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永州经济形势前瞻分析

来源: 时间: 2003-05-2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呈现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工业效益大幅提升、投资需求增势强劲、消费需求稳步走高、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市场物价逐渐回暖、居民收入增长明显的总体态势。当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表现为:“非典”的负面影响日渐显现,防洪形势日趋严峻,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强。

一、上半年经济形势预计

    今年1-4月,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3.72亿元,同比增长10.4%,增幅比2002年提高1.1个百分点。这是在克服“非典”灾害及能源、原材料价格攀升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取得的,经济发展承接了去年以来的增长惯性。上半年,全市经济仍可望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24.42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9.73亿元,同比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2.93亿元,同比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1.75亿元,同比增长9.3%。

    (一)、从供给角度看:

    1、全市粮食、生猪、水果、蔬菜、烤烟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形势将保持稳定,农村“八个一”工程的增收效应将逐步显现,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生产的带动力将进一步加强,订单农业、特效农业的迅速发展也将对我市农业生产产生积极的影响。据统计,我市今年优质早稻播种面积95万余亩,占早稻总播种面积的45%左右,较上年同期提高近5.5个百分点;优质蔬菜播种面积33万亩、优质烤烟种植20万亩,同比分别增36.2%和17.6%;1-4月,全市发展牲猪365.42万头,出栏231.04万头,同比分别增长6.6%和6.5%。因此,预计上半年我市农业将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全市可望实现农业总产值45.41亿元,同比增长3.7%。

    2、工业园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龙头企业的“支柱效应”将更加明显。为推进我市的工业化进程,年初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加快我市工业园区建设的战略构想,明确了具体目标任务,并切实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办法狠抓贯彻落实。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进展十分喜人。初步形成了以汽车、造纸、医药、食品为主导产业的“一区四园”(凤凰园经济开发区、长丰汽车配套工业园、湘江纸业工业园、萍洲高科技工业园、熙可食品工业园)经济格局。
以长丰集团为龙头的“十强百亿工程”企业快速增长。4月份,“十强百亿工程”企业完成不变价工业总产值5.0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约三分之二,增长64.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居“十强百亿工程”企业之首的长丰集团,继续抓开发、降成本,抓管理、增效益,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生产形势有望继续趋好。上半年,预计全市实现全部工业现价总产值107.24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规模工业实现现价总产值44.50亿元,同比增长27.0%。

    (二)、从需求角度看:

    1、随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继续实施,我市的投资力度显著加大。1-4月,全市投资规模1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358个,开工项目为26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05个,增长24.3%。永连公路、永州大道、河东路网、永州新火车站、河西花坛人防工程、凤凰园白竹路等重点工程建设资金充裕、项目进展顺利;另外,随着工业企业效益的不断提升,企业的发展愿望和技改热情显著增强,国有投资有望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同时我市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也将推动民间投资逐步走出低谷,提高我市吸引内外资的能力。上半年,预计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1亿元,同比增长68.6%。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完成投资17.28亿元,同比增长131.6%。

    2、受“非典”影响,我市消费需求将有所回落。从目前全国“非典”的疫情态势看,主要疫区的疫情已呈明显下降趋势。世界上攻克SARS病毒的合作研究力度空前加大,国内的科技人员也已取得攻克SARS病毒的关键性成果。从各方面汇集的信息显示,彻底战胜“非典”将为时不远,乐观预计会在6月中旬。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是此次受“非典”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非典”对我市消费市场的影响将主要集中在4、5两个月,6月下旬我市消费需求将会缓慢回升。上半年,预计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3.48亿元,同比增长9.5%,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较今年1-4月份回落0.6个百分比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实现39.43亿元,同比增长10.0%,较今年1-4月份回落0.3个百分比点;餐饮业零售额实现3.97亿元,同比增长7.5%,较今年1-4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

    (三)、从经济运行质量看:

    1、经济运行基本面的良好维持,将促进我市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非典”对我市经济运行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逐步加深,但我市经济的基本面仍然良好,增加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依然畅通。1-4月,我市财政总收入完成4.19亿元,同比增长29.2%,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10.8个百分点。上半年,预计我市实现财政总收入6.7亿元,同比增长15%。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

    2、国家宏观政策的持续稳定,我市经济运行的健康发展,将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上半年,预计农民人均现金收入896元,同比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8元,同比增长7.1%。

二、对全年经济形势的初步判断

    下半年,影响我市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有:

    1、据气象部门预计,今年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将遭受多雨天气。雨水较往年来得更早,持续时间更长。因此防大汛、抗大涝的任务相当繁重,夺取农业丰产丰收的任务也异常艰巨。

    2、由于下半年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增加,从而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低;

    3、由于去年下半年工业的基数较大,今年下半年工业增长速度预计将有所回落,工业速度每回落1个百分点将导致国内生产总值速度回落0.3个百分点左右;

    4、受跨地区项目投资下半年同比下降的影响,全社会投资增速也呈回落趋势,投资速度每回落1个百分点将导致国内生产总值速度回落0.1个百分点左右;

    5、如全国“非典”疫情在二季度前得到较好控制,我市第三产业下半年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但受金融滞贷、房地产仍处低谷等因素影响,预计整个第三产业的增速将无法超过去年,但第三产业的恢复性增长预计将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回升0.7个百分点左右。
综上所述,如要使我市经济发展完成年初的预期目标,即GDP增长10.0%以上,迫切需要各级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扎扎实实、毫不松懈地做好各自的工作。确保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9%以上;全部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7%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6%以上;交通运输业同比增长7.5%以上;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0%以上。

三、对策及建议

     根据现有经济形势和后期可能出现的情况判断,基本上可以肯定“非典”仍将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另外,今年异常天气情况对农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预计高于去年。全年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在增多。因此,全市人民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时刻树立防大疫、抗大灾的思想准备,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两手都要硬。竖立不移地贯彻中央、省、市关于扩大内需的方针政策,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不断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1、坚决打赢防治“非典”的攻坚战,尽量减少“非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前一阶段,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我市的“非典”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市至今尚未出现一例“非典”病例和疑似病例,确保了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后期阶段的“非典”防治工作仍然责任大、任务重,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松懈。首先,要继续确保“非典”不传入、不扩散,尤其要加强对农村地区流动人员的监控;其次,要尽快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使“防非”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第三,要仔细研究“非典”所造成的方方面面影响,认真贯彻中央和省里关于减税免费的优惠政策,要对遭受“非典”影响较为严重的行业和企业加大支持力度,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并为他们尽快摆脱困境出点子、找路子,以迅速遏制第三产业下滑的势头。

    2、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要紧紧围绕“八个一”工程,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先进科技为支撑点,以现代农业为着眼点,以农民增收为落脚点,大力发展“三线农业”(国道、省道、交通干道沿线)。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狠抓“八个一”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优质、精品、特色农业。应针对我市目前洪涝灾害的情况,首先,要积极组织广大农民抢险救灾,并适时加固各种病险水库和水渠等,为农业生产的后续发展打下牢固基础;其次,要抓紧抗灾补损,对被淹被损的农作物,要适时进行补种或改种;第三,要加强烤烟的后期管理,力争将各种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第四,要大力发展养殖业,不仅要从规模上作文章,还要从品质上下功夫,力争做到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

    二是要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市是农民外出务工大市,现有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在75万人以上。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67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2%,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九成以上,是支撑我市收入增长的主导力量。因此,当前继续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和引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强引导、搞好服务。从办证、信息提供、法律支援、有序流动、计划生育等方面为外出民工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减少他们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其次是开拓市场、加强培训。要充分利用我市毗邻沿海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继续大力开拓沿海劳务市场。并且还需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中西部挺进,扩大就业面。另外,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培训,拓宽就业门路。再次是加强联络、鼓励创业。要充分利用我市外出务工人员众多,“能人”也多的有利条件,建立“外出务工人才库”,并充分发挥这些人的信息广、观念新、技术好等优势,鼓励他们带技术和资金回家创业。 第四,针对当前“非典”时期回乡民工返工难的现状,一方面要主动为他们出具“健康证明”,使他们尽快回归原岗;另一方面要对暂时无法返工的农民做好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在当地创办实业或参与务工,以增加收入。

    3、加快工业的改革和发展步伐,全力推进我市工业化进程。

    要抓住当前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大好形势,加快国企改革步伐,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稳定。

    一要继续狠抓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要重质量和效益,做到宁缺勿滥。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对工业园区加强产业政策指导,提高科学规划水平。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区四园”战略,抓紧整合园区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省里对省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狠抓体制创新和招商引资,以打造真正的特色“产业群”,增强产业的集聚效应,提高投入产出率。使园区建设真正走向科学、规范、良性的发展道路。

    二要集中精力狠抓以长丰集团为龙头的骨干企业的生产。汽车制造、造纸、制药和食品加工是我市工业的重点支柱产业,要达到全年的预期目标,一方面要狠抓生产,作为我市工业企业举足轻重的长丰集团,全年生产汽车必须要完成年初确定的2.5万台任务。从五月份开始,平均每月要生产汽车2300台左右,岳纸湘江纸业、零陵卷烟厂、熙可集团和军工企业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县区必须要达到预期目标。另一方面要协助企业抓好产销衔接,由于“非典”的影响,我市工业的产销率在四、五两个月将有所回落,为了使我市工业企业的生产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从6月份起,各有关部门在狠抓生产的同时,应该将较大的精力协助和督促企业强化产品销售。

    4、继续狠抓投资项目库建设,千方百计扩大投资。

    项目是投资的启动器。要扩大投资,就必须要十分注重投资的项目库建设。对已经成熟的项目,要争取早立项、早开工、早建设。
我市今年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的目标。国有及其他类型投资则要完成5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76.6%以上;个体投资要完成 33亿元以上;集体投资要完成8亿元以上;包含跨地区项目的其他投资则要完成9亿元以上。上述四项当中的后三项要实现预计目标存在较大难度。一是全省的集体、个体投资已连续三年增幅低于8%;尤其是今年一季度的增幅仅为2.7%,预计全年增幅难以超过7%;而我市集体、个体投资预计已分别达到9.5%和10.7%。二是衡枣高速公路已进入施工尾期,工程量逐月下降;而洛湛铁路邵永段施工已基本结束,南段施工尚未开始,如洛湛线永州南段不能在下半年开工,全年跨地区项目投资将会有较大回落。因此,要完成全年的投资目标,则必须要依靠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的强劲增长。为达到预期目标,各级主管部门要狠抓项目调度,努力克服连绵雨季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资金到位和施工进度,特别是要确保市级重点项目的施工进度。

   5、积极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保持国内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居民储蓄大幅增加,购买力不断增强。有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努力消除人民群众对“非典”的恐慌心理,增强消费信心;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对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刺激和扩大消费需求。
首先要充分启动房地产业的消费空间。我市房地产业的开发一直处于低速状态。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市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制定有利于提升房地产消费的激励措施,如简化手续,放宽交易条件,鼓励居民多购房或以小房换大房、以旧房换新房等,激发市外和民间资金的投入,促进我市房地产业的升温。

    其次要积极促销我市的旅游产品。外地人暂时进不来,我们可以认真组织“永州人游永州”等活动,积极盘活市内旅游市场。

    第三要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要以农村奔小康为目标,通过实施县乡公路改造、农网改造以及“村村通”工程,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创造必要的硬件环境。另外,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农村促销活动,真正使城市中低档消费品实现与广大农民零距离接触。

    6、继续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启动民间投资。

    当前,招商引资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尤其是引进外资的困难更大。因此,我们必须适时调整招商引资的思路,把着眼点放在引进内资上来。我市的银行储蓄率仍然较高,存贷差依然较大。一方面是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另一方面是巨额蛰伏的民间资金苦无好的增值门路。因此,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更加灵活的方式、更加优质的服务尽可能引来有投资意向的客商,想方设法把项目敲定。首先是要强化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亲商、扶商”环境;其次是要高度重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筑起百年巢,引来千年凤。第三是要给足政策,尽量让利于客商。真正使客商进得来、留得住、富得起。
 
欢迎登录永州统计信息网:http://www.yztj.gov.cn

[永州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