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 路在何方

-----对永州市农民收入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来源: 时间: 2003-02-1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2年,永州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十件大事”狠抓贯彻落实,特别注重加快推进我市的“三化”进程,人民生活迈上新的台阶。据对全市1030户农村住户的调查情况显示,去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25.06元,较上年增58.12元,增长 3.0%,增幅较前四年明显加快。这是在克服去年多次洪涝灾害和农副产品价格整体下滑的情势下取得的。因此,特别来之不易。

    一、农民收入结构渐趋合理

    农民收入是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组成,其中前两项占到了农民收入的90%以上。而构成家庭经营收入的部分又分成现金部分和实物部分。去年,我市农民收入构成突出表现为收入结构更趋合理、收入渠道更加拓宽、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1、工资性收入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农民外出就业的空间收窄,就业难度增大。但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且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导致农民外出务工的热情并未减弱,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仍呈缓慢的增长态势,且民工的承受力进一步增强,外出务工时间进一步增加。据去年底我们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市农民外出务工人数为82万人左右,较上年净增1.5万人左右;外出务工时间年平均为100天/人左右,较上年同期净增10天/人左右。我市农民全年人均工资性收入673.00元,较上年增56.58元,增长9.2%。工资性收入占到了全部收入的33%,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大。

    2、家庭经营收入逆势而上,维持着小幅的增长局面。
    去年,我市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1277.39元,同比增16.75元,增长1.3%。其中一产业收入1085.18元,同比增11.57元,增长1.1%;二产业收入50.98元,同比减3.77元,减少6.9%;三产业收入141.23元,同比增8.95元,增长6.8%。二、三产业收入对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提升,所占比重加大。家庭经营收入未能保持较快增长,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去年我市部分地区连续遭遇几次大的洪灾,灾区群众生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产量有所下降。
(2)去年晚稻季节,寒露风登陆较早,晚稻阳光照射不足,虫害增多,对晚稻收成造成了直接影响。
(3)去年牲猪、渔类等农副产品价格一直低迷,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及收入增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3、财产性和转移性等非生产性纯收入进一步弱化,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进一步下降。
    多年来,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传统习俗的影响,我市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主要来源于亲友赠送;而现阶段的财产性收入主要由土地征用补偿性收入构成,受国家政策面的影响较大。所以这两项收入均带有不确定性。去年,随着我市境内两大国家重点工程“洛湛铁路”和“衡枣高速公路”的征地拆迁工作暂告一段落,农民所获得的征地补偿费用大幅下降,全年只为8.17元,同比下降10.23元,减少55.6%。我市农民全年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为74.67元,同比减15.18元,减少16.9%。非生产性纯收入占整个纯收入的比重为3.7%,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4、现金纯收入的比重稳步提升,农产品商品化率逐年提高。
    现金纯收入比重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农民生产的商品化程度。1999年,我市农民纯收入中的现金收入比重为55.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的商品意识、竞争意识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去年,我市农民纯收入当中的现金收入比重已达64.5%,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较1999年提高9.2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

    1、收入水平与全省及周边先进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首先是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我市差距明显。并且还在进一步拉开距离。1999年我市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为214元;到2002年时,这种差距进一步扩大为373元;从1999年到2002年四年间,全省农民收入平均增幅为4.3%,比全市平均增幅高出2.4个百分点。(见表一)

 表一: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之比较表

 

年度

人均纯收入(元)

与上年比增幅(%)

全市

全省

与全省相差

全市

全省

1999年

1933

2147

214

2.7

6.0

2000年

1947

2197

250

0.7

2.3

2001年

1967

2299

332

1.0

4.6

2002年

2025

2398

373

3.0

4.3

    其次是与先进兄弟市相比,我市更是差距明显。一些曾与我们发展水平相当的兄弟市快马加鞭地追赶“长株潭”经济区,而“长株潭”经济区则快速地拉开与我们的距离。(见表二)

    从表中还可发现,在近10年的时间里,我市在全省的排位没有发生变化,仍停留在第九位;而同期,衡阳已由第五位升至第三位;郴州已由第十位升至第六位;并且我市与先进兄弟市的农民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表二:我市与部分兄弟市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

单位:元

 

年度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永州

纯收入

1276

1933

1947

1967

2025

 

9

9

9

10

9

益阳

纯收入

1357

1862

1968

2107

2201

 

8

11

7

8

8

郴州

纯收入

1236

2336

2430

2531

2614

 

10

5

5

5

6

衡阳

纯收入

1621

2533

2617

2743

2879

 

5

4

4

4

3

湘潭

纯收入

1711

2555

2652

2825

2981

 

2

3

3

2

2

长沙

纯收入

1737

2853

3005

3218

3462

 

1

1

1

1

1

    2、县区发展极不平衡,贫困县因素对全市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制约加大 。
    近几年来,我市的非贫困县农民收入增幅普遍高于贫困县,且贫困县收入水平普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一大截。2001年末,我市贫困县由原先的2个(新田、江华)增加到4个(新田、江华、宁远、双牌),贫困县人口由原先的73.5万人增加到158.1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33%。意味着四县农民每提高100元的纯收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33元。反之,四县农民收入停滞不前或小幅增长,对全市农民整体增收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2002年,七个非贫困县农民收入均在2100元以上,最高的冷水滩区已达2425元,七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349元,而四个贫困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344元,相差1005元。贫困县农民收入与全市平均水平也差681元。由于非贫困县农民收入的普遍高位运行,其进一步增收的难度加大;而贫困县存在着所谓的“收入上限”,其进一步快速增收的难度会更大。因此,贫困县因素对全市农民增收的制约肯定会进一步加大。(见表三)

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表

单位:元

 

 

2001年

2002年

增减额

增减幅度(%)

永州市

1966.94

2025.06

58.12

3.0

芝山区

2311.71

2395.16

83.45

3.6

冷水滩区

2340.21

2424.85

84.64

3.6

祁阳县

2305.69

2366.91

61.22

2.7

东安县

2242.59

2351.65

109.06

4.9

双牌县

1676.22

1662.10

-14.12

-0.8

 

2358.35

2321.41

-36.94

-1.6

江永县

2337.98

2418.44

80.46

3.4

宁远县

1308.69

1320.68

11.99

0.9

蓝山县

2042.81

2157.01

114.20

5.6

新田县

1290.16

1352.28

62.12

4.8

江华县

1253.38

1289.24

35.86

2.9

   3、农业对农民增收的“提速效应”短期难以显现。
   农业收入是构成农民收入的重中之重。2002年,农业纯收入占到了整个农民收入的五成四。近年来,由于受农产品价格整体下滑、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农业生产对技术、资金、规模和品质的依赖程度不断提升。作为弱势群体的广大分散农户既没有技术优势,又没有规模和品质优势,更没有资金优势。依靠农业生产加速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自1999年以来,我市农民的农业纯收入一直处于停滞和徘徊阶段,四年里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由1999年的人均1168.18元下降到2002年的人均1085 .18元,年平均减幅为1.8%。但去年止跌回升,同比小幅增长1.1%。(见表四)

表四:1999年-2002年永州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变化情况表

 

 

人均农业纯收入(元)

与上年比增减幅度(%)

1999年

1168.18

+1.7

2000年

1107.74

-5.2

2001年

1073.61

-3.1

2002年

1085.18

+1.1

    4、家庭经营收入当中的二、三产业收入规模太小、增长太慢,已成为我市与先进兄弟市的主要差距之一。
    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当中的二、三产业收入跟当地经济发展、企业景气等具有相当大的内在联系。同时,它对促进稳定增收和降低减收风险起到积极作用。我市农民的这两项收入一直处于低水平状况,与先进兄弟市的差距十分明显。2002年仅为192.21元,比1999年增加 22.4元,每年仅增5.6 元,增幅为3.3%。同期,衡阳、郴州的这两项收入已分别为470.53元和430.19元,分别为我市的2.45倍和 2.24倍。衡阳的祁东与我市的祁阳、郴州的嘉禾与我市的蓝山均只一线之隔,且地理、资源和人文十分相似。2002年,祁东和嘉禾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846.50元和3028.52元,比我市的祁阳和蓝山分别高出489.58元和871.51元;同期,祁东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当中的二、三产业收入为551.57元,高出祁阳315.21 元,而嘉禾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当中的二、三产业收入达609.3元,高出蓝山400元以上。(见表五)

表五:2002年我市与部分兄弟市农民家庭二、三产业收入情况表

 

 

农民人均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元

比永州高(元)

永州

192.21

郴州

430.19

237.98

衡阳

470.53

278.32

湘潭

493.16

300.95

株洲

564.82

372.61

长沙

556.86

364.65

    三、对策及建议

    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要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困难也在农村,因为我国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而我市近80%的人口为农民。因此,全面建设小康永州的关键是加快推进农民增收。笔者以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落实,常抓不懈:

    1、切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狠抓招商引资和扩大开放。
    新春伊始,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千人动员大会,对全市招商引资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这是极其正确的,是充分恫察和把握我市经济发展客观实际的战略举措。全市人民必须紧密团结、埋头苦干,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心狠抓落实、常抓不懈。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活,无商不富”。工业活而全盘活,工业强则全市富。近几年来,我市工业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渐现疲态,大而强的工业企业不多,小而弱的工业企业则不少,必须大力进行改造和壮大。要改造和壮大工业就必须靠开放和引进,只有锲而不舍地招商引资和扩大开放,才能把工业做大做强。农业的效益才能得以扩大和延伸,农业的发展才能有保障和后劲,人民的生活也才能越来越好。

    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加入世贸组织一年多来,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逐渐增多。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只有不断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具体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1)规范乡镇基层农技部门,加强队伍建设,实施灵活多样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鼓励更多的农技人员到广大农村建功立业。(2)政府有关部门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带信息、带技术、带知识到农村开展教育、培训和宣传活动。(3)高度重视农业种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优质种苗是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优化升级的前提,必须大力予以推介。(4)努力实现加工、包装、储藏技术的突破。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包装技术对打造名牌产品十分关键,贮藏技术对于实现农副产品的保值增值十分重要。(5)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珍惜,不断研究和引进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农村节能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生物防治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田免耕技术等生态农业技术。

    3、切实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提高农业的商品化率和综合效率。
    农业产业化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按区域化布局形成专业化生产。(2)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形成产业链。(3)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具体应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充分利用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期,狠抓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二是抓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整体部署,重点扶植10家大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使之做大做强,力争带动全市三分之一的农户,总产值达10亿元。通过这些企业把产、加、销多环节有机连接起来,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三是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新型的农业经营机制,这是产业化的核心问题。

    4、切实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有重点地扶持那些区位优势强、资源条件好、人口规模大并且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小城镇,全市要重点确定和扶植十个“亿元镇”。每个县(区)力争重点建设好五个中心镇,并以此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于小城镇建设要“谋足对策、给足政策、做足服务”。充分发挥小城镇的“五大优势”:(1)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化比率的优势。(2)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优势。(3)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势。(4)集中乡镇企业,实现规模经营,节约土地和建设资金的优势。(5)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优势。
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的载体,乡镇企业是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排头兵”。我市乡镇企业如今面临空前的困难,对乡镇企业进行改革和调整势在必行。(1)调整的方向应是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2)企业内部要力推改革,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狠抓管理,避免“家族式”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模式。(3)注重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进产品的升级换代。(4)大力引进内外资金,进行股份制改造,想方设法将企业做大做强。

    5、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不断提高农副产品的优质品率。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切实把握“战略性”三字的含义。(1)不能只就农业调农业,更不是这种多搞一点,那种少搞一点就算调整。要认真研究市场,注重地域特色和长远规划,努力发挥优势,如双牌的药材、东安的白果、芝山的百合、道县的蔬菜、江永的香柚香芋等。要切实将这些看准了的项目规模做大、名气做响、品牌做强、市场做宽。(2)要跳出“农”字抓农业,需时刻把农业作为一个产业来研究和思考,将它作为整个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因素来加以谋划。因此,它必然要与其它产业、其它因素发生关系。实际工作中,上项目、搞建设需同时考虑对农业的反哺和拉动作用。所以,调整不单是在农业内部进行,还需在农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融合、衔接上做文章。(3)调整需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加强宣传和引导,要在行动上切实予以抓落实。(4)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带有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宏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制订出长期规划十分必要。

    6、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培育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笔者通过“三个代表”下农村活动和到农村调研,深切地感悟到:“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跟当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紧密相关”。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党中央制订的《农村基层组织条例》加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和建设力度,切实按照《村民自治条例》客观公正地通过村民选举村级领导班子。并且要对村级领导班子加强督促检查和教育培养,使得他们充分享受权力同时必须充分履行义务,积极带领广大老百姓谋福利、求发展、奔小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农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农民所承受的冲击将越来越大。农民若单打独斗闯市场,面临着许多困难。因此,大力发展抵御市场风险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十分必要。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通过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农民联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只有形成一定经济实力的利益共同体,才能把产品做大、产业做强,从而降低市场竞争风险。

     7、切实重视民工的劳务输出,积极搞好引导、服务和培训工作。
     据调查,去年末,我市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已达82万左右,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达33%,而且这一比例还在提高。可见劳务输出对我市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当前和可以预见的将来,农民外出打工的难度会进一步增大,对外出民工的技术和素质要求会进一步提高。因此,首先必须加强引导、搞好服务。从办证、信息提供、法律支援、有序流动、计划生育等方面为外出民工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减少他们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其次是开拓市场、加强培训。要充分利用我市毗邻沿海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继续大力开拓沿海劳务市场。并且还需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中西部挺进,扩大就业面。另外,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培训,拓宽就业门路。再次是加强联络、鼓励创业。要充分利用我市外出务工人员众多,“能人”也多的有利条件,建立“外出务工人才库”,并充分发挥这些人的信息广、观念新、技术好等优势,鼓励他们带技术和资金回家创业。

     8、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夯实农业基础。
    要实现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我市乡村人口已达445万人左右,占全省乡村人口的9.7%,在全省14个市州排位第二,仅次于邵阳;耕地面积513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 8.7%,在全省排位第四;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排第九位,而支援农业的财政支出在全省排十位,占全省市州财政支农总数的5.6%。尽管我们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已有所增大,支援农业的费用支出已由2000年的0.88 亿元,上升到2001年的 1.08亿元,但就我市的农业人口、耕地面积、发展现状以及相对于兄弟市州的农业投入规模而言,我们仍需加大力度,以便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同时,要在突出抓工业化的进程中,注重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本责任田的保护力度。

[永州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