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才露尖尖角

——我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情况调查

——我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情况调查

来源: 时间: 2003-09-1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几年来,外出务工能人返乡兴办企业已成为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们在吸纳大量社会劳动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当地人民收入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地方财源和“三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及时掌握和了解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情况,更好地为各级领导决策服务。8月中旬,我们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成效显著,但返乡创业的人仍不多,如何扶持现有企业做强做大,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外出打工潮,外出人员从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扩展到城镇居民及下岗职工,到目前止,全市外出(市外)务工人员约87万人左右,70%以上为常年务工人员。外出务工人员经过多年的拼搏, 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打工人员中的佼佼者,为永州争得了荣誉。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术和信息资源,积累了丰富的工作和管理经验,自身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也完成了最初的原始资本积累。受经济发达地区思想观念的影响,其中的一部分人自筹资金、自带技术,或引进外地客商到永州创办实业,圆了创业梦。在通讯日益发达、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整治经济环境、交通瓶颈得到彻底解除的今天,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目前,我市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创办的实业现已遍及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各个行业,并涌现出一批明星企业如:祁阳天龙米业、金浩植物油、湘南稀土;双牌飞达木业、华兴竹地板;东安冶炼焊剂、利民焊剂;芝山南电硅锰合金、湘南易盛珠宝石;宁远莲花水泥、富源水泥;冷水滩仁湾建筑陶瓷;蓝山合利毛织等等,初步形成了多行业、多领域、全方位发展的格局。据统计,到今年7月底止,全市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累计超过1.8万人,累计投入资金7.4亿元,成功创办各类实业4600多家,安排就业6.5万人,其中安排下岗职工8500多人,年营业收入约22亿元,年上缴税金约5000万元,在我市100强民营工业企业中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兴办的占了三成。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兴办企业已经在我市民营经济中崭露头角,为永州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做出了较大贡献。

    一、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特点

 1、观念得到更新、思想得到解放、素质得到提高。广大外出务工人员长期在外工作,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特别是在大规模大范围流动的过程中,通过与“城里人”的接触,在新的劳动组合中,他们不仅学到了过硬的技术,而且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对封闭落后的思想得到了更新。如道县杨绪胜,高中毕业后到浏阳市花炮企业务工,经过10年的工作,掌握了烟花爆竹的生产技术,并取得了工程师技术资格,他利用多年务工积累的资金,97年返乡创办了绪胜花炮厂,后来联合另外2位老板,共投资100余万元于2001年创办了道州花炮厂,年产爆竹4000箱、产值500万元、税金26万余元,安排了230人就业,成为永州市第一家规范化生产烟花爆竹的规模企业。

 2、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投资创业呈逐年上升之势。外出务工人员中,一部分有志青年带着希望出去,为学技术、积累资金努力工作,最终回乡实现他们创业的理想。同时,为发展永州经济,我市各级政府每年到广东等永州籍务工人员多的地区进行走访、慰问、召开座谈会,介绍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创业环境,逐步在外出人员中形成了回乡创业的共识,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激励政策,积极引导务工能人投身到永州经济建设的潮流中来。近年来,回乡投资创业的外出人员呈上升之势,对经济增长贡献力逐步增大。据统计,我市2000年返乡创业人员为430人、2001年为500人、2002年为760人,今年1-7月份约600人。

 3、创办实业呈产业化趋势。在返乡人员成功创办的各类企业中,涉及的行业已从初期的以商贸、交通运输等三产业为主,发展到现在的以工业、农业为主的一、二产业领域,在我市初步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冶金、建材、化工、轻工等几大行业。

 道县皮鞋制造业以道州建业皮鞋有限公司为龙头,目前已有50多个务工能人回乡创办皮鞋厂28家,去年共生产皮鞋60万双、实现产值2400万元及利税27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100个,使道县皮鞋制造业初成气候。道县李德先,在广东务工时学会了过硬的皮鞋制造技术,1996年回乡创办了湘盛皮鞋厂,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形成了年产各式皮鞋10万双的能力, 2002年又成功地整体收购了道州建业皮鞋有限公司,成为道县皮鞋业的“鞋老大”。

 宁远县打工能人欧吉太在1997年回乡创办了富源水泥厂,1999年收购原宁远县水泥一厂,创办了年产值2000万元、税金160多万元的莲花水泥有限公司,今年又筹资3000万元兴建三星级的莲花大酒店,初步形成了一个集建材生产和食宿、娱乐服务于一体的莲花集团公司。

 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业主,大部分兴办的都是以前打工所从事的行业,他们在外地都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业务联系,具有一定的技术和信息优势,蓝山的“毛织一条街”就是其中的典型。宁远县的姚小云,通过入股的方式与香港老板合作,去年在宁远兴办了恒发毛织厂,今年又投资1000多万,安排就业人员1000多人,其中下岗人员200多人,年产值达1600万元,出口交货值1800万元,目前是宁远县民营工业中最大的企业。江华县农民艾日里不甘心长期“为他人作嫁衣裳”,回乡后联合几个有着同样经历的农民当起了蔬菜老板,年营业额在100万元以上。

 4、引进外地客商创办企业成为返乡人员创业的新亮点。在我市号召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实业初期,一批务工能人回乡创办了一批企业,但因经验不足、资金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企业规模小、效益低、发展缓慢,部分企业所实现的利润与外出务工收入差不多,影响了他们继续创业的积极性,成功的企业不多。借鉴他们创业的经验教训,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船大抗风浪”,引进外地客商创办企业成为务工能人回乡创业的新亮点,有力支撑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后劲,树立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新形象。如道县的周承元,在深圳务工期间认识了某日商,他想方设法宣传介绍道县,2001年成功引进日资,在道县县城繁华地带兴建了爱莲集团,一期工程投入1000万元的爱莲宾馆于2001年底运营,现有床位200多个和一大型宴会餐厅,成为道县四家大型豪华宾馆之一。道县的唐云色,原在广东省从化市某水泥厂务工。他勤学苦干,当上该厂部门责任人后,响应道县政府的号召,引进该厂资金,于1998年在道县城北兴建了粤湘水泥厂。 5年来,每年完成产值1000多万元、上交国家税金50余万元,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5、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兴办企业。我市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芝山区具有丰富的锰矿资源,是我省有名的产锰区。去年以来,市场钢铁需求增加,价格持续上扬,锰的价格也随之上升。芝山一些返乡创业人员抓住这一市场机遇兴办冶金企业,获得了较好的效益。芝山长城冶金公司今年生产红火,产品无库存,企业发展前景广阔。祁阳县大忠桥镇陈久华、袁来源、三口塘镇雷德元等人利用当地煤炭资源充足及对采煤技术熟练的优势,返乡兴办了桐柏煤矿、柿园冲煤矿和小李山煤矿。

 江华县白芒营镇农民莫先奉,1988年起南下广东东莞、深圳打工。为了实现自己回乡创业的理想,他拼命工作,学到了一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于1996年回到家乡开始艰苦创业,先后办砖厂、跑运输、开酒家。他看准了旅游业的市场前景和巨大潜力,组织投资120万元开发江华八景之一的秦岩,成立了江华秦岩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返乡人员创办实业总量少。据调查,我市外出务工人员有能力可以返乡创办企业的近十万人,而实际返乡创业的约占8%,且创办的实业中个体占80%,大部分人只图返乡建一座住房或一个门面过平淡的生活,真正将所学技术和积累的资金投入兴办企业的不多。据估计,我市在外出务工人员中有能力投资的历年闲置的资金超过40亿元,如把这部分资金的百分之五十投入到永州经济建设中来,其作用不可低估,各级政府部门如何引导他们返乡创业的工作还很艰巨。

 2、创办的企业科技含量低。在返乡人员创办的各类实业中,商贸服务及交通运输业占了很大比例,约占61.2 %。而创办的工业企业也仅局限于建材、木材加工、采掘、砖瓦,以及毛织业、家具制造、皮鞋生产等行业。除生产技术制作要求精细以外,对员工素质要求不高,更谈不上高新技术的采用,产品科技含量低、科技贡献率低,利润小,使得创办的企业发展不快。

 3、优惠政策宣传不够。为了扩大招商引资,我市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做了大量细致工作,但对于返乡人员创办企业应享受的优惠政策方面,宣传不够,一些企业特别是新办企业不清楚自己可减免或已减免哪些税那些费,觉得永州经济环境仍没有外地好。各级政府和部门在优惠政策落实和宣传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度大。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几年或十几年打工生活,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返乡兴办企业,租地建厂、购进设备后,自有资金仍显不足,一部分流动资金仍需向银信部门融资,但新办企业还未树立起自己的信誉和知名度,吸引投资和融资能力差,企业经营步履维艰。冷水滩今年新建的衡泰绝缘电器厂,产品销路好,但建厂后缺乏部分流动资金,贷款难,生产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企业难以迅速发展。新田县森宝木业有限公司于去年12月正式投产,产品造型美观,不变形,价格比较实惠,销售网点多,销往周边十多个县市,而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用以抵压的资产有限,申贷困难,影响了生产,制约了公司发展后劲。

 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贷款审批权限的上收及银信部门对成本、风险和收益的考虑,也使得民营企业融资难上加难,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部分务工能人返乡创业的积极性。道县的杨禹山,在广东务工8年,掌握了一套铸造技术,1996年初举家从广东回乡倾全家之力投入近40万元,创办了年产值300万元的铸造厂,政府和有关部门都给予了关注,但因15万元的流动资金无担保而贷不到款,奔波了4年后,不得不忍痛于2001年将厂内设备处理,厂区租赁给他人办木材加工厂,又举家到广东务工,对当地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5、返乡创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低。据调查了解,返乡创业人员中,文化程度大多为高、初中水平,具有大专以上文凭的是凤毛麟角。他们返乡创业大多凭着一股雄心、一股闯劲,以及多年在外打工积累的经验、掌握的技术和积累的一点资本,受文化水平等的限制,创办的企业规模小,有的是从事简单的加工,有的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追求短期行为多,管理大多属粗放型、家族式的,缺乏开拓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企业发展跟不上市场经济步伐,难以做大做强。

    三、今后发展返乡创业经济的建议

 1、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制定和完善回乡创业政策和落实制度,实现“输出劳力、引回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积极创造条件和政策支持,使其有一个宽松的创业和发展环境,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利用本地优势,拓宽投资领域,发展新兴企业。政府要积极引导回乡创业者进行投资,在巩固传统领域的同时,结合结构调整,逐步扩展到旅游服务、高新技术领域,由高能耗行业转移到高科技附加值、发展前景看好的行业。

 3、尽快建立县级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完善担保制度,积极争取银信部门支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快企业发展速度,促使骨干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4、加强对回乡创业人员的服务和培训。尽心竭力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服务,组织集中培训、开办讲座或鼓励到高等院校深造等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驾驭市场的能力。

 5、树立一批回乡创业典型,加强宣传和推广,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和典型示范效应,吸引更多外出人员回乡创业。

[永州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