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产业结构 全面建设小康江华

——对江华县产业结构的浅析

来源: 时间: 2004-10-2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结构调整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正确认识江华县经济结构现状,科学地制订经济结构调整方略,对于推进我县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其重大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总体水平及经济结构分析 

    (一)总体水平现状。江华县经济总量不断增长,总体经济实力逐渐增强。2004年1-9月,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0.06亿元,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 4.00 亿元、 2.37 亿元、3.69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1.93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0.44亿元,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6.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65元,城镇人口9.5万人,城镇化率为21.0%,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

    (二)经济结构特点及原因。1998年以来,江华县经济进入持速稳定发展时期。地方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10.28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3.08亿元,年均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已由1998年的57.8:17.8:24.4演变成2003年的44.2:22.3:33.5。第一产业下降13.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9.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以上的三次产业结构状况表明,目前该县仍属山区农业县,农业在县域经济中仍占较大比重,但正向工业化阶段迈进,产业结构优化步伐还比较慢。

    1、一产业结构有所优化,但不明显。内部结构特点是,农业居主导地位,牧业居第二,林业居三,渔业居四。农、林、牧、渔业2003年的比重为47.8:18.9:32.0:1.3,与1998年的56.9:15.4:25.8:1.9相比,农业、渔业分别下降9.1、0.6个百分点,牧业、林业分别上升6.2、3.5个百分点。农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农业、渔业下降,牧业、林业上升,变化最大的是牧业和农业,这种变化反映了农业结构有所优化,但不明显。制约因素有:①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余地越来越小。随着近几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②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要求。③农民难以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的趋同性和盲目性。

    2、工业结构调整速度不快,层次较低。内部结构特点是:①轻工业过轻,重工业过重。2003年轻、重工业比重为21.6:78.4,江华县工业经济一直是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为辅的低档次工业经济,缺乏高科技成份,特别是现代热门的高科技如信息产业、电子产业、家电产业在我县几乎是空白的。②企业结构层次低。目前,全县只有规模企业25家,而小企业占98.1%。这几年乡镇工业的崛起,加之该县工业企业结构层次较低,势必造成工业企业适应市场能力偏弱。主要原因为:①工业企业组织规模小而分散,专业化水平较低,难以产生规模效益。②产品结构不合理,资源型、高能耗工业比重过大。③高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3、三产业发展较快,但总量偏小。199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2.50亿元,所占比重为24.4%,200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4.38亿元,年均增长11.9%,高于GDP2.7个百分点,但总量偏小。其特点是以传统行业为主,新兴行业薄弱。交通邮电业、批零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机关和社会团体等传统行业居主要地位,其比重分别占全部第三产业的19.6%、21.3%、12.4%、8.9%和12.3%;而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和科研技术服务业所占比例小,科研技术服务业仅占0.4%,社会服务业占4.8%,房地产占8.6%。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服务领域狭窄,市场化程度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三)从跟兄弟县对比看,江华县经济仍突出表现为"经济增速相对不快、三次产业结构不优、工业发展水平偏低"的特征

    1、经济增增速相对不快。2004年1-9月,永州市GDP增长11.2%,高出江华县GDP增速0.8个百分点。分别落后于新田、蓝山、宁远、江永、道县0.4、1.5、0.6、0.7、0.2个百分点,跟周边县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2、三次产业结构不优。农业比重过大、工业比重过小,第三产业总量偏小一直是该县三次产业结构的突出问题。2004年1-9月,江华县三次产业的比重为39.7、23.6、36.7,其中农业比重居全市第1位,增幅居全市倒数第1位;工业比重则居全市第6位;第三产业比重居全市倒数第3位。

    3、工业发展水平偏低。2004年1-9月,江华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93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0.75亿元。工业增加值总量在全市居倒数第3位,增幅在全市居第3位。

    二、经济结构调整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资源为依托,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该县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资源摆脱经济贫困,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建立区域性的特色经济。

    1、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一是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搞好结构调整,要积极扶持农产品协会等多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进一步扩大订单上下功夫。二是围绕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大农业科技培训。结合"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民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并经常组织技术队伍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指导农民应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2、以扩大经济总量为目标,狠抓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首先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要积极结合本地的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加快码市、沱江、大林江、张家洞等骨干电源点的建设;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帮助指导企业解决好生产经营及技改中的困难和问题;利用该县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引进一些规模大、见效快、税收高、污染小、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效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发展规模工业企业,逐步改变江华县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其次要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国企改革步伐。第三要以工业化来促进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以大力推进工业化来提升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水平。

    3、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一是采取有力措施,重点发展特色旅游,培育旅游品牌,重点搞好秦岩风景区配套建设、盘王城、舒家山生态园建设、豸山公园改造工程、大龙山森林旅游开发,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并以此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全面发展交通运输、房地产、商贸流通、金融保险和文化娱乐业,加快发展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等社会中介业,不断拓宽第三产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三是选择那些带动力强并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特点的新兴服务业,加以重点扶持,积极发展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家电维修、装璜等社区服务业。

    (二)加大投入力度,实现经济发展的整体平衡,促进全县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国扶县、民族自治县、加入湘西地区开发范围这三块"金牌"的优势,以县庆五十周年、洛湛铁路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为契机,千方百计拓宽投入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加大科技投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技兴县"战略是我们的迫切任务。多年来,江华县在科技投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该县的科技经费投入远远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技术产品的科技含量。

    3、重视人才,提高人员素质。江华县的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加快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1)重视吸引外地技术人才,充实该县的技术人才力量。(2)加强在职职工岗位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素质。(3)抓好函授教育,支持和鼓励职工参加再教育学习。(4)健全职业介绍、职业技术培训及再就业培训等服务。

[江华县统计局:张金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