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经济保持高开态势,呈现速度、结构和效益相统一的良好格局。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手抓抗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切实做到“误工损失种养补,三产损失二产补,消费不足投资补,外资减少内资补”,努力将“非典”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底限度。目前,我市国民经济仍呈现高开稳走的运行态势。据测算,一至五月,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02.61亿元,同比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2.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3.52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2.71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6.38亿元,增长 8.8%。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2.9%、31.9%和45.2%。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是:
一、农村经济稳步增长。今年我市部分县区虽然较早进入汛期,但随着我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八个一”工程,做大做活种养文章,农业经济发展的活力逐渐增强, 农业生产保持了稳定的发展态势。1-5月,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38.00亿元,同比增长3.8%,完成增加值23.52亿元,同比增长3.7%。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5%,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农作物优质比率提高。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685万亩,同比减少1.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00万亩,同比增加8.1%。预计全年优质农作物覆盖率提高5至8个百分点,其中优质稻面积将达240万亩,同比增加6.7%;2、养殖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今年来,借大宗畜产品和水产品价格上扬的东风,各地都加大了对发展牛、羊、兔等食草动物和特种养殖力度,养殖业继续保持了稳步发展势头。1-5月,全市牲猪出栏234.20万头,同比增长3.3%;牛出栏6.71万头,同比增长9.0%;羊出栏15.26万头,同比增长6.9%;家禽出笼2548.50万羽,同比增长7.0%;水产品产量达到4.35万吨,同比增长8.1%;3、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今年来,我市各级政府普遍加强了工业小区建设,鼓励乡镇企业集中联片发展,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并努力为乡镇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使我市的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较好。1-5月,全市乡镇企业完成产值130.08亿元,同比增长9.4%。完成增加值34.20亿元,同比增长9.7%。
二、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5月,全市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91.58亿元,同比增长18.1%,完成工业增加值26.38亿元,同比增长16.0%,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6.1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2%,拉动GDP增长4.0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38.00亿元,同比增长36.4%,完成增加值11.54亿元,同比增长32.2%,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20.8个百分点。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走好,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大幅上扬,达到140.3%,比去年同期提高33.3个百分点,独立核算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1亿元,同比增长33.5%,亏损企业亏损额0.40亿元,同比下降7.4%。受“非典”影响,产销衔接不太理想,1-5月,全市规模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7.06亿元,同比增长25.1%,增幅低于同期现价工业产值增幅1.7个百分点,产品产销率为97.5%,比去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增速继续回落。由于“非典”对我市第三产业的负面影响较大,我市第三产业增速继续回落。1-5月,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6.38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比1-4月回落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6%,拉动GDP增长4.0 个百分点,比1-4月减少0.5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增加值11.78亿元,增长7.4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完成增加值14.12亿元,增长8.0%;金融保险业完成增加值3.24亿元,增长4.3 %;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2.79亿元,增长6.6 %;其它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4.45亿元,增长12.5%。
四、投资需求依然强劲,消费需求继续回落。今年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总量扩张、增速加快的良好态势,新的一轮投资热开始升温。1-5月,全市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35亿元,同比增长43.8%,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10.38亿元,同比增长106.1%。在国有投资中,更新改造投资1.86亿元,同比增长199.1%;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20亿元,同比增长104.0%;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0.72亿元,同比增长66.5%;其他投资完成投资0.60亿元,同比增长32.9%。
由于“非典”较大的影响了我市居民外出购物、就餐的意愿,我市消费需求继续回落。1-5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80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比1-4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22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比1-4月回落1.7个百分点,为近两年来的新低。
五、对外贸易稳定发展,吸引外资明显加快。今年以来,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态势较好,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出口创汇渠道有所拓宽,创汇产品增加,创汇能力增强。1-5月,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915万美元,同比增长43.9%。其中:进口总额1497万美元,同比增长18.4%;出口总额418万美元,同比增长5.2倍。随着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的加大,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市吸引外资的速度明显加快,1-5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770.9万美元,同比增长55.0%。
六、财政收入持续增长,金融运行形势良好。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大力组织生产、努力扩大销售、积极培植财源、加强税收征管、加大清理欠税力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我市财政总收入持续增长。1-5月,全市财政总收入5.10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上划中央财政收入1.36亿元,增长17.5%,地方财政收入3.74亿元,增长24.6%。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工商税收完成1.47亿元,增长10.8%;农业等四税完成0.45亿元,增长63.1%;企业收入完成0.07亿元,增长104.4%;其他收入完成0.69亿元,增长19.0%。财政支出7.85亿元,同比增长17.2%,在支出中:基本建设、挖潜改造、支农支出、及城市维护费支出增长明显。
金融运行形势良好。本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3.46亿元,比年初增长14.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172.17亿元,比年初增长13.7%。各项贷款余额127.79亿元,比年初增长4.9%。其中工业贷款21.26亿元,比年初下降7.1%;商业贷款24.58亿元,比年初下降6.4%;农业贷款26.55亿元,比年初增长11.3%;基本建设贷款10.51亿元,比年初增长21.2%。
七、市场物价继续上扬,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1-5月,我市市场物价继续呈上涨趋势,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3.6%,同比上升3.6%,零售价格指数101.4%,同比上升1.4%。在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中,食品类为103.1%、烟酒类为100.1%、衣着类为102.7%、家庭用品及服务类为96.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为119.4%、交通及通信类为97.8%、娱乐类为103.8%、居住类为101.7%。
住户抽样调查表明,1-5月,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0元,同比增长11.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37元,同比增长6.5%。
总的看来,我市前五个月的经济运行与近几年同期相比依然表现良好。工业和投资尤为抢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真正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产损失二产补,消费损失投资补”的构想。但由于国际上“三大经济体”经济复苏前景依然暗淡;国内“非典”疫情尽管已得到初步控制,但并未彻底根除;我市阴雨天气可能造成的洪涝灾害尚未根本解除。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大。因此,我市后段的经济工作远非高枕无忧,仍然需要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继续坚持“两手抓”的策略,把困难想得更多一些,措施落实得更扎实一些。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落实。
1、继续抓好“非典”防治工作,确保万无一失。能否尽快彻底战胜“非典”是关系全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以5月31日全国实现“非典零病例”报告为标志,我国的“非典”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要保持和发展这种良好局面,直至彻底根除“非典”疫情,后期的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切不可掉以轻心。仍需切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毫不松懈地做好各种防控工作,确保万无一失。首先要加强宣传工作,务必使广大人民群众继续保持高度警惕,继续搞好群防群治,确保“非典”疫情不传入、不扩散。其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卫生预警和预防机制,特别是要逐步规范和建立农村卫生预防、治疗机制,使得“疫情”的防治工作步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再次要仔细评估“非典”疫情对各个行业造成的损失,并积极采取对策,贯彻落实减税免税的优惠政策,为受损行业的后续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2、继续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今年春季以来,我市雨量过多,部分地区遭受了洪涝灾害,日照比往年明显偏少。4月份,全市晴好天气不足十天,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了较大影响。因此,首先要特别注意加强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努力防治各种病虫害。其次要加大农村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当前天气转好的时机,积极组织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帮助农民进行扩种和改种,搞好以名优新特产品为重点的农业结构调整。第三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持之以恒地抓农产品转化增值和订单农业。第四要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努力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和变相增加农民负担的现象发生。
3、继续狠抓工业生产和销售,努力保持工业的强势增长。抓好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生产,是确保我市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的关键。2002年,工业增加值占我市GDP总量的23.5%,意味着工业产值每提高5个百分点,GDP相应提高1.1个百分点左右。要实现三产业损失二产业补的目标,后期抓工业的力度必须继续加大。首先要抓好销售工作。努力开辟新的销售渠道,采取新的销售方式,如电子商务、电子邮件、电话联络等,积极稳定和扩大销售,提高工业产品的产销率。其次要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切实贯彻我市的“一区四园”战略,重点做大做强四个市级工业园和一个省级开发区,并带动和辐射县级工业园区的建设。再次是抓好重点企业的生产。抓住了大中型企业的生产,就抓住了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工业生产总量,也就抓住了利润的40%以上。因此,要千方百计地为重点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经营当中的实际困难,为我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4、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增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消费、投资、出口这三个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中,我市消费需求不足、出口规模偏小,短期内消费和出口增长均面临不少困难。应继续将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来抓。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双重的,它一方面带动了经济特别是工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又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首先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实施多元化投资理念。资金是投资的血液。一方面要继续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内资和外资一起抓;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大银企对投资的支持力度,努力扩大民间投资,提高企业自主投资的积极性。其次要按照“储备一批、立项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的要求,加快在建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的施工进度。力争早投产、早见效。今年的经济工作目标能否实现,投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确保全年投资增速在26%以上,投资规模达到96亿元以上。
[永州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