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永州市统计局组织人员对祁阳县、冷水滩、芝山、东安、道县、新田、江华、双牌等八个县区,对永州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的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结果表明: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永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宣传、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支持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全市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迎来了多年没有见过的好气候: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优质稻的开发力度增强,特别是早稻、优质稻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弃种或抛荒的耕地呈现了抢种的趋势,农民的备耕备种时间普遍提前,党委、政府、部门支农意识明显加强。但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不断深入,永州市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方面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不容忽视,亟待解决。
一、影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1、部分地方宣传力度还不够。中央一号文件、省、市相关文件下发后,永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宣传、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大部分农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文件精神。但调查发现,我市部分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是从电视上获得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信息。他们反映乡镇干部、村组干部没有把政策全部宣传落实到户到人。
2、部分地方两补资金未到位。调查发现,一是在大部分乡镇都将“两补”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除少数农户自愿抵扣外,却有个别乡镇的村组干部做工作或强迫农户用“两补”资金抵激农业税。农民对此反映非常强烈,个别村的农民甚至集体上访到乡镇。二是部分乡镇的村组干部不愿意给老欠税费户发放补贴。以往每年为完成税费上缴任务,乡镇、村组干部都要替一些拖欠农户垫付一定税费,这些欠税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个别农户欠税达两三千元。如在进宝塘镇33个村,每村的村干部垫付资金都在3.0万元以上,而在这次补贴发放中,这些“两补”资金却不能抵扣以前老欠,造成了干部老欠收缴工作非常被动,加之近几年农业税要取消,许多干部担心自己以前垫付的资金到时会变成呆帐、死帐, 自己工作做了,还要赔进去,因而对这个兑付规定有怨言,就连个别乡镇干部对此也想不通。
3、部分地方补贴发放不足额。据调查,2002年,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永州市多数乡镇、村在核定上报计税水田面积时存在“缩水”行为,其理由是农户的税费难以收齐。这次县、区下拔“两补”资金到乡镇、乡镇到村,都是以计税面积为依据,并层层缩减5%,越往下走,补贴面积与实际面积差距就越大;若按规定标准发放,乡镇、村就需要真补一定的资金,这笔资金从那里来?没办法,多数乡镇、村也只有变通处理。其一,降低补贴标准;其二,提高“两补”门槛,缩小补贴范围等。尽管补贴相差很少,对此部分农户有意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对政策、政府的信誉度。
4、粮食种植面积、良种难界定。在粮食直补中,因补贴发放与计税面积挂钩,按实际种粮面积发放。 因这次“两补”资金补贴发放工作安排在春播前进行,不少农户在核实自己的受补面积时有虚报现象,一些村还出现了实际种植面积比计税面积还大的现象。此外对于良种补贴, 何谓良种?因此其良种补贴面积不易确定,对此部分农户有意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生产政策措施的落实。
5、部分农民对粮食保价收购有顾虑。从2004年开始,国家将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本着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原则,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国家规定按每50公斤70元人民币全面收购早籼稻。调查中部分农民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国家是不是保价全部收购,明年的政策又会怎样?心理有所顾虑。
6、农业结构调整受到部分影响。中央、省、市的政策规定,只是对征税种粮面积进行补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好比如按政府指导积极种植经济作物、养鱼等未得到补贴,而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农户都是按政策缴纳了农业等税金,农户对此有意见。据市统计局对160户农户调查,已落实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43.21亩,比上年增加9.26亩,增长6.9%,其中经济作物下田面积35.38亩,比上年减少0.47亩,下降1.3%。由此看,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政策的落实到位,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下田的面积却有所下降。
7、贫困山区农民负担有所增加。据调查,大部分贫困山区的农民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多田少,最少的人均1-2分田。这次“两补”资金的发放,他们每受益不到10元钱,支出却因粮食价格上涨多付上百元。特别是近期粮食价格的上涨,本不富裕的贫困农民如同雪上加霜,生活也就更加困难。如何保障这部分贫困农民的利益,如何促进这部分贫困农民的增收问题应该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8、农资价格上涨影响农民增收。今年以来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永州市农资价格急剧上涨。入春以来,除种子价格基本持平外,永州市各地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扬。部分主要农资价格上涨,如尿素市场价 1660元/吨,每吨较上年1210元增加约450元;上涨了37.2%,碳氨市场价260元/吨,较上年310元增加约50元,上涨了16.1%,磷肥市场价365元/吨,较上年240元增加约25元,上涨了10.4%。地膜价格每吨也比上年同期增加2000余元。农药价格也有所上涨。据测算,今年因农资涨价,每亩稻田需增加生产成本30元左右,将粮农从省里定下的每亩11元的粮食直接补贴、10-15元的良种补贴及减低农业税3个百分点、附加降0.6个百分点中所获得的好处抵消了相当一部分,增加了投入成本,势必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9、基础设施差粮食生产不保险。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粮食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对农业的投入不足,造成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农业机械陈旧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下降,影响农业生产的长治久安。调查中发现:少数乡镇、村组干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不闻不问,群众对此反映十分强烈。
二、促进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意见与建议
永州市是个农业大市,全市现有农业人口489.9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6%,其中农村劳动力280.23万个。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内容的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如春风雨露滋润着广大农民的心田,全市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来势看好。因此,努力解决好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方面出现的问题,是当前我市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确保完成我市今年农业增收目标,即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增长4%以上,农民人均增收150元以上,实现农业大突破的必要条件。
1、加大学习宣传力度,精心营造农民增收氛围。据调查,要真正做到将中央一号文件以及省、市有关政策落实到每个农民家中,使农民吃下定心丸,鼓足增收劲,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因此,宣讲中央一号文件,做到把一号文件精神宣讲到户,把增收计划落实到户,把增收政策落实到户。要及时予以纠正部分地方少数干部强迫农民抵缴农业税行为。同时,各级干部认真帮助受灾户、缺劳户解决当前生产生活中缺粮、缺种苗、缺生产资料等问题,引导广大农民把精力集中到生产增收上来。
2、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着力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总的来看,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比较弱,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大趋势的客观要求。因此,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搞好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同时,要切实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和农村乡村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的全面发展铺平道路。
3、加强执法监管力度,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一方面,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健全和完善农民负担监测、信访举报、检查监督、案件查处制度。全面落实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违反农民负担政策责任追究制等,从体制上构建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坚决防止涉农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工商、物价、农资、农业等有关职能部门,要针对农资市场放开后,经营渠道繁多,价格比较混乱,违法现象比较严重,管理比较困难的情况,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化肥、农药和种子的出厂和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重点查处经营假冒伪劣农资等方面的违法行为,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4、加大扶贫脱困力度,切实保障贫困群体利益。我市现有国家、省级贫困县四个,贫困村300多个,其中大多数贫困户生活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生产的自给和半自给的比重较大,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商品率比较低。这次实行粮贴直补和良种补贴,降低农业税,对这些贫困户来讲他们受益最小,粮食价格上涨了,支出要相对增加。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对低收入贫困人口,适当提高救济标准,实行政策倾斜,要着力帮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减少和防止返贫,切实保障这部分贫困农民的利益,促进这部分贫困农民的增收。
5、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一大批能够带动农业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千方百计引导乡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范围,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发展格局。要加速农产品加工业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开发和引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林产品高效利用技术。
6、扶持依托龙头企业,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特种种养,开发各地的名优特新产品,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培育壮大优质米、瘦肉猪、肉用牛、山羊、异蛇、香柚、白果、柑桔、百合、蔬菜、竹木等主导产业。要通过发展完善订单农业,促进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农户新机制的建立,把永州农业的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7、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全力推进科技兴农。一是要大力推进以科技、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乡镇农技人员培训,提高其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服务水平。二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带动全市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三是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开发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四是加强农民培训体系建设,开展多形式培训,使他们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成为实用农业科技的行家里手。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造就一批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农民企业家队伍,带动广大农民致富。
8、创造条件强化服务,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近几年来,永州市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变劳动力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据调查,2002年我市外出(含村外)务工者105.26万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73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3.23%。2003年全市外出务工人数将达到107.81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52.24亿元。因此,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首先必须加强引导、搞好服务。从办证、信息提供、法律支援、有序流动、计划生育等方面为外出民工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减少他们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其次是开拓市场、加强培训。要充分利用我市毗邻沿海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继续大力开拓沿海劳务市场。并且还需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中西部挺进,扩大就业面。另外,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拓宽就业门路,增加收入。
[永州市统计局 庄作勇 谢和平 蒋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