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永州总体经济形势分析与2005年展望

来源: 时间: 2004-10-2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深化体制改革,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积极改善发展环境。国民经济总体上呈现活力增强、质量改善的良好格局,宏观经济正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据测算,1-9月份,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完成209.82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5.34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66.23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88.25亿元,增长10.7%。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6.4%、31.6%和42.0%。

    全市经济运行显著呈现三大特点:一是经济运行总体态势继续向好。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逐月攀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分别为10.5%、10.8%和11.2%;1-9月份财政总收入完成14.16亿元,为去年全年的93.6%。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显著回升。1-9月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幅达7.2%,农民现金收入增幅为17.8%,增幅均创近8年来的新高。三是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长。1-9月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04亿元,同比增长43.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尤为抢眼,完成21.7亿元,为总投资额的近三分之一。

    一、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从供给的角度看

    1、第一产业加快发展,整体效益明显回升。1-9月,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08.19亿元,同比增长7.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8.93亿元,同比增长7.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96.49元,同比增长17.8%,均为近8年来的最高增幅。

    一是粮食生产大幅回升。今年来,在中央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政策的驱动下,加之人努力、天帮忙,全市粮食生产出现了大幅回升的喜人局面。全市粮食作物面积745.44万亩,比上年增加64.77万亩,同比增长9.5%。其中种植早稻248.54万亩,比上年增加30.3万亩,增长13.9%;总产98.96万吨,比上年增加12.36万吨,增长14.3%。中稻及一季晚稻播种面积48.87万亩,比上年增加3.36万亩,增长7.6%,总产20.68万吨,比上年增加1.54万吨,增长8.1%;双季晚稻播种面积271.68万亩,比上年增加38.39万亩,增长16.5%。

    二是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今年来,各地在增加粮食生产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优质品种覆盖面积达312万亩,优质品种的比率达到51.5%,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养殖业保持稳步发展。前三季度,全市出栏生猪433.01万头、牛9.34万头、羊19.18万只、兔100.22万只,同比分别增长6.6%、135.0%、10.2%和25.3%;水产品起水总量7.93万吨,同比增长7.0%;在起水的水产品中名特新优产品占35%,比重提高15%;家禽出笼4839.27万羽,同比增长5.8%。

    三是非农产业健康发展。前三季度,全市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212.17亿元,同比增长15.2%;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76.14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乡镇工业完成总产值101亿元,同比增长16.1%;乡镇工业增加值完成27.25亿元,同比增12.7%,产销率达95.3%,实现利润8.89亿元,同比增长12.2%。

    2、第二产业较快增长,工业生产逐渐回升。今年以来,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长丰集团战略转移等的影响,我市工业发展较去年增幅明显回落。但规模工业在8月份止跌回升,9月份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当月完成工业增加值3.5亿元,增速比上月加快8.4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4.8%;累计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7.08亿元,同比增长16.2%,比上月提高1个百分点。

    一是中央企业高速增长。9月份在永中央规模企业当月完成工业增加值4993万元,增长42.9%,累计完成增加值3.69亿元,增长20.9%。其中常德卷烟厂零陵分厂当月完成工业增加值4717万元,增长38.4%。

    二是省属企业稳中有进。9月份,全市14家省属规模企业当月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19亿元,增长15.8%,与上月基本持平;累计完成增加值8.29亿元,但较上月提高了2.4个百分点。其中岳纸集团湘江纸业公司当月完成增加值增幅63.7%,累计增幅为55.3%。

    三是市县属企业贡献增大。在长丰集团驻永企业增速下滑的情况下,市县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了对地方工业企业的调度和支持,努力弥补因长丰集团增幅趋缓带来的影响,市县属工业的及时跟进为全市工业的快速增长做出了贡献。1-9月,市、县属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1%、24.8%。

    3、第三产业稳步增长,行业发展全面提速。1-9月,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8.25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42.0%,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增加值22.4亿元,增长11.2%,同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完成增加值25.21亿元,增长9.9%,同比提高了0.7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完成增加值7.60亿元,增长5.2%;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6.13亿元,增长15.5%;其它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6.91亿元,增长11.5%,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

    (二)从需求的角度看

    1、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努力消除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市投资造成的不利影响,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发展势头。1-9月,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04亿元,同比增长43.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85亿元,同比增长59.5%,增幅均为近五年来的新高。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1.7亿元,同比增长65.9%;更新改造完成投资5.78亿元,同比增长38.3%;房地产投资4.72亿元,同比增长2.29倍。投资增长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投资项目明显增多。据统计,1-9月,我市城镇投资项目总数696个,同比增长36.5%;其中新开工项目428个,同比增长24.8%,项目总数和新开工项目数均创历史新高。

    二是投资规模明显增大。1-9月,我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达174.2亿元,同比增长48.4%;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为250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02万元,增长8.8%。

    三是投资结构明显改善,1-9月,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4301万元,占1%,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了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6.26亿元,占36.3%,其中工业投资14.23亿元,占31.7%,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了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28.16亿元,占62.7%。

    四是农村投资大幅攀升,1-9月,全市农村投资完成23.19亿元,同比增长21.0%;其中农户投资15.58亿元,同比增长21.5%,是近6年来的最高增幅。

    五是小水电建设蓬勃发展。1-9月,以我市江华、双牌、道县、蓝山、江永五县为代表的小水电开发投资增势强劲。上半年,全市水电开发项目共134个,完成投资6.03亿元,占城镇投资的13.4%,其中江华县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的小水电开发项目达58个,完成投资1.73亿元。我市小水电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有望继续得以保持。

    2、消费需求继续走强。1-9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2.13亿元,同比增长12.8%,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4.5亿元,增长12.3%;餐饮业实现7.24亿元,增长17.1%,增幅均比去年同期大幅攀升。邮电通信业完成业务总量8.41亿元,同比增长16.1%,通信业中的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到9月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累计达49.64万户,同比新增约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已发展到49.32万户,同比新增约11万户,增长30.2%。旅游业保持较快增长,共接待国内游客209.49万人次,同比增长15.3%,实现旅游收入8.08亿元,同比增长38.1%;共接待国外游客9200人次,同比增长4.5%,实现旅游收入85.6万美元,同比增长7.0%。房地产业发展提速,商品房销售不断升温,各房地产开发商新购置土地面积31.7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6.6%;商品房屋施工面积58.88万平方米,同比增68.0%,其中竣工房屋面积18.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0.8%;商品房销售额5734万元,同比增长2.12倍。

    3、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据海关统计,1-8月,我市进出口总额完成7149万美元,同比增长22.9%。其中出口总额为733万美元,同比下降20.8%;进口总额为6417万美元,同比增长31.2%。

    (三)从经济运行质量看

    1、财政收入快速增长。1-9月,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4.16亿元,同比增长31.0%,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11.4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62亿元,同比增长18.9%,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上划中央"两税"收入4.13亿元,同比增长70.1%;一般预算收入中工商税收完成3.84亿元,同比增长36.0%;农业等四税完成1.6亿元,增长35.1%。财政支出18.55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基本建设、企业挖潜改造、科技、支农四项支出分别增长134.0%、42.3%、137.6%、71.9%。财政收支结构不断优化。

    2、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1-9月,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88元,同比增长10.4%,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了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96.49元,同比增长17.8%,增幅创近8年来的新高;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大幅增长所致,增幅分别达18.4%和21.4%。

    (四)从其他经济指标走势看

    1、金融稳健运行。今年以来,我市各级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内部改革措施,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9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61.93亿元,比年初增加33.49亿元,增长14.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09.31亿元,比年初增加28.43亿元,增长15.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44.92亿元,较年初增加6.99亿元,增长5.1%,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5.4个百分点;其中农业贷款达34.43亿元,较年初增加4.98亿元,增长16.9%,农业贷款占短期贷款的比重为35.9%,同比提高了5.4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为38.58亿元,较年初增长15.9%,同比下降了11.3个百分点;基本建设贷款18.9亿元,较年初增长15.2%,同比下降了17个百分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资金流量的影响显而易见。

    2、物价继续攀升。1-9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4%,其中9月份为109.5%,较去年同期分别上升了1.7和11.2个百分点;反映居民消费的八大类价格呈现"六升二降"的运行态势,上升最为明显的有食品、居住两大类,累计分别为112.4%和105.2%;其中粮食、肉禽及制品类价格指数分别达131.6%和128.9%。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6%,较去年同期提高了2.4个百分点,油脂类价格指数达129.2%。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在肯定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的强势地位尚未形成,工业挑大梁的道路坎坷。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我市工业增长与去年比大幅下降,整体效益明显下滑。1-9月,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为16.2%,比去年同期下降16.5个百分点,增幅在全省所处位置由去年的首位滑至如今倒数第一,比最高的常德市落后13.7个百分点。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0.7%,同比下降9.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净额、亏损企业个数、产成品、亏损企业亏损额均比上月和去年同期高,而资产保值率、产品销售率、投资受益则均比上月低。工业的抗风险、挑大梁能力亟需提高。

    二、企业改革的迫切性以及艰巨性如影相随。当前支撑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仍然是少数大中型骨干企业,工业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不高、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差。部分中小企业效益滑坡、经营不佳、生存艰难,面临改革、改制、改造的任务十分繁重,社会代价不少,充满挑战性。

    三、下岗和就业的矛盾依然较为突出。我市一场新的改革的阵痛才刚刚开始,下岗以及再就业的压力异常艰巨,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四、原材料价格上涨缩小了企业盈利空间。由于受国际上热点地区持续动荡、世界原油需求快速上涨的影响,今年10月初,纽约石油期货市场油价一度达到53美元/桶,创历史新高,使得世界原油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紧张。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对持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起到了较大的抑制作用,但原材料价格回落有限,有的甚至继续维持小幅增长。这种情况加大了其他行业特别是下游产业的成本,给企业盈利造成较大困难。

    五、农业发展和财政增收的基础并不牢固。今年年初中央1号文件下发以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但我们也必须冷静地看到,今年农业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政策和价格因素,而随着这两大因素影响的逐渐消退,我市农业和农村原有的一些问题可能继续存在,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内生力量尚不健全。另外,我市财源建设的任务尚很繁重,基本税源尚不稳固,增收节支的任务依然较为艰巨。

    三、对全年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

    当前,全市经济加快发展的势头良好,国家宏观调控领域的各项指标逐渐回归正常,产业结构在宏观调控中逐步得到调整优化,运行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内在的稳定性、协调性趋于增强。因此只要我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辩证统一,坚持运用市场、经济、法律等手段在发展中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把握好宏观调控力度,以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全年的经济目标就一定能够超额完成。

    预计全年我市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1.5%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7.5%;第二产业增长16.1%;第三产业增长11.0%。

    生产方面:随着中央一号文件和其他多种鼓励、支持农业政策的出台,以及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市场价格导向作用,农民从事一产业的积极性明显上升,农业生产将呈现稳中趋升的增长格局,预计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工业生产受长丰集团生产效益回落较大的影响,增幅可能低于去年,但仍处于较高的增长平台,特别是进入四季度,随着部分技改投资项目的竣工投产、工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及微观主体适应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工业生产将加速扩张,增速将比前三季度有所提升。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3.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8%。

    需求方面:由于调控政策主要针对投资,随着中央调控措施效应的进一步显现,投资增幅会受影响,但投资增长有其内在的连续性和动力,而且国家重点调控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方面的投资在我市所占比重不是很大,因此,全年投资增幅比前三季度将有所回落,但减幅不会太大。预计全年全社会投资增长35%以上。居民消费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加之住房、汽车、通信、电脑、旅游、餐饮等新一轮消费热点的逐步形成,需求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保持13%以上的增长速度。

    市场物价方面:从今年的价格走势看,食品类价格上涨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导因素,但随着全年粮食增产,农副产品供给能力将有所增强,粮价上升的空间缩小,从而使市场物价涨幅将有所减缓,预计全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达104.8%。

    收入方面:预计我市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48元,同比增长10.7%;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收130元以上。

    四、2005年全市经济发展展望

    (一)2005年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1、有利因素

    首先从国际看,主要国家和地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作用将继续显现,全球经济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显示,2004年全球GDP增速将达4.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2005年全球经济增速有望保持这一水平。

    主要原因是:世界局部地区动荡将有所缓解;世界资本市场趋于活跃,产业重组和转移将明显加快,我国可以继续借助稳定的政局、优惠的政策、低廉的成本等优势,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

    其次从国内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人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将不断加强,政策效应所释放的能量不断增大。

    一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做出的决定,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并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为我国全面小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体制保证。

    二是我国经济已步入新一轮增长期。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的重要关口,进入了经济起飞阶段。国际发展经验表明,走出低收入国家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其突出特点是,可能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

    三是永州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经济结构、政府职能、市场规则和秩序都在加快转变和建立,市场力量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将明显增强。这也是近三年来永州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基本原因。

    四是在永州继续保持吸引外资的诸多优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正持续发酵。我们这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土地、劳动力成本、水价、电价等优势将继续保持并有所强化。另外,我们的交通区位优势也在不断增强。

    五是"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加快建立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我市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2、不利因素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带有较大的脆弱性。当前,尽管世界经济开始步入周期性复苏阶段,总体增长前景看好。但世界经济的本轮复苏也带有一定的脆弱性,诸多不利因素可能使世界经济增长面临潜在风险。首先是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活动此起彼伏,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其次是非传统经济因素影响扩大,市场不稳定性增加;第三特别是油价居高不下可能制约全球经济复苏,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

    二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压力增大、困难增多。2003年全国形势普遍较好,兄弟市加快发展的来势逼人;永州产业竞争力不强、工农业投资欠账较多、交通瓶颈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善、就业压力较大等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今年1-9月,我市GDP增速达11.2%,为我市近6年来同期最高增幅;但与省内兄弟市相比,增幅仅排第10位,比长沙、株州、常德、岳阳、郴州分别落后3.7、0.9、2.4、1.5和1.6个百分点,比清远、桂林、贺州分别落后8.6、1.2、2.3个百分点。我们与这些地区的差距主要在工业。由于长丰集团战略转移和改革调整企业的增速放慢,导致工业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明显减弱;以传统工业为主的绝大部分工业企业,通过调整和改革后,恢复生产需要一段时间,很难形成较高增长。

    (二)2005年主要经济发展指标预测

    针对2004年的经济走势,我们从需要和可能的角度,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预测2005年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情况如下:

    五、对后期经济工作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市经济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保持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抓好宏观调控的有利时机,抑扬兼顾,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壮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好确保农民增收和扩大消费需求等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准确认识宏观调控的内涵。从大环境上讲,宏观调控是对发展过热产业进行调控,有保有压,总体上还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更加全面地发展。因此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实际,我们应该将宏观调控更多的理解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宏观调控对我市今年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是有限的,主要影响是明年甚至后年。因此,我们既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当前困扰经济发展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保证全年目标的完成;更要关注较长时期的发展,尤其要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找准国家鼓励产业、财源经济产业和我市优势产业的结合点,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掌握组织经济工作的主动权,提高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吸取以往几次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避免"涨潮不快退潮快"的情况再次发生。

    (二)多管齐下,促进工业生产加快发展。从前三季度的数据看,我市工业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11位,速度居全省第12位。工业总量、速度和效益位居湖南省各市下游,这是导致我市GDP增长落后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快工业发展是我市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加大工业投资。当前,湖南新一轮经济增长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工业带动,而不断加大工业投资已成为推动工业发展提速的重要力量。但我市2003年国有经济投资中,工业投资额为10.39亿元,比2002年增长15.5%,比2002年的增幅回落12.4个百分点,这是我市今年工业增长趋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密切银企关系,增强企业的供血功能。银行要加大对工业的投入,增加企业发展后劲,特别是对一些市场较好、规模较大的企业在技改资金上给予大力扶助,力争通过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壮大我市工业经济。二是要积极培育多个支柱产业。目前,我市工业的支柱主要是汽车工业,而今年以来,汽车行业受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生产能力一再压缩,利润空间一再收窄,从而导致全市工业生产趋缓,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回落幅度较大,充分暴露我市产业结构单一这一软肋。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多个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其对全市工业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特别是互补作用。三是要加强园区建设和引导,要整合各类园区,推进园区集聚并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园区不仅要重视规模扩大,更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投资密度、经济密度偏低问题。以提高附加值为中心,鼓励和扶持产业升级,鼓励和扶持企业实施品牌化战略,提升竞争力。四是要进一步放开搞活非公有制经济和国有中小企业,使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环境,逐步解决其技术、资金、市场、效益等方面的问题

    (三)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做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工作。目前,我市经济增长虽然是消费拉动唱主角,但近两年来,投资对我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不断增大,特别是结合我市投资规模小,人均投资额少的现状,在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加大投资的力度不能松。前三季度,我市基本建设投资、房地产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对城镇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1.5%、9.6%和19.6%。下阶段,房地产投资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对投资的拉动作用有可能下降;技改投资尽管能保持非常好的增长势头,但由于所占份额较小,对投资的拉动作用不够;所以,能推动投资增长的还得依赖于基本建设投资。因此,应加快基本建设领域在建项目和新开工项目的进度,特别是加快重点项目的进度,要争取新增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的储备。同时,政府应结合我市实际,作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工作,出台并落实好刺激房地产消费的政策措施,确保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突出抓好产业招商,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一是加强招商引资载体建设。以经济开发区和企业本身为主要载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要努力拓展招商领域,切实提高招商质量,特别是在土地趋紧的情况下,要努力引进高档次的项目,提高土地利用率。三是继续健全招商引资责任机制,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考核体系,明确责任主体,量化考核目标。四是完善招商政策、优化投资环境,结合全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做好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规划,尽快出台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引导外商投资方向和改善投资结构。五是提高政策法规和经济信息的透明度,营造有序竞争的法制环境。

    (五)着力抓好旅游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近几年来,我市旅游业发展不断加快,但整体水平还不高,对加快永州经济增长的优势还没有充分显露出来,其发展的前景还十分广阔。在今后的经济工作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旅游兴市"的指导思想,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振兴旅游产业,以旅游业的成长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永州市统计局 综合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