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永州

来源: 时间: 2003-09-1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扩大劳务输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是市委、市政府发展永州农村经济、解决永州“三农”问题、扩大农村就业、全面建设小康永州的重大举措。近期我局对全市劳务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次调研,调查结果表明,我市劳务经济的发展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一、我市发展劳务经济的现状

 永州市地处湖南的南大门,同广东、广西相毗邻,交通十分便利。全市现有农业人口489.94万人,农村劳动力280.23万个。近几年来,我市坚持变劳动力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努力扩大劳务输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据调查,2002年全市外出(含村外)务工者105.26万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73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3.23%。今年上半年全市外出务工人数达106.4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42万人、增长1.08%;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28.93元,同比增长12.49%;全市劳务总收入实现24.82亿元,同比增长5.3%。预计今年全市外出务工人数将达到107.81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52.24亿元。

    1、发展劳务经济的主要特点 

    (1)劳务经济规模大,农民增收效果好。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健全,农民的市场意识不断增强,经济效益已成为农民追求的主要目标,因此,广大农民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纷纷外出务工,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据调查统计,全市近几年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在100万左右,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近40%,平均每户差不多有1人在外务工。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多,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73.0元,比1998年的480.6元增加192.4元,增长40.03%。

    (2)外出务工以青壮年为主,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一是外出务工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2002年外出务工者中,男性占52.3%;25岁以下的约占38.4%,26—35岁的约占36.5%,36—45岁占17.3%,46岁以上的仅占7.8%。二是文化素质有所提高。随着职业高等学校、职业中专和技校的快速发展,全市技术型劳务输出将初具规模。从这些学校毕业的大部分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电脑、模具、电工、修理、制作、管理等专业技术在沿海地区打工,农村大、中专和高中毕业生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目前已有少数进入了白领阶层,月薪在2000-5000元。但初中以下文化外出人员的比重还较高。据调查,目前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占85.1%,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仅占14.9%。全市现有上规模的职业培训机构近100余家,年培训规模达4.6万人次,加上其他以师带徒等灵活的培训方式,基本满足了外出人员需要培训的要求。

    (3)打工地域分布广,沿海一带仍是我市劳动力转移的重点。
 据抽样调查,在我市外出务工的106.402万人中,其中到外省的有78.53万人,到省内县外的有9.761万人,分别占全部外出务工人数的73.8 %、9.2%。而在本县从事务工的人数相对不多,只有9.628万人,占9.05%。从地区分布上看,沿海一带仍是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近几年我市外出务工人员中,有85%以上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沿海一带(其中有60%以上分布在广东和海南),其次是北京、山东等地,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陕西、新疆、西藏等地也有永州的打工者。

    (4)具有兼业型、“候鸟型”的特征。
 目前,我市乡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外出务工者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或经商,尤其是水利、交通条件比较好的乡镇,农民外出兼业的最多。如:祁阳县的八宝、观音滩、茅竹等镇有四成多的外出务工者是农忙在家,农闲外出的“候鸟型”打工族。

    (5)劳务输出的形式呈现多样性。从总体上看,我市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比重还不大,主要还是靠“血缘、亲缘、地缘”关系的自由流动为主。劳务输出既有培训单位联系“订单式”定点培训后输出的,也有以亲朋帮带滚雪球方式输出的;输出机构既有政府的职业介绍机构,也有民办的职业介绍机构;有营利性专职输出联络员,也有一边务工一边兼职的联络员。据调查,今年我市农村外出务工者中,亲友介绍外出务工的占45%,自发外出务工的占42.8% ,有组织外出务工的仅占12.2% 。近年来,市、县两家劳动保障部门与各民办职介机构平均每年有组织县外劳务输出达2.5万人次以上,市内各类企业、个体组织、建筑工地与劳动者的劳务交流也日益增强。

    2、发展劳务经济的作用

 
(1)缓解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我市目前富余劳动力达145万余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1.7%,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22万余人,城镇下岗失业及富余劳动力23万余人,近几年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00万人以上,出市、县(区)务工已经成为我市社会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己有1.2万余人在外地实现了再就业,占整个下岗职工总数的30%左右。

 (2)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由于我市农民生产仍然处于传统模式下经营,科技投入不大,部分产品的规模生产刚刚形成,集约化生产还未开始。因此,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民收入之所以还有所增加,主要是得益于劳务收入的增长。2001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劳务收入的贡献率达到近60%,2002年更高,达到72%。劳务经济收入年均增长12.6%,其中外输劳务收入年均增长12.9%。近年来农村一些新成长起来的富裕户中,大部分是通过外出务工起家的,有相当一部分人员通过努力已自主创业成了拥有过百万上千万资产的大老板,也有相当部分人员已成了外地一些大城市、大企业的白领阶层,并扎根于大城市。如祁阳县黄泥塘镇靠打工成为百万富翁的就有20人,其中杨梅村5组唐生清自89年到广州市从事建筑行业,现拥有资产逾1000万元。

 (3)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农民外出劳务人员增多的直接原因是农业效益下降和利益驱动所至,但以社会的大环境来观察,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流动、转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容之一。通过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转移,改善劳动力与资本结合的比例关系,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4)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一是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调查发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率较高的年份,GDP增长较快。据测算,改革开放以来,约有15%—20%的经济增长是劳动力转移的贡献,劳务经济功不可没。二是改善流入地劳动力紧缺的局面。农村劳动力以工资要求低、就业期望高、勤奋吃苦耐劳等特点,增强了城市就业的竞争力。同时,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的多是脏、苦、累等城市人不愿意干的工作,对方便城市人民的生活、适应社会化服务需要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外出劳务也扩大了城市的消费市场,据推算,我市外出务工经商的劳动者可构成所在地城镇2.47亿多元的消费市场。三是为小城镇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据调查,2002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的达25万余人,占外出人数的四分之一。四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是转移劳动力带回的资金有利于改善农户家庭的生产、生活条件。2002年全市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寄回和带回现金达35.6亿余元。其次是打工能人返乡创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如江华县大路铺镇有5位打工仔回乡办起了五个香烛加工厂,安排12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今年可创产值380万元。全市打工能人回乡创办、领办民营企业近千家,年产值近20亿元,这充分显示了劳务经济的巨大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为我市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劳务经济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劳动技能型人才缺乏。据调查,我市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由于缺乏技能,只能从事脏、累、重的体力活,经过就业前或岗位培训的从事管理、技术工种的仅占25%,职业培训以初级技能培训为主,中高级技能培训过少;而且培训规模还普遍偏少,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实践设备更新换代不快,我市技能型人才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要 。

 二是务工者合法权益不能完全得到保障。拖欠工资特别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比较严重,务工者无端遭搜身、殴打及由于工作环境恶劣所致工伤得不到赔偿等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地侵犯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此外,道路安全、社会治安问题时有发生。

 三是农村公共建设与公益事业难以组织开展。农民外出劳务使土地弃耕抛荒,农业生产受影响、计划生育工作难做、税费征缴困难、田地转包不便也是在发展劳务经济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是基层管理服务滞后。由于主管劳务输出的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还未纳入财政预算,经费完全靠自收自支,不利于工作的开展。特别是乡镇劳动保障管理站经费、人员难以全部落实到位,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对劳务输出的管理服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五是规范统一的劳务输出市场还没有形成。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信息发布和反馈较慢,公办职介与民办职介机构横向联系较少,劳动者与职介机构联系较少,存在厂方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务工者找不到厂的现象。

 六是劳务收入的平均水平不高。虽说全市劳务输出人员数量较多,劳务总收入也不少,但年人平收入仍然偏低,只有5500元左右,明显低于郴州、衡阳等地。而且务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极少数已成为上百万资产的老板,多数是月收入为500-1000元左右,由于缺乏技能,不少人在外是3-4百元的低工资,甚至还存在做1天歇2天、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的务工者。 

 七是回乡创业人员不多。由于我市的投资、创业环境还不是完全优化,使许多有心回家乡投资创业的打工能人不能如愿以偿。即使回乡办厂、创业也难以享受到外地老板来永州办企业同等优惠政策,以致创办的企业无法发展壮大,最终无奈走人,不利于我市各地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我市劳务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首先要根据本地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尽快使新一代农民文化程度上升到一个新水平。其次是我市的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等职业培训机构要根据市场对劳动力的需要(劳务输入地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应用型专业,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扩大和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努力实现输出人员由体力型向技术型、智力型转变。

 2、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主要抓四个方面:一是要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要以企业改制为动力,搞好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数量,充分发挥好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可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二是要支持和鼓励农民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或集约化生产,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激励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大力创办二、三产业,发挥“归雁新星”的带动作用,以便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四是要突出扶持和壮大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

 3、加速实行多元城镇化 ,加速城市化建设。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多元城镇化的条件已经具备,要抓住时机,加速实行多元城镇化战略。要围绕交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前景,搞好城市的规模扩容,重点对县城实施扩张性建设,使其成为聚集农村人口的“吸盘”,吸纳农村人口,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办企业。同时,要全面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加速城镇化进程。到200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要力争达到30% ,使大约60万乡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

 4、扶持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县区政府要成立劳务经济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发展劳务经济纳入各乡镇年度综合考核,鼓励和支持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做大做强劳务经济这块“蛋糕”,力争造就一批百万富翁。要采取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打破地区界限、行业分割、城乡断层,构造政府和社会多方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技术培训、咨询、中介和合法权益保护的信息服务网络,促进农民外出务工有序地进行。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把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同解决整个社会的就业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在城镇,要尽快把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按本人的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各城镇都要以主动吸纳农村人口为目标,开展城市与人口管理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放宽对农民进城务工的行业、工种限制,减轻农民外出务工成本,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在乡村,必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农村经济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农民冲破“靠天生存,靠地过活”的思想桎梏,鼓励农民外出。实行有利于农民外出劳务从业的政策和制度调整,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实行土地承包权与耕作经营权的分离,支持农民进城打工或就业,允许进城落户人口保留有一定时间的土地承包权,作为一项鼓励农民外出流动转移的过渡性政策。

 5、进一步规范管理,强化服务。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县、镇、村三级劳务输出机构,加强规范管理。要对外出劳务人员实行定点跟踪管理,如在广东、上海等劳务人员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办事处和“临时党委”等形式,以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发展劳务经济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通过这些驻外机构,加强与输入地劳动部门和用工单位的密切合作,搜集和传递用工信息,为我市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优质、及时、周到的服务。此外,市、县(区)、乡镇各级劳动部门要在春节或重大节假日期间专门组织车辆去务工人员集中地接送劳务人员,并带银行的工作人员去为劳务输出人员办理存款手续,并通过联谊会、恳谈会、和登门走访等形式慰问劳务输出人员,稳住他们的心,如今年抗非典期,大部分乡镇、县区都给在外务工人发出了慰问信,他们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

 6、优化经济环境 ,吸引返乡人员投资创业。要创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机制,创造宽松优越的创业环境,为返乡人员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促进大创业,实现“输出人员,引回人才;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双赢”目标,做到“只要回来,就有创业的舞台”。全面改善投资环境,改革投入体制,大胆推行特区式的招商引资举措。合理调控农村劳动力和相关产业布局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推出一批农田水利基础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辟“返乡创业园区”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要以招商引资的同等待遇对待打工能人返乡创业,在项目申办、缴纳税费、资金信贷、场地安排、供电供水等各方面进行扶持;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人员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只有创造优于外地的环境,才能把资金、技术、人才留住,才能进一步发挥劳务经济对本土经济的提升作用。

[永州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