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交错运输网 星罗棋布邮电业

来源: 时间: 2005-03-0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几年来,永州市运输邮电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步入快速增长轨道,为我市经济再上新台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交通基础设施继续完善,运输网络日益健全

    继去年实施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又是一个“大手笔”,进一步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特别是省8件实事的实施为加快市、乡、村公路建设奠定基础。全年共完成投资7.5亿元(不含衡枣高速公路),重点建设“三桥十路”以及一批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完成通乡公路改造里程692.34公里,新增通油路、水泥路面的乡镇44个,完成通村公路建设里程864.07公里,新增通公路行政村151个,为省定考核目标108个通公路行政村的139.8%,公路通村率达到88.5%。特别是柏新坦公路、宁远九嶷大道等二级公路的立项建设,使贫困地区、山区群众看到了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4月18日人民翘首以待的永州火车新站正式投入营运,永州铁路发展史从此揭开新的一页。随着洛湛铁路的修建,我市将形成洛湛线和湘桂线"十"型的交通大动脉,与长沙、株州、衡阳、湘潭、益阳、娄底地区紧密相连。加上公路322国道、207国道、衡枣高速公路、永连公路一道而构成我市“三纵三横”的大交通网络格局,大大改善永州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加快全市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随着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永州市公路运输网络日益健全,等级公路比重大幅增加。到目前为止,全市等级公路里程达到3814公里,同比增加107公里。等级公路比重由上年的55.48%增加到56.18%,公路路网的技术等级结构日趋合理。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水、陆、空并举的综合运输网络和体系,扭转了“乘车困难、运输不畅、出行不便”的状况,使全市交通运输业朝着“快捷、舒适、便利”的现代运输方式方向发展。

    二、运输结构日趋合理,客货运输快速增长

    通过近几年来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和社会各部门一起上,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四种运输方式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使全市交通运输紧张局势在很大程度得到了缓解,运输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也有了一定的改善。2004年全市交通运输企业紧紧抓住春运、五一黄金周和暑运等运输生产有利时机,进一步扩大运能、优化结构、强化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全市运输生产的稳定快速增长。在客货运输中,公路运输继续担当重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据统计,2004年我市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累计完成客运量6031万人,同比增长27.67%,比2000年增长66.97%,平均每年递增13.67%;客运周转量467471万人公里,同比增长26.63%,比2000年增长98.77%,平均每年递增18.74%;货运量由2000年的992万吨上升到2004年的3512万吨,增长3.5倍 ,平均每年递增37.17%,比上年增长29.02%;全社会货运周转量由2000年的173378万吨公里上升到2004年的547642万吨公里,增长3.16倍,平均每年递增33.31%,比上年增长10.69%。

    三、现代化通信网络已具规模

    近年来,永州市邮电按照“全面规划、超前发展”的思路和要求,在不断完善“165”、“418”、“155”和“358”等通信工程的同时,今年拿出近3亿元的投资,继续对GSM网、ADSL宽带网进行扩容和实施中国移动“315”、GPRS、中国联通CDMA工程,使全市通信技术装备水平和综合通信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与国内外现有通信网络发展水平的同步与接轨,促进了通信事业的不断发展。2004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5161万元,同比增长38.58%,比2000年平均每年递增25.58%。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大幅增长,2004年末,全市拥有固定电话用户55.81万部(包括小灵通用户),比上年增长19.74%;移动电话用户51.93万户,比上年增长29.18%;移动是近年发展用户最多的一年,全市移动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4.14%上升到5.12%;短信发送已达14230万条,用户普及率已由2003年的52%上升到现在的72%;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用户发展更是迅速,由上年末的40万户,猛增到60万户,增长50%。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多媒体综合通信等网络为主体的现代化通信网络。
 
(永州统计局 梁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