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入粤港澳经济圈为主线 全面开创东安县域经济新局面

来源: 时间: 2005-03-0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步伐的迫切要求。东安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创造各种条件,快速融入粤港澳经济圈,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中国入世后,以广东、香港、澳门三个支点构成的“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正加速形成,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个省区加上香港、澳门本着平等互利、发挥各自特色的原则,推进区域合作发展,着力打造粤港澳经济圈,推进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多赢的发展格局,使这一区域成为中国和未来亚洲最重要经济圈、未来亚洲经济联盟的先行区和核心区、未来世界级经济圈。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大潮流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东安要开创县域经济新局面,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融入粤港澳经济圈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三化”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主要目标,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走开放型、跨越式发展之路,谋求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的联动发展,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抓住机遇、赢得先机、主动接轨、积极承接,融入粤港澳经济圈,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一、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整合优势资源

    东安县位于湖南西南部,湘江上游,东界芝山、冷水滩,南邻广西全州,西接新宁,北连邵阳,是通往大西南的咽喉要道。土地面积2219平方公里,土地构成概括为“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东安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降水充沛,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全县辖16个乡镇,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一个国营林场,总人口59.06万人。东安交通方便,湘桂铁路、洛湛铁路穿越境内,设有9个火车站,衡枣和太澳高速公路及207国道、1812省道穿境而过,距衡昆高速公路18公里,距永州机场也只有35公里。目前,东安正吸纳珠三角经济辐射,逐步成为沿海产业转移的后方基地之一。

    东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我国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舜帝南巡流连忘返,而在此驻跸。春秋战国时为楚南境,汉属零陵郡,置东安驿,西晋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09年)正式置应阳县,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改称东安县,沿用至今。东安曾孕育过南宋礼部尚书邓三凤、汉朝大将邓禹、清朝太子少保席宝田、广东水师提督唐仁廉、太平天国将领朱洪音、近代机械工业“火车头”宾步程、著名爱国将领唐生智等杰出人才;发生过张献忠激战明三王、石达开四进四战东安等重要兵家战事。历代名家寇准、周敦颐、王颧等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足迹和墨宝。

    东安物产丰富,环境优美。境内农业盛产稻谷、柑桔、杉木、楠竹、油茶、白果、大蒜、烤烟、花生及牲猪、菜牛、灰鹅、山羊等,200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93.42万亩,粮食总产量35.25万吨,其中:谷物播种面积82.16万亩,产量32.68万吨;柑桔面积86250亩,总产量12241吨;全县牲猪发展91.87万头,其中:出栏57.67万头,东安已成为重要的商品粮、瘦肉型猪、柑桔、楠竹基地和全国银杏之乡,东安鸡、银杏系列产品、紫皮大蒜等驰名省内外,2003年,东安鸡通过湖南省中型优质肉用地方品种审定,2004年共出笼东安鸡300万羽。森林总蓄积量10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8%。矿藏主要有:锑、铅、锌、钨、锰、石灰石、方解石等20多种,工业已初步形成了以建材、冶金、电力、食品加工等为骨干的工业体系。东安旅游资源丰富,有天然佳境舜皇山和人间仙境舜皇岩;有南宋礼部尚书邓三凤墓、汉朝大将邓禹祠庙、爱国将领唐生智故居等名人古迹和文化遗产,有塘夫广利桥、紫溪吴公塔、石期市文塔等古代名建筑及张飞岭、孔明点将台等历史古迹。

    粤港澳经济圈在资金、物流、技术、管理、人才、信息、专业服务等方面有着强劲的优势,但也普遍面临能源、土地资源匮乏的难题,东安则在自然资源、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2004年,我县劳动力2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4万人,除去城镇职工和长年在外务工人员,现有剩余劳动力12万人左右,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粤港澳经济圈给东安经济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审时度势,必须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增强融入粤港澳经济圈的决心、诚心和雄心,富有超前意识和跨越式发展的思想,克服畏难情绪和不敢融入的思想观念,主动出击,积极融入粤港澳经济圈,对优势资源重新审视、盘库、整合,赢得先机,更好地发展自己,并以高度的紧迫感和深切的危机感,从理念上、作风上、组织上做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充分的发展战略,敏锐地发现机遇,果断地抓住机遇,创造性地用好机遇,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协调发展,使经济总量、综合实力、人民生活跃上新台阶。

    二、以“三化”建设为重点,促进多种产业合作

    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单位的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全国范围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全国范围乃至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使得县域经济面临的竞争更趋激烈,对外合作也更为广泛。这就要求必须跳出县域看县域,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内审视自己,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创造各种条件,以“三化”建设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不断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增强财政实力,扩大就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融入粤港澳经济圈为主线,在对外开放与合作中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农业方面,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充分整合县内农林水资源、产品、技术和劳动力优势,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努力构筑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长效机制。一是做大做强农业基地。集中精力抓好全县九大万字号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重点抓好七里坪生态农业园,横塘、水岭草山养畜示范片,井川片东安鸡养殖区、芦新片良种牲猪养殖区,花桥片优质玉米种植区,东大线优质水果生产、井芦线优质稻生产者、端冷线商品蔬菜生产、东石线水产品生产等“一园两片三区四线”建设,调大调优东安鸡、银杏、柑桔、竹木、粮食等主导产业开发一批规模种养、水能建设、订单农业和精深农产品加工项目,如优质稻、瘦肉型猪、优质葡萄、特色蔬菜等,积极发展以垂钓、特色饮食、旅游观光为主的休闲农业,二是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积极引导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搞好技术改造,扩大加工规模,提升产品档次。要以加工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集中力量创办一批“公司+农户+基地”的订单农业示范区,积极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和民间流通组织,进一步办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通过合资、合作、租赁、承包等形式引导外资、内资进入,鼓励多元主体特别是工贸龙头企业来我县兴办原料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精加工项目,创办一批出口型特色农业企业。三是加快农村劳动力战略转移。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重点,建立健全以信息、技术、培训和中介服务为重点的服务网络,加快劳动力向民营企业和县外转移。鼓励和引导具有资金和技能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发展壮大“回雁经济”。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契机,促使土地向大户、能手转移,推进“四个市场化”改革进程。四是加大对农业投入,结合实施“双百工程”,积极争取国家资金,落实国家支农政策,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加强通村公路、农村饮水工程、水利基础设施特别是病险水库治理和灌区配套建设。健全农村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性任务,要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立足本地特色,选择一批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和优良资产,尤其突出锑品、焊剂、锰铁、建材等企业整合、产品的提质和产权交易项目开发,我县锑品年产量可达6000吨,焊剂年产量3万吨,结合企业改革、包装招商项目,通过并购、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改革改制一批、做大做强一批、创办发展一批”,把各种潜在的优势、潜在的资产转化为经济优势。要敢于把我县最好的企业、产业和品牌拿出来与粤港澳经济圈的客商搞优化组合和强强联合,要敢于把招商引资的目标盯上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粤港澳经济圈的大企业,主动联系、主动接触、引进他们来东安投资。

    2005年是东安的“工业发展年”,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一是聚集式发展园区工业,把园区作为工业企业发展的“大本营”,举全县之力加快东安经济开发区发展。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设施,抓好经济开发区工业区永东公路园区段、鹿鸣路、金源路南段、青土坪路口至鹿鸣路道路硬化、设施配套和绿化亮化工程,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健全工业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构,加大“低门槛”和“无门槛”引进项目力度,在严格落实土地、水电、税费和重点挂牌保护等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对所有入园企业实行“管理一个头、优惠一卡通、办理一站式、服务一条龙”的“保姆式”服务。二是强化产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做大做强锑品、铁合金、焊剂、水泥、小水电等五大支柱产业,努力培育成具有东安特色的“标志性”产业。创造条件组建以东港锑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锑品集团、德能湘江水电公司为龙头的小水电集团和有实力的焊剂企业为龙头焊剂集团。抓好东港锑品公司锑品深度综合开发,千方百计扩大出口配额,促进与香港太平洋公司的合作经营,争取2005年产值达到1个亿,税收突破1000万元;搞好铁合金行业达产达效,淘汰1800千伏安以下电炉;新上水泥熟料旋窑生产线,发展高标号水泥和特种水泥,在锑品和焊剂上,要创造条件,组建锑品集团和焊剂集团。三是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做好工作、维护稳定,打击犯罪、维护生产,执政为民,维护政策”的要求,全面完成21家国企改革扫尾任务。在抓好国企改革扫尾工作的同时,按照“积极、稳妥、有序”的原则,两年内全部完成县内集体企业改革。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进一步突出发展行业,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型、机械制造加工型、轻纺型、劳动密集型和科技型企业发展,大力提高民营经济效益,加大经济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力度,增强科学管理、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积极引导走公司化、集团化发展路子。

    城镇建设方面,以扩容提质为内容,全面推进城市化步伐。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坚持“以水为脉,以山为屏,以路为轴,以岗为楔,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和“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新规划设计,通过严格执法,因地制宜,全方位挖掘项目底蕴,突出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和导向作用,把县城建成“商贸繁荣、工业发达、旅游兴旺、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布局清晰、功能齐全的山水园林城市”。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快速提升城市品位,加快融入粤港澳经济圈。目前,东安为发展县域经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1.2亿元(重点工程),其中,舜皇东路等四条路的市政改造及“三线下地”工程已完成投资1420万元,东安大道、官田路、滨江路、同心路等道路建设共完成投资5650万元,龙溪花园小区、生智商业中心、四大家新院、紫苑宾馆等工程建设完成投资4900万元。壮大城市经济是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主题,一是走“产业兴城”新路子,进一步做大城市产业。产业是城市化的内核,要形成合理的城市产业布局,特别是培养和造就强大的城市支柱产业,已成为东安城市化进程中重中之重的战略要点。要把产业建设纳入城市化整体规划,从融入粤港澳经济圈的角度,从全球、全国和全省产业发展的大势出发,依据本地优势和产业基础,真正寻找、培养和造就具有东安特色的城市产业,积极推动和促进城市产业聚集。要把工业化作为繁荣城市的支柱,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推进工业化的路子。要把第三产业作为繁荣城市的支撑点,突出抓好商贸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文化市场建设,促进城市文化产业跨越式升值。二是走“资源活城”新路子,进一步盘活城市资源。首先盘活土地资源。重点搞好土地的规范化管理、盘活和执法,将土地的增值效应注入城市经营理念之中,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认真推进经营性用地的“招拍挂”工作,使土地供应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良性循环局面,实现土地收益不断增长。其次变现有形无形资产。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城市的有形无形资产公开拍卖使用权、经营权、广告权、冠名权,改变城市有形无形资产“有投入无产出”的局面,实现资产资金化。组建城市的士公司、公交公司,搞好城市交通线路营运权拍卖。再次是盘活旅游资源,融入粤港澳经济圈大旅游中去。按照“规范、优质、安全”的要求,抓好旅游经济发展。按照全县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突出抓好县城综合风景旅游区建设。搞好紫水河沿河两岸风光带建设,全面开发紫水河漂流旅游项目,将其精心打造城市空间形象主轴、生态主轴和旅游辐射带,以紫水河漂流旅游为纽带,打造东安特色旅游线和旅游圈,以此来整合全县分散的旅游资源。同时,要围绕“山”字作文章,突出搞好舜皇山旅游;围绕名胜古迹作文章,进一步开放唐生智故居;围绕吃、住、行、乐、购作文章,大力发展东安武术等文化体育产业,抓紧建设一批城市观光型景点,完善旅游餐饮、娱乐、购物等服务项目,把旅游业链做长、做宽、做强,融入粤港澳经济圈大旅游,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三是走“文明建城”新路子,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建班子抓队伍强素质,建制度抓执法保整洁,建机制抓秩序美环境”要要求,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着力改善城市卫生环境,把城市整治得更干净、更有序、更整洁、更安全、更文明。着力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进一步完善现有交通网络,打通断头路,解除城市交通的瓶颈状态,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相衔接的绿地系统,着力改造城市文化环境,不断强化道德教育,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提供多层次的教育文化空间,拓展市民休闲娱乐空间,提高人的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举全县之力抓好“三区一园”建设,即白牙市工业小区、石期市工业小区、芦洪市工业小区和紫溪市食品工业园的建设,真正把工业园区建成招商引资的大窗口,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企业聚集的大本营。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促进产业集群。工业园区是吸引外来投资和解决乡镇区位先天不足,承接产业难的主要载体,对产业聚集、经济增长方面起着龙头带动作用。要依托园区,引进粤港澳经济圈外商大户,发展本地大户,加快同产业、同产品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壮大工业园区规模。当前,要重点加快“三区一园”建设步伐,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吸引客商来园投资兴业,小区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加工业,全力打造园区的强劲品牌,实行“零费制”和封闭式管理,为外商投资和发展创造最佳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全力优化经济环境,充分利用引资平台,搞好招商引资

    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把优化环境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前提来抓,着力在亲商、安商、富商上下功夫,营造招商引资的环境“洼地”,创活政策,创靓环境,创优机制,创优服务,创造招商引资的条件和环境,激活招商引资方式,筑巢引凤,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严明的行政执法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健康安商的投资发展环境。一是进一步深化招商引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二是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建立高效、快捷、优质的服务环境。本着“一切为了客商,一切便于客商,一切服务客商”的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把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放在首位,增强投资商投资的信心。三是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创造规范、透明、有序的经营环境,特别是在土地开发、建筑工程招标等活动中实行“阳光运行”,杜绝“暗箱操作”,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四是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营造公开、公平、严明的法制环境,一切行政行为都要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据统计,东安利用2003湖南(深圳)投资洽谈会这一引资平台,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42个,项目资金达8.67亿元,其中外资项目4个,项目资金2290万美元,目前,“深洽会”签约招商项目中,“湘江电站的整体出让”,“湘江乐满江桃花坞建设”、“东港锑品的联合生产”等7个项目均已启动或在建设,到位资金1.5亿元,大大促进了东安经济发展。要使外部先进充裕的生产要素大量有效地引进东安,将东安所拥有的资源优势、良好的投资环境被外界充分了解,东安必须利用各种招商洽谈会的开放平台,大力招商引资。2004年东安在广东省东莞市举办一次大规模、高规格的招商活动,这是东安加强与9省区及港澳特区交流合作的良好契机,“湘洽会”共落实签约项目29个,签约资金10.71万元,其中签约外资项目8个,签约资金4424万美元;对外发布招商引资项目67个,签订外贸合同1个,资金1200万美元。紫溪市镇成功引进香港文俐制造有限公司在原湘器厂兴办了文俐织造总厂,总投资达130万美元;四川客商以1945万元的高价竞买了原来1300万元标价且卖点不热的县拍卖改制企业县水泥一厂。

    四、融入粤港澳经济圈,坚持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先行,生态环境先行

    融入粤港澳经济圈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先行、生态环境先行是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目的是避免走低水平,低层次重复建设的路子,是实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的保证。

    规划先行的指导思想要始终贯彻融入粤港澳经济圈的整个过程中,树立精品意识,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好规划,完善组织,健全机制,加强管理,确保规划的实施。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开发的命脉和城市投资环境建设的基础,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大规模、高标准、快速度地推进以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各类建设,为融入粤港澳经济圈奠定良好的基础。

    生态环境建设要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人为本,走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市发展与生态容量相协调的城镇化道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为全面融入粤港澳经济圈创造条件。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欠发达的东安,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若仅仅依靠县内财政的扶持和本地存量的挖潜改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以开放的眼光,开拓的精神,把自身的优势和外部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主动融入粤港澳经济圈,积极接受沿海地区经济的辐射,贯彻“五三要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吸引县外、境外资本,开创县域经济新局面,加速推动我县经济与沿海经济的全面对接,为全面建设小康东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东安县统计局 吴向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