偏少。目前在谈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等,而工业生产类项目,特别是先进制造类项目相对较少。二是外资利用减少。全市上半年新引进外商投资企业仅3家,实际利用外资10067万美元,同比下降18.4%。从区县(市)看,除赫山区、高新区外,其他区县(市)实际利用外资未实现零的突破。
(四)农业生产存在隐忧。上半年连续阴雨寡照,对农作物生产影响较大。据统计,今年全市油菜籽种植面积下降1.6%,单产下降2.2 %,总产量下降3.7%。尤其是6月底以来持续强降雨,全市部分洪涝地区农作物受灾甚至绝收,今年早稻单产和总产量均将减少。同时,虽然今年猪肉价格明显上涨,但是出栏肉猪和存栏生猪数量都不理想,生猪生产仍难恢复。
(五)区县(市)发展不平衡。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看,除赫山区(14.8%)、高新区(12.9%)外,其余6个区县(市)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从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看,除资阳区(6.4%)、南县(6.1%)、安化县(6%)外,其余5个区县(市)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综合来看,世界经济仍将维持低速复苏态势,区域发展继续分化,国内经济继续向“L”型换档,短期”W”波动难免,益阳经济可望随全省经济逐步小幅回升,但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难度很大。
三、下阶段工作建议
(一)稳定投资增长。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大交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一江三路”综合整治继续扎实开展。特别是要强力推进对今后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投资,比如城市基础网络、乡村宽带移动互联网等工程。同时,我市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接近70%,下半年是投资建设的黄金时期,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大有可为,应多措并举,积极引导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二)促进工业发展。一是继续大力帮扶企业。深入调研,帮助企业纳入规模。用好优惠政策,严格执行涉企收费清单,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提高企业开工率。二是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各级党委政府、经济部门要积极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引进创新成果来益产业化,积极培育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形成新的工业增长极。建议政府设立专项引导资金。
(三)引导消费升级。积极扶持就业,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大力发展城市文化娱乐综合体等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加大消费信贷支持力度,壮大信息、医疗、养老、旅游、健康、文化、家政等多层次消费市场,培育个性化、体验式消费;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冷链物流,努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四)引导企业入统。近年来经济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不少互联网企业、电商企业、金融企业和其他服务业企业相继成长壮大。在培育、扶持这些新兴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要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达标企业及时申报入库入统,全面客观反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效。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苏霓]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