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指针,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突出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全市各项经济工作全面、有序推进,国民经济承接去年以来的大好来势,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征
据测算,上半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完成129.42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8.59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1.08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9.75亿元,增长10.9%。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2.1%、31.7%和46.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2%、44.5%、45.3%,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1.11、4.82、4.90个百分点。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是:
(一)农业生产形势看好,粮食生产得到加强。今年来,我市各地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针,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规模“三品”农业为重点,不断加大农村工作力度,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运行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30亿元,同比增长4.9%,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8.59亿元,同比增长4.8%,均创近三年来同期最好水平。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1、农业生产形势看好。一是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高涨,粮食生产增长较快。今年全市共落实粮食种植面积746.02万亩,水稻种植面积576.02万亩,同比增长15.2%。其中早稻种植面积248.54万亩,同比增长13.9%,特别是优质水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44.1%以上。同时,以天龙、银利来、香穗等为首的粮食收购、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粮食购销合同达150万亩,同比增长2.75倍。二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中有升。今年全市烤烟播种面积达23.79万亩,同比增长2.3%;药材播种面积4.08万亩,同比增长14.6%。春季造林55.45万亩,占年度的111.0%,占目标任务的99.2%。
2、养殖业生产来势良好。面对突如其来的“禽流感”,我市坚持一手抓疫病防治,一手抓养殖业恢复生产,保持了养殖业的稳定发展。上半年,全市出栏生猪268.87万头,牛7.39万头,羊14.93万头,同比分别增长5.8%、13.0%、9.0%。同时,渔业生产升温,名特优新鱼种增幅较大。全市共放养水面39.1万亩,投放各类鱼类25899万尾,同比增长3.0%,其中大规格的、名优鱼鱼种比例同比增长 13.0%。上半年,全市水产品产量5.70万吨,同比增长7.0%。
(二)工业生产快速发展,运行质量有待提高。今年以来,我市工业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保持了一定增长,经济运行总体状况基本良好,但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上半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101.98亿元,同比增长15.8%,完成工业增加值30.66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57.43亿元,同比增长21.8%,完成增加值18.19亿元,同比增长18.9%。规模工业生产的特点:
1、长丰集团增速放缓,带动效应减弱。由于长丰集团去年的快速增长,形成较高的对比基数,加上今年以来汽车销售出现困难,汽车价格下调,同时长丰集团战略性转移,新的车型主要放在长沙基地生产,在永企业的生产受到了抑制。上半年,长丰集团在永企业产值17.55亿元,仅增长0.3 %,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60.5个百分点。
2、行业发展不平衡。由于近几年新办胶合板企业不断增多,且规模不断扩大,木材加工制品业快速增长,同比增长124.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因沿海地区小钢材、小冶炼企业内移,落户永州的企业增多,同时受产品价格看好和企业利益的驱动,生产形势不断看好,同比增长34.3 %;造纸工业在岳纸集团湘江纸业有限公司大幅增长的支撑下,食品制造业在湖南熙可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和永州市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的高速增长的引领下,来势较好,同比分别增长32.2%和56.8%。医药工业因受时代阳光零陵制药有限公司产值大幅下降(同比下降22.9%)的影响,同比下降10.7%。纺织工业因冷水滩纺织厂破产拍卖后,尚未走上正常生产,同比下降2.9%。
3、股份合作、股份制企业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快速增长,国有企业增速趋缓,集体企业略有下降。由于管理模式的不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生产形势差距较大。由于股份合作、股份制和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业比较注重生产和效益的同步,因此发展较快,同步分别增长37.1%、27.0%、31.9%。国有、集体企业因近几年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力度加大,很多国有和集体企业通过兼并、改组、拍卖后,国有和集体产权发生转移,企业注册类型发生变化,逐步退出了国有和集体市场;同时去年改制的企业,一季度尚有部分企业没有启动生产,从而导致了国有和集体企业增幅趋缓,国有企业同比增长3.7%,集体企业同比增长2.0%。
4、工业企业产销率不理想,效益仍在滑坡。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产销率为94.9%,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一至五月,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5.3%,比去年同期下降10.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06亿元,同比下降23.5%,亏损企业亏损额0.45亿元,同比增长2.7%。
(三)三产业继续加快发展。今年来,我市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交通、邮电、商业等行业发展较快,加之去年同期因“非典”影响,第三产业的基数较低,因此今年来,我市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一直走高。据测算,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9.75亿元,同比增长10.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增加值15.70亿元,增长11.5%;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完成增加值17.84亿元,增长10.6%;金融保险业完成增加值4.54亿元,增长5.0%;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4.07亿元,增长4.9%;其它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7.58亿元,增长13.6%。
(四)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房地产发展尤为活跃。今年以来,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和资金的不断到位,固定资产投资再掀高潮。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83亿元,同比增长44.1%,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38亿元,同比增长57.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5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农户9.28亿元,同比增长21.4%,非农户4.17亿元,同比增长20.6%。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是:
1、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城市建设初具规模。永州是一座古城,要将古城改造为现代化文明城市,任务艰巨。市委、市政府为创造文明城市,下决心花大力气改变城市面貌,收到良好的成效。2004年上半年,在“政府筹划,业主实施,市场运作”新的投资模式下,成功地改造了永州大道、零陵北路、滨江广场及河东路网工程。2004年,市政府又将永州市基础设施作为创造文明城市重点工作来抓。1-6月我市城镇以上投资项目共538个,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30个,完成投资额141279万元,同比增长57%,占全社会投资额的33.8%。一大批城市建设项目拉动了我市投资迅猛增长。1-6月永州大道完成投资1700万元,零陵北路完成投资765万元,滨江广场完成投资675万元,河东路网工程完成投资3690万元。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给永州带来可喜的变化,而且增加了城市亮点,打开了城市对外窗口,为外界认识永州、关注永州、投资永州起到积极的作用。
2、更新改造强势上升,重点转向制造业。技术改造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2004年,永州市各企业继续加大更新改造投入。全市更新改造投资完成4.39亿元,同比增长35.6%,占城镇以上投资的14。94%,更新改造投资60%投向制造业,1-6月用于制造业投资2.44亿元,同比增加0.75亿元,增长44.4%。在制造业投资中,具有以下特色:医药及造纸业重点投入,汽车行业渐成规模,食品加工行业强势上扬,信息、计算机软件服务业稳中有升,以上4大行业目前是我市工业技改投资的重点,共完成投资2.32亿元,占制造业的53%。由此,一批做大做强的优胜名牌企业应运而生,如:长丰集团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猎豹”系列汽车远销国内外,质量有口皆碑。继汽车整条生产线投入运行后,该厂又相继投入了配套生产线,今年新建的长丰集团汽车零配件厂房共投入技改资金2894万元,进一步加快了整车的生产。
3、房地产持续增长,住宅小区层出不穷。今年以来,我市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增幅屡创新高。1-6月,我市房地产投资完成33132万元,同比增长325%,其中用于商品房建设投资14298万元,占整个房地产投资的43.2%。全市共有40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住宅小区的就有12家,投资额达到19341万元,占房地产投资的58.4%,住宅小区的建成,基本解决了我市居民的住房难问题,改善了住房条件。
(五)消费市场需求平稳。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一系列提高居民收入、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的综合性措施的不断出台,为我市城乡居民扩大消费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我市消费市场的发展。上半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8.94亿元,同比增长12.3%。从销售地区情况看:市零售额完成13.05亿元,增长12.1%,县零售额完成16.16亿元,增长14.6%,县以下零售额完成19.73亿元,增长10.6%。从行业销售情况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实现44.19亿元,同比增长12.0%;餐饮业零售额实现4.55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他行业零售额实现0.19亿元,同比增长10.5%。
住房、汽车、通信、休闲旅游、健康保健等消费不断升温,已成长为新的消费热点。据对全市大中型商业类值统计,防晒化妆品类、休闲食品类、通讯器材类和汽车类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17.9%、13%和28.7%;个人住房贷款和汽车贷款也分别比年初增长21.7%和8.6%。城调资料显示我市居民旅游消费和购房支出成倍增长,分别增长1.36和1.10倍。
(六)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利用外资成绩显著。1至5月,我市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累计进出口总值为4491万美元,同比增长46.2%。其中进口4077万美元,增长64.8%;出口414万美元,同比减少30.7%。出口出现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熙可罐头公司由于资金问题将大部分出口业务给省粮油贸易公司代理,1-5月本身出口额仅为73万美元,同比下降67.8%。从进出口商品类别来看,我市的机电、化工以及农产品进出口的份额较大, 其中机电产品出口的增势最快,1-5月份,我市地方企业机电产品出口146万美元,增长18.7%,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35.3%,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5个百分点。从贸易方式来看,依然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1-5月的进出口额为4415万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98.3%。从进出口地区来看,日本、韩国、新加坡仍然是我市最大的进出口国家,贸易额达到3900万美元,同比增长48.1%,占总额的86.8%。
随着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的加大,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我市累计新签外商投资项目和合同外资金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至5月新签项目31项,是去年同期的4倍;新签合同外资金额8171万美元,增长316%。实际利用外资2953万美元,增长66.7%。
(七)财政增收形势较好,金融市场运行平稳。今年以来,我市财税部门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加强税收征管,加大清理欠税力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全市财政稳健运行,预算执行情况良好。上半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9.78亿元,同比增长37.2%,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20.9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62亿元,同比增长20.9%;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3.14亿元,同比增长83.7%。一般预算收入中,工商税收完成2.58亿元,同比增长35.1%,农业等四税完成0.81亿元,同比增长58.8%。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改善,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77.0%,同比提高了8.1个百分点;财力明显增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财政支出11.47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基本建设、科技、支农、教育事业费分别增长了61.6%、91.9%、110.3%、10.1%,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金融运行平稳,存贷款继续增长,但增势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弱。六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2.16亿元,比年初增长33.73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0.98亿元。导致存款增势减弱的主要原因是衡枣高速、洛湛铁路邵永段及永连公路等大项目完工后,没有别的大项目投入,造成企业存款同比少增5.8亿元;而城乡居民储蓄仍保持了强劲增长,存款余额达到205.98亿元,比年初新增25.10亿元,同比多增0.98亿元。今年来,全市金融机构在国家货币政策偏紧的情况下,继续加大对地方经济的信贷力度,六月末,各项贷款余额为144.13亿元,比年初增长4.5%。
(八)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市场物价继续上扬。随着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我市城乡居民收入也快速增长。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期内现金收入1017.72元,增长11.1%,较上年同期增幅高出4.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为3099.9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9%,公务员加薪、企业经济向好、就业和再就业的扩大是其增长的主要原因。
上半年,我市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0%,同比上升3.0%;零售价格指数101.2%,同比上升1.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3.8%,同比上升3.8%。在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中,呈现出“四升四降”,其中食品类为111.1%、居住类为104.0%,两者的上涨是带动消费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烟酒类及娱乐教育类分别为101.7%为100.4%,其他如衣着类、家庭用品及服务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交通及通信类价格下降,其指数分别为98.5%、99.6%、97.0%、98.0%。
二、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认识
去年下半年以来,针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判断,有过热、不热、局部过热三种观点,所以《政府工作报告》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2004年主要任务”的第一位工作,从近段时间出台的宏观政策看,国家倾向于局部过热的观点。如何看待我市目前的经济形势呢?我们认为我市的经济不是过热,而是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我市近两年来经济处于快速稳健的较高增长平台上,但这一发展势头是前几年经济增长累计效应的正常释放,是宏观经济环境转暖、消费结构升级、投资自主增长能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高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一)农业:上半年,我市农业产值增长4.8%,为近三年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农业生产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党中央今年出台的“一号文件”和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的推动,同时,市委、市政府为积极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在地方政策上也向农业生产倾斜,如上半年我市财政支农支出6746万元,同比增长110.3%;金融系统的农业贷款今年以来新增3.36亿元,同比多增0.67亿元。正是在政策和市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市农村经济出现了喜人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农资价格的高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农业劳动力的缺乏也极大的影响了我市农业生产,而且即使有了一号文件的保障,农业仍然是一个比较效益低的产业,要使农业不断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还必须提升地方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工业:上半年,我市规模工业增长18.9%,规模工业在去年上半年快速增长(增速31.3%)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能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实属不易。我市规模工业去年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长丰集团的迅猛发展(增长63.5%),而今年的快速增长则是在长丰集团缓慢增长(增长0.3%)、其他行业较快增长下取得的。由于长丰集团的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多,其骨干企业的带动效应极为明显,可以说,我市规模工业去年上半年是坐着车跑,而今年上半年是推着车跑,增长动力明显减弱。再从构成规模工业效益指标综合指数的七大指标看,我市1至5月的数据同比“三增四降”,运行质量较为不理想,尤其是产销率的持续走低对工业生产十分不利。从我市规模以下工业的发展来看,由于融资困难和技术落后,规模以下工业发展近几年举步维艰。今年上半年产值增长8.9%,但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达到105.0%,剔除价格因素影响,我市规模以下工业产值增幅仅为3.7%。综上所述,我市工业目前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增长动力已经减弱。
(三)投资:上半年,我市全社会投资增长44.1%。今年以来,全国、全省和我市投资增长都较快,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出现投资过热,但从我市的实际来看,不存在过热问题。一是保持较快的投资增长是我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期的经济落后造成了投资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和内在动力,同时我市经济外向度不高,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极小;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消费水平不高,层次低,消费需求的拉动力有限,因此加快我市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要依靠投资需求的强力拉动,立足市情,必须走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道路。二是我市投资总量较小、人均水平较低。以2003年的统计数据看,我市投资总额只占全省份额的5.5%,投资相当于GDP的比例为30.8%,分别比全国(47.2%)、全省(33.6%)低16.4和2.8个百分点。2003年我市人均投资额为1516元/人,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4.7%,比郴州、衡阳分别少1457元、39元。目前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初始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的阶段,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投入。三是从上半年的投资数据看,我市资金的投向比较合理。全市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4.13亿元,增长57.0%,占城镇以上投资总额的48.1%,工业完成投资5.32亿元,同比增长90.7%,占城镇以上投资总额的26.2%,这些投资对改善我市经济发展环境、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房地产投资虽然增长较快,但是由于我市房地产一直处于低谷,基数较低,目前的增长属于恢复性增长,同时我市商品房产销衔接较好,空置面积仍在合理范围内。因此,当前我市投资运行总体上是健康的,结构是基本合理的,客观上也难以出现过热现象,但还必须密切关注少数行业、少数县区可能存在的污染环境项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四)消费:上半年,我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3%。从2002年以来,我市经济进入新的扩张期,市场趋旺已成定局,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基本保持了两位数的增幅,即使在2003年上半年,居民消费受非典疫情的冲击,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但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增长9.7%,并随后快速回升。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我市投资的增长远远超过消费的增长,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看,目前我市这种投资快速增长而消费不能相应的积极跟进不利于我市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因为投资的快速增长将增加供给,若消费不能即时跟进,则全社会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同时,近三年来,我市农村消费的增长始终比城市消费的增长慢1-2个百分点,占全市人口75.2%的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市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
(五)物价:上半年,我市消费价格指数为103.0%。由于市场供需关系的改善,我市物价已经连续18个月上涨,但属于合理的价格回升。从上半年的数据可以看到,当前我市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点,既有影响价格上升的因素,也有影响价格下降的因素。在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1%,是拉动消费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将近4个百分点,而其他消费品价格有涨有落,影响价格总水平下降1个多百分点。
三、对全年经济走势的初步预测
从下一阶段我市经济运行的条件和环境看,国家的宏观政策已经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经济运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部分行业在五月份出现了“拐点”,对我市经济的进一步上升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宏观政策方面。从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已出台的政策看,国家宏观政策收缩的信号相当明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一是货币政策趋紧,信贷投入减少。央行今年提出的调控目标是全年全国新增贷款2.6万亿元,同比实质信贷增长率降幅近9个百分点。因此,今年项目融资和企业贷款的难度较往年加大了。我市今年确定的210个、总投资84亿元的重点项目中,进入国家、省笼子的项目很少,因此今年我市融资难的问题将非常突出;二是国债规模收缩。一季度全市国债到位资金1772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864万元。虽然今年国债的调整使我市“三农”方面可得到更多的支持,但其他产业发展项目争取支持比较困难;三是控制投资取向明显,政策手段强化,如严格控制用地审批、禁止新设开发区、严控水泥、电解铝、钢铁等产业的市场准入等等。为此我市两个开发区被取消或摘牌,党政机关搬迁、水泥等项目也将会受到影响。
经济运行情况方面,要素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煤、电、土地、运输等“瓶颈”对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物价进一步上扬,特别生产资料价格的继续上扬加重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对于低收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尽管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总体上看有利条件多于不利条件。一是今年的一号文件是继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重大的农村政策宣言,对农业生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二是经济增长的体制条件近一步改善,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民营经济力量壮大、政府职能转变有了新突破;三是当前经济增长已进入政府主导与市场力量共同推动的新阶段,市场活力逐步加大、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不断增强;四是经济发展微观环境改善,企业家和消费者对宏观经济走势的信心持续增强,据调查,二季度我市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10.65点、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13.59点,已经连续4个季度保持平稳上升势头。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我市全年经济呈现一季度较快,二季度由于去年基数较低仍保持较快增长,下半年逐步趋缓的走势,经济发展不会大起大落、可持续性、协调性将得到加强。
预计全年我市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1%;第二产业增长14.8%;第三产业增长11.4%。
生产方面:预计全年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5.2%。工业产值增长16.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长20.5%。
需求方面: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0亿元,同比增长3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8.20亿元,增长12.0%。
市场物价方面:预计全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达104.0%。
收入方面:预计我市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00元,同比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50元,同比增长6.0%
四、对下阶段经济工作的建议
1、坚决落实各项农业政策,促进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要不折不扣落实和兑现农业政策。确保各项补贴资金真正发放到农民手中,确保农业税率要降低3个百分点,切实巩固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二是要继续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在确保粮食播面和总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稻,经济作物要增加名、特、优产品的比重,引导农产品向安全、营养、无公害方向发展;三是要继续整顿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稳定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建立定期发布农作物种植、产量、资源供求、价格等信息的工作制度,帮助和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搞好种植结构的优化;四是要立足于我市的农产品资源优势,继续优化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布局。要按照面上抓产业化,点上抓现代化的思想培育优势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大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力度,使我市农业不断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五是要针对目前农产品市场抢占率不高的情况,通过市场信息引导、发展农产品加工等措施,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后顾之忧。六是要落实好、管理好农村基础建设资金。要加大农村公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特别是水利建设的力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坚定“工业强市”的战略不动摇,以促销增效为目标,加快工业生产。一是要加强分类指导,强化重点企业生产的各项保障措施。对长丰、零烟、湘纸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要加大调度工作力度,组织专门力量,摸清企业现状,解决存在问题,特别是要加大电力、煤炭、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保障重点企业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二是要指导和协助企业抓好强化管理。一方面要抓好节约挖潜工作;另一方面要抓好盈利大户的增盈以及亏损大户的减亏工作。三是广开各种渠道,做好工业产品市场营销。加快工业产品销售是保持工业快速增长的重要环节。根据我市目前工业产销率回落的实际,下阶段应主动出击,利用电子商务、媒体广告和产品交易会等手段做好工业产品销售。同时积极加大技改力度,增强产品的科技含量及市场竞争力。四是指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首先要指导中小企业应彻底抛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要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行经营,其他非核心业务应交给其他厂家去做,这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战略;其次要通过同行业的地域集中来扩大中小企业的生产能力,弥补其规模劣势;还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创新、信息和技术合作服务,在融资环境、服务体系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3、继续突出投资拉动。在全国投资过热、实现宏观调控的情况下,我们应想方设法在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注重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切实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继续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一是要加强对现有重点投资项目的管理和建设,保证建设工程按质按期投产;二是要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抓好新项目的储备、评估、论证、审批和申报等工作,做到成熟一批、申报一批、建设一批,形成项目梯次建设的格局;三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以提质扩容为主线,改善城市环境为根本,进一步加大我市城建、交通、电力、供水、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要优化投资结构。要坚持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两个层面齐头并进,突出民间投资;坚持计划投资与市场融资相辅相成,突出招商引资,不断促进投资从外延式扩展向内含式提升转变。五是认真清理在建项目,对部分低水平、污染严重、耗能高、资金不落实的项目进行必要的限制与引导,防止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新的结构性问题和严重浪费。
4、多管齐下培育和扩大消费。扩大消费需求是增强我市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持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关键,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有效机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最终消费率。一是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为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要努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转变就业观念,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为促进新阶段农民增收,要坚决贯彻落实一号文件;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增收;要组织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确保农民劳务输出收入的增长。二是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引导预期消费。要合理把握养老、医疗、就业等改革的力度和节奏,完善社保、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三是要创造条件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尽快清理和消除一些抑制消费的有关规定,取缔不和理的收费,要积极创造条件,继续培育住房、汽车、旅游、保健等消费热点。
[永州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