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从而变乡村人口为城镇人口,使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是城市生活方式全面普及的一种状态。人口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近十年来,桃江积极推进“大益阳城市圈”和“东进东接”两大战略,着力扩大投资拉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突出抓好、城镇、交通、园区、产业“四大会战”,以县城为中心,灰山港、武马(武潭、马迹塘)城镇群为两翼的县域空间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口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一、人口城镇化呈快速发展态势
“十一五”规划初期的2005年,桃江常住人口74.35万人,城镇人口18.11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24.36%(即人口城镇化率)。到2010年,常住人口76.98万人,城镇人口25.53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上升为33.17%。五年间城镇人口增加7.42万人,年均增加1.48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提高8.8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76个百分点。
到“十二五”规划初期的2011年,桃江常住人口达到77.49万人,城镇人口26.39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34.06%。特别是2014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年)》,提出积极推进“人的城镇化”以后,人口城镇化得到加速发展。到2015年末,常住人口79.23万人,城镇人口33.81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42.67%。五年间城镇人口增加了8.28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提高9.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9个百分点。从“十一五”初到“十二五”末的十年间,桃江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18.3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
(一)县城桃花江镇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更加突出。一是把县城作为对接“益沅桃”一体化,构建“大益阳城市圈”, 实施“东接东进”桥头堡的战略定位更加清晰。二是县城骨架迅速拉大。随着浮邱山大道(西环线)的即将竣工通车,县城东接洪山竹海,南抵桃花江大道(南环线),北攘湖南桃江经济开发区,西至浮邱山大道中心的城区骨架基本形成。2015年末,桃花江镇中心城区建成面积15.0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12.85万人。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芙蓉路、金盆大道、迎宾路、獭溪路改造、桃花东路护坡,老城区大小巷道路面硬化黑化,供电、供水、燃气、路灯及通信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沿江风光带、美人窝文化主题公园、益桃生态走廊的建成,进一步丰富了市民生活,提升了城市的生态文化品位。四是产业支撑更加强劲。桃江经济开发区以装备制造、竹木、食品、电子商务为主导产业的园区业态正在形成生产力和竞争力。
(二)县域城镇人口比重呈快速上升之势。到目前为止,桃江区域布局以县城为中心,两个省级工业园区——湖南经济开发区和桃江灰山港工业集中区,武马经济小区为两翼,还有两型社会实践区、江北生态旅游区等。从城乡属性划分的情况来看,2010年底全县共有城镇属性村67个,占全部行政村(社区)的21.7%,到2015年底达到118个,占行政村(社区)的38.2% ,“十二五”时期新增城镇属性村51 个,提高16.5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3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均衡。调查数据显示,全县15个乡镇(12个镇、3个乡)中,到2015年底,全县12个镇中心城区都有自来水、路灯、排水排污管道和幼儿园; 7个镇中心区有集贸市场;3个镇有垃圾处理场。桃花江镇、灰山港、马迹塘镇、武潭镇、三堂街镇等五个镇发展势头较好,但一些建制镇中心区规模不大,城镇空间布局主要沿国、省干线分布,难以拓展,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商贸就以这条街为主,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分布密度较低,属于自发形成的一种低水平分布状态,使得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周边乡村之间,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地下管道建设没有形成整体布局,重复建设较多,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城镇管理力度和卫生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农村人口市民化难。一是进城的目的和意愿不同。计划经济时代,农民主要是冲着城乡巨大的社会福利待遇差距而进城;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随着户口的全面放开,农民进城主要是打工谋生和小孩读书,加之有不少农民认为“田、土、山是最牢靠的保障线”,进城落户成为市民后,担心田、土、山经营权会随之取消。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进城务工人员虽说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身份和地位没有转变,在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技能培训等方面未能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三)人口城镇化与全面小康目标有较大差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口城镇化的目标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城镇化率)达到60%,城市的供水、供电、道路、燃气、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建成区绿化面积等各项公共要素也要同步发展。按照桃江目前的现状,到2020年的五年时间人口城镇化率要提高17.3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3.47个百分点,这是很难完成的一个任务,任重而道远。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规划管理,促进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一是搞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中小城镇。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打破原有行政区划的限制,在布局上确定好中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规模,注重实效,使小城镇成为联结农村与城市的纽带和桥梁。二是提高中小城镇管理水平。城镇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要改变我县小城镇发展“重建轻管”,“有硬件,无软件”的现状,切实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水平。三是增强中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坚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正确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和“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协调新城和旧城的关系,保护古建筑,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打造“城市生活宜居区、商贸物流核心区、专业市场密集区、餐饮文化引领区、休闲娱乐时尚区、汽车名店抢滩区”这“六大名片”,创造优美、和谐、舒适的城镇环境。
(二)突出产业支撑,为城市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要从发展区域经济出发,从资源状况、交通条件、生态环境、经济基础等诸多因素出发,县城以经济开发区为依托,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竹木、食品、电子商务四大产业;乡镇按照灰山港、武潭马迹塘、三堂街修山三大区域板块,发展建材、仓储物流、休闲旅游业,建设体现特点的特色小镇。
(三)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一是采取优惠政策,保留在农村的田、土,山林,放宽城镇养老保险与医保交纳政策,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二是吸引人才向城镇集聚,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的人才举家进城落户;三是政府逐步提高转移人口市民化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发挥社会资本在城镇化公共服务上的积极作用,支持、鼓励、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为转移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
(四)打造城市文化,构建城镇发展的灵魂。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软实力,真正出彩的文化产品更是是一种硬实力。桃江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有浮邱山、洪山竹海、凤凰山、桃花湖,美人窝度假山庄、罗溪瀑布等;历史文化厚重,有马迹塘故事、三棒鼓、胡呐喊、花鼓戏、五道茶等,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打造山水之城、文化之城。
注:(1)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国家(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提示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家统计局规定,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总常住人口。也就是说城镇化率不是以户籍总人口计算,而是以常住人口计算。而总常住人口=城镇常住人口+农村常住人口。(2)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3)《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以国务院关于市镇建制的规定和我国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单元,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 胡 辉]
[审核:刘 雁]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