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永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政策部署,抓经济思路明确,谋发展措施得力,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努力战胜“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双重挑战的同时,取得了经济运行速度和效益的双丰收。据测算,1-9月份,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6.06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5.07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4.67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6.32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9.6:29.4:41.0。
全市经济运行呈现三大显著特点:一是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指标协调发展。尽管“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给我市经济生活带来了较大影响,但远未撼动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和格局,大部分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的势头不减;二是经济运行趋势较为平稳。一季度开局良好,GDP增长达10.5%,4-5月受“非典”影响,增速降为10.4%,6月份“非典”得到有效控制,增幅升为10.6%,步入正常增长轨道;三是工业、投资拉动效应强劲。今年一季度以来,规模工业增幅一直稳居全省首位;投资增幅一直保持高于全省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为多年来少有的局面。
一、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从供给的角度看
1、第一产业平稳增长,整体效益有所提高。1-9月份,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54亿元,同比增长3.7%,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农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9.6%,拉动GDP增长0.97个百分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是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优质品率有所提高。今年来,我市各地按照“出规模、出特色、出效益”的要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抓优质稻、烤烟、商品菜、优质柑桔、脐橙、香柚、速生桉杨等七大优势产业带建设,突出抓” 林、草、烟、菜、果、猪、牛、羊、禽、兔” 十大特色产品开发,成效较为显著。
(1)在种植业上,今年全市稻谷播种面积496.035万亩,同比下降6.1%,其中优质稻播种面积194.43万亩,优质稻播种面积占稻谷播种面积的比重达39.2%,比上年增加2.3%。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以上的县(区)有芝山(34.2 万亩)、冷水滩(27.87 万亩)、祁阳(40.83 万亩) 、道县(30.54万亩),形成连片万亩以上优质稻基地八个。完成水果扩园4.4万亩,果园低改7.8万亩,形成万亩以上优质桔园基地七个,柰李基地二个,大五星枇杷基地一个,早熟梨基地三个,香柚基地三个。今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86.42万亩,比上年增加19.29万亩,增长11.5%,其中优质蔬菜播种面积50.63 万亩,己形成六个万亩以上、二十一个千亩以上优质蔬菜基地。今年全市烤烟播种面积23.45万亩,比上年增加3.14万亩,增长15.4%,其中优质烤烟种植20万亩,比上年增长17.6%,万亩以上优质烤烟基地七个。今年全市完成造林57.3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44.31万亩;完成新造速生工业原料林27.11万亩,形成万亩以上桉树基地三个,速生杨基地一个,国外松基地三个。完成草场开发完成12.95万亩,其中人工种植优质牧草2.25万亩,全市连片200亩以上的人工种草示范点达43处。
(2)在养殖业上,呈现总量稳定增长,专业大户不断涌现的局面。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牲猪出栏406.38万头,同比增长3.4%,其中供港猪1.9万头,同比增长68%;牛出栏8.23万头,同比增长9.6%,羊出栏 17.4万只,同比增长8.1%,家禽出笼 4575.58 万羽,同比增长5.6%;水产品产量 7.41万吨,同比增长6.6%。全市养猪上百头、养鸡过千只的养殖专业户不断增加,万头以上的养猪场已发展到七家,万只以上的养鸡场二个、兔场一个。
二是规模农业发展较快,特色农业不断壮大。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大办特色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今年1-9月份,全市花卉种植面积达1.65万亩,同比增长176.2%;药材种植面积7.68万亩,同比增长13.9 %。据调查,祁阳发展苗木基地21处,面积达1800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1倍;花卉生产达800万株,比上年增加1.2倍;药材种植达5000亩,比上年增加1.1倍;垂钓休闲基地38处,面积达2500亩,同比增长75%。主要体现在:一是围绕市场发展特色农业。各县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发展“规模农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围绕市场做文章,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二是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我市属于丘陵地区,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水库、山塘分布广,数量多、面积大,是发展休闲垂钓的理想资源。近年来,我市城郊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一批休闲观光、生态旅游、花卉苗木基地在公路两旁初显特色。三是多渠道筹资发展特色农业。全市各有关部门为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促进了特色农业的发展。
三是劳务经济稳步发展,劳务收入稳定增长。今年来,我市各地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劳动力转移工作,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劳务中介组织建设,加快外出人员技能培训和完善劳务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优质、及时、周到的法律法规咨询、工伤事故调处、劳动纠纷处理等方面的服务。特别是今年非典和特大旱情相继发生后,我市各地、各有关部门一是在非典期间及时组织返乡人员发展农业生产,打工损失农业补;二是在旱情发生之后,及时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农业损失劳务补,这样有力地确保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
(1) “非典”对我市劳务经济的影响。据调查推算,今年非典对我市劳务收入的影响为人均7.45元。(2)劳务经济稳步发展。据调查推算,今年我市外出务工人数为107.81万人,其中到省外打工79.06万人、到省内县外打工10.18万人、到县内乡外打工10.04万人、在本乡务工8.53万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84.7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3.06元,增长7.3%,其中外出务工收入344.3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9.26元,增长9.3%。
四是农业投入继续加大,生产热情有所升温。常言道,农民收入增多增少,一靠政策、二靠投入。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策努力实践 “三个代表” ,积极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措施,充分调动了全市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也不断增加。据调查,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费用现金支出372.85元,同比增加48.04元,增长14.8%,其中农业生产费用支出195.99元、林业生产费用支出4.16元、牧业生产费用支出131.61元,同比分别增长16.7%、312%、21.5%;农民人均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现金支出29.92元,同比增长128.0%。据调查,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880.05元,增长6.1%,为近年来少有。
2、第二产业增势强劲,工业企业产销两旺。1-9月份,全市共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135.67亿元,同比增长21.9%,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72.14亿元,增长36.9%,较上半年提高1.6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提高17.7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39.43亿元,同比增长20.3%,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21.91亿元,同比增长32.7%,较上半年提高1.4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提高8.1个百分点;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21.2%,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全市抓工业的力度不断加大。今年以来,为加快推进我市的工业化进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订和实施了促进工业发展的超常规措施,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园区工业为基础,以国企改革为突破口,狠抓工业的生产和销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工业生产一路看好并持续高位运行。上半年以来,规模工业增幅维持在30%以上的水平,稳居全省第一位。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十分明显。1-9月份,“十强百亿工程”完成工业总产值36.44亿元,同比增长61.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30.6%。稳居“十强百亿工程”企业之首的长丰集团,去年在面临整车进口关税下调,进口配额增加的巨大压力下,狠抓新产品开发,以促进销售、带动发展,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目前已在全国建立销售公司29家,企业生产和销售形势一路看涨,长丰集团在永企业已完成产值32.77亿元,同比增长78.9%,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8.2个百分点;另外湖南熙可食品有限公司完成产值9538万元,增长92.8%;祁阳天龙米业有限公司完成产值4054万元,增长57.5%。
三是改制调整企业焕发新的生机。去年经过改制调整的时代阳光零陵制药、海利集团永州生化、岳纸集团湘江纸业、湖南恒伟药业四家企业,自今年3月开始发挥效益以来,工业产值一直保持高速增长,3-9月份,分别累计增长71.8%、78.2%、83.2%、78.2%、58.2%、60.7%、60.8%。1-9月份,这四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6亿元,同比增长60.8%,其中时代阳光零陵制药增长163.4%、海利集团永州生化63.6%、岳纸集团湘江纸业38.6%、湖南恒伟药业净增806万元。
四是民营工业不断发展壮大。1-9月份,我市县区工业增加值增长21.9%,而民营企业中的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增长45.5%,私营企业增长31.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52.6%。民营企业已显著成为县区工业强劲增长的主动力,同时也造就了一批骨干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如湖南熙可食品有限公司、湖南东港锑品有限公司、湖南科力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双牌铝厂、祁阳天龙米业有限公司、祁阳金浩植物油有限公司已成为我市知名的骨干民营企业。
五是新的规模企业较快增长。1-9月份,全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5家,占整个规模工业企业数的近10%;完成工业总产值2.98亿元,同比增长4倍,占规模工业产值的近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4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恢复较快,各个领域全面走好。1-9月份,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6.32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41.0%,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增加值18.65亿元,增长8.2%;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完成增加值22.35亿元,增长9.2%;金融保险业完成增加值7.08亿元,增长8.6%;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5.03亿元,增长15.5%;其他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3.31亿元,增长9.5%。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增速分别比上半年提高1.6和0.8个百分点。
(二)从需求的角度看。
1、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月份,我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33亿元,同比增长35.8%。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完成22.38亿元,同比增长67.7%;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4.33亿元,同比增长78.0%;更新改造投资完成4.18亿元,同比增长41.3%;其他投资完成2.38亿元,同比增长86.3%;房地产投资完成1.48亿元,同比增长41.2%。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大的投资项目明显增多。1-9月份,我市在建10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为171个,比去年同期的119个多出52个,同比增长43.7%。其中投资一亿元以上的项目25个,较去年同期的13个多出9个。
二是投资规模明显增大。1-9月份,我市在建50万元以上(限额以上,下同)投资项目的总规模达113.03亿元,同比增加44.89亿元,增长65.9%;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达2697.68万元,同比增加1010.92万元,增长59.9%。
三是到位资金情况良好。1-9月份,我市限额以上投资项目实际完成投资22.38亿元,而实际到位资金达25.54亿元,绝大部分项目的资金到位率达100%以上。
四是吸引外资大幅增长。1-9月份,我市限额以上投资项目实际使用外资2.05亿元,同比增长1.67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69亿元,同比增长4.51倍。
2、消费需求显著回升。1-9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3.96亿元,同比增长10.0%,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57.52亿元,增长10.2%;餐饮业实现61.84亿元,增长8.5%;邮电通信业完成业务总量5.98亿元,同比增长30.1%,通信业中的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到9月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已累计达49万户,同比新增约5万户,增长11.4%,移动电话用户已发展到40万户,同比新增10万户,增长33.3%;旅游业在遭受“非典”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小幅增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6万人次,增长0.9%,实现旅游收入4.73亿元,同比增长1.2%。房地产业发展提速,商品房销售渐趋火爆,各房地产开发商新购置土地面积16.99万平方米,为去年同期的3倍,商品房屋施工面积35.04万平方米,为去年同期的3.1倍,其中竣工房屋面积10.47万平方米,为去年同期的11.5倍,商品房销售额增长102.6%。
3、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据海关统计,1-8月份,我市进出口总额完成5816万美元,同比增长98.8%。其中出口总额为925万美元,同比增长5.47倍;进口总额为4891万美元,同比增长75.7%,为净进口地区。
(三)从经济运行质量看。
1、财政收入快速增长。1-9月份,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0.33亿元,同比增长18.6%,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9亿元,同比增长18.2%,较去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上划中央“两税”收入2.43亿元,同比增长19.7%。一般预算收入中工商税收完成2.73亿元,同比增长9.4%;农业等四税完成1.83亿元,增长8.9%;其他收入完成1.16亿元,增长14.0%。财政支出16.26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基本建设、企业挖潜改造、科技、支农四项支出分别增长205.5%、58.3%、28.3%、28.2%。财政收支结构渐趋优化。
2、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1-9月份,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58元,同比增加249元,增长6.4%,其中占城镇居民收入绝大部分的工薪收入仅增长3.6%,而个体经营净收入增长78.1%。同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440元,同比增加75元,增长5.5%;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33.06元和50.57元。
(四)从其他经济指标走势看。
1、金融运行稳健。九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25.73亿元,比年初增加38.79亿元,增长20.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77.72亿元,比年初增加26.29亿元,增长17.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34.62亿元,较年初增加12.77亿元,增长10.5%;其中农业贷款达29.88亿元,较年初增加6.02亿元,增长25.2%,在短期贷款中的比重达30.4%;中长期贷款为28.64亿元,较年初增加6.12亿元,增长27.2%,基本建设贷款12.33亿元,较年初增加3.66亿元,增长42.2%。显示了各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寻找优质客户积极主动、运行稳健,支持地方建设重点突出、效果明显。
2、物价小幅攀升。1-9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7%,同比上升了2.7个百分点;反映居民消费的七大类价格继续呈现“五升二降”的运行态势,下降的两类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分别为95.7%、96.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2%,同比略增0.2个百分点;五大零售类商品中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吃穿两大类价格指数一同上扬,分别为103.7%和101.2%。九月份,我市猪肉价格继续攀升,平均为12元/公斤,最高达13元/公斤,同比增4元/公斤左右,单月价格指数为111.4%;蔬菜价格稳中有升,前三季度累计指数为110.3%。
二、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1、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趋于好转。国际上,“三大经济体”经济复苏迹象较为明显,我国加入WTO后的整体形势比我们预期的要好,国际上的总体需求走强,我国外贸的强势地位并未因“非典”等突发事件而受到多大影响。国内,新一届政府成立后,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得以保持,积极财政政策以及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得以贯彻,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好转,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政通人和的大局进一步巩固。
2、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强。去年以来,我市经济发展速度稳步走高,国企改革稳步推进,经济发展环境逐步好转,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形成,为今年的经济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表现为农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工业自主增长能力有所好转,消费的内生机制有所增强。
3、应对“非典”疫情措施得力。4月下旬,“非典”疫情突发后,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旗帜鲜明,措施有力,逆势而上,取得了抗击“非典”和发展经济的双胜利。
4、各地发展经济积极性高涨。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我们已明显处于劣势,全市各地求发展的紧迫感增强,危机意识增大,使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普遍高涨。1-9月份,我市共实际利用外资4005万美元,同比增长138.4%;实际利用内资14.2亿元,同比增长97.8%。各县区投资增速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近半数县区的投资增速达一倍以上。
三、当前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农业发展基础不牢,农民增收依然困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多年来,我市农业发展效益不佳的局面一直难以改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逐渐弱化的趋势,农业生产当中的自发性、趋同性、盲目性依然较大,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转化增值率低的情况仍很突出,农业的弱势地位愈发明显。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缓慢、城乡供需很不平衡的现象至今仍困扰着我们。
2、工业发展依赖性强,国企改革步履艰难。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的整体表现可圈可点,但工业增长过分依赖于骨干企业的龙头效应,与之相伴的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市场不宽、竞争力不强和效益不佳的局面。另外,国企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均十分突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但推行改革的社会代价较为昂贵,改革进程举步维艰。
3、第三产业后劲不足,消费需求不够旺盛。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自发的初级阶段,一些新兴行业更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具体表现为商业布局杂乱无章,社区服务启而不动,教育产业大而不强,房地产业无序发展,旅游业开发雷声大雨点小。第三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低,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偏弱,社会消费需求较为疲软。
4、思想观念不够解放,体制创新不够深入。加快经济发展的社会凝聚力不够,部分官员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大胆进行体制创新的改革勇气不强,职能部门对经济发展的服务意识较弱,部门利益驱动导致企业或个体经营成本过高。
四、实现全年经济目标的对策及建议
1、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确保农民劳务增收。劳务输出是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之举。近五年来,我市农民收入一直缓慢增长,年均增长不到2%,但农民的外出务工收入却始终较快增长,年均增幅在4%以上,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在70%以上。因此,必须继续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充分利用今年后三个月的农闲时间,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首先要广开联系渠道。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与劳务输入发达地区建立更为紧密的劳务信息沟通渠道,并在新闻媒体上建立劳务信息定期发布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务输出的盲目性,降低输出成本,增加就业率。其次要建立劳务输出工作站。县一级政府可根据需要在劳务输入发达地区设立劳务输出工作站,一方面可以常年搜集劳务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为本地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办证、信息咨询、法律援助、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服务。第三要不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本身的发展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纯体力劳动市场会越来越窄。因此必须不断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和规范各种技能培训学校,充分照顾农村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活动;另一方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外出务工人员真正懂得拥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加入到技能培训的氛围中来。
2、继续抓好工业生产,确保工业增势不减。一是要加强分类指导,强化重点企业生产的各项保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促进工业产品的订货与销售,加大电力、煤炭、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保障重点企业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二是要指导和协助企业抓好强化管理。一方面要抓好节约挖潜工作;另一方面要抓好盈利大户的增盈以及亏损大户的减亏工作。三是要加强技改工作,努力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不断通过技术改造来提升工业企业的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四是切实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调度工作。要对我市支柱工业(如汽车、食品、制药、造纸等)加强调度,充分发挥优势支柱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五是要进一步加大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积极探索以商招商、承包开发等新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构筑具有真正活力和发展后劲的工业增长平台。
3、想方设法扩大内需,确保投资快速增长。一是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来促进消费。努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如文化消费、旅游消费、信息消费、保健消费等,抓紧出台新的鼓励住房和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二是要努力扩大投资。切实加强对现有重点投资项目的管理和建设,保证建设工程按质按期投产;同时要抓好新项目的储备、评估、论证、审批和申报等工作,做到成熟一批、申报一批、建设一批,形成项目梯级建设的格局,并尽可能使更多的新项目、好项目纳入国家计划笼子。三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当前要特别注重落实好今年5月份全省“银企洽谈会”确定的尚未开工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做好城市建设项目的开行打捆申贷工作,进一步加大我市城建、交通、电力、供水、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四是要优化投资结构。要坚持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两个层面齐头并进,坚持计划投资与市场融资相辅相成,不断促进投资从外延式扩展向内含式提升转变。
4、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确保环境不断改善。各级政府应切实推进体制创新和职能转变,要尽快把工作重点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这里所说的“环境”既包括城市交通条件和城市环境卫生等硬件环境,更包括当地的行政效率、政府信誉、信息披露机制等软件环境。具体做到在制订宏观经济政策、维护市场秩序、恢复消费者信心、保持企业供应链畅通等方面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永州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