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速度永州"建设

来源: 时间: 2005-06-2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改革开放以来,永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04年全市人均GDP为79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接近小康;但从横向对比看,在这百舸争流的发展大潮中,我们的发展步伐还不够快,发展质量还不够好,比较差距已越发明显。在今年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四个永州"的战略目标,其中又把"速度永州"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核心是要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目的是要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

    一、现实状况

    (一)永州速度与省内及周边市的比较

    "十五"头4年,全市GDP年均增速为10.1%,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二好的发展阶段;2004年,永州GDP增速达到11.8%,是近10年来的最高增速;今年一季度,永州市GDP增速为10.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4个百分点,也是近些年来同期的最好水平。但是,我们与全省及周边一些地区比较时,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1、与全省水平比。2004年,全省GDP总量达到5612.26亿元,同比增长12.0%;永州市的GDP增幅落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总量(327.85亿元)也仅为全省的5.8%,而同期永州市总人口占到了全省的8.5%。今年一季度,全省GDP增幅达到11.9%,比永州高出1个百分点,差距继续扩大。2004年,永州人均GDP(按常驻人口计算)为6544元,为全省平均水平(9117元)的72%,相差2573元;为全国平均水平(10533元)的62%,相差3989元。可见,永州市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没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更大。

    2、与省内市州比。2004年,永州GDP总量及增幅在全省14个市州间排名双双居第9位,增速比排第1、第4位的长沙和郴州分别低3个和1.2个百分点;"长株潭"、"一点一线"(长沙、岳阳、株洲、衡阳、郴州)地区GDP增速分别达到14.0%和13.1%,分别比永州市高2.2个和1.3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永州市GDP总量及增幅在全省14个市州排名中分别居第7位和第6位, 而"长株潭"、"一点一线"地区GDP增幅分别为13.8%和12.2%,比永州市分别高了2.9个和1.3个百分点,差距并没有缩小。一季度永州市在省内位次虽有所前移,但随着下半年农业比重的迅速增大,永州的排名将会有所下滑,并最终维持在全省8-9名的位次。

    3、与周边地区比。"十五"以来,郴州、清远年均GDP增速为11.5%和11.8%,分别比永州市高1.4和1.7个百分点。2004年郴州、清远两地的GDP增幅分别为13.0%和19.6%,比永州分别高出1.2和7.8个百分点;永州市人均GDP分别比郴州、清远低2695和1188元,郴州经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快速发展,在湖南迅速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目前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清远经济通过近年来的大引进、高投入,经济结构有了大幅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有了明显改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已由昔日广东省的欠发达山区一跃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日明星",2004年的GDP增幅居全省首位。

    (二)建设"速度永州"是全面建设小康永州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3000美元按照现行汇率价格计算约为25000元人民币。永州2004年的户籍人口为572.72万人,常驻人口为501万人。结合近十年来永州市的人口增长情况,我们预测今后16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将平均维持在4‰左右。因此,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预计为610万左右,常驻人口预计为540万人左右;按照2000年的GDP可比价,要达到人均25000元,那么2020年永州市的GDP总量就必须达到1360亿元以上。据此测算,今后16年永州市必须要保持年均9.9%以上的增速,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而这期间,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只需保持年均7%的增长速度;湖南则只需保持年均8%左右的增长速度。

    二、几点看法

    (一)永州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亟需加强

    我们在上一轮的经济发展中落后了,但我们不能在新一波的竞争中继续落后,要奋起直追,就必须认真而冷静的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永州经济发展的后劲问题"。我们认为,经济发展后劲关键要看工业发展后劲,而工业发展则关键要看项目,没有大项目的投入,就难以夯实工业发展基础。清远近两年来的经济之所以强劲增长,就源于前些年一批工业大项目的投入所释放的能量,而且这些项目预期发展后劲仍很足。永州经济之所以发展不快,主要是我们前期投入的项目不够大,见效的项目不够多,储备的项目不够精,工业发展仍然低位徘徊,民营经济挑大梁任重道远。

    1、工业的弱势地位较为明显。2004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67.82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38.53亿元,同比增长18.3%,增幅在全省14个市州排名中均居第13位。规模工业增幅分别比娄底(34.2%)、常德(30.0%)、郴州(26.5%)低15.9、11.7和8.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长丰集团生产下降。随着我国加入WTO保护期的结束以及世界石油价格的持续高位运行,可以预见,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而长丰集团永州基地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才刚刚开始,从当前产品的质量、价格、能耗等因素分析,长丰永州基地要走出低谷,仍需做出很大努力。另外,永州市的食品、造纸、卷烟、医药等重点行业因为规模不够,短期内难以替代长丰的支柱作用。

    2、工业大项目少,投资规模偏低。"十五"头4年,全市工业投资完成52亿元,占整个全社会投资的15.3%。2003年,郴州、清远两地一年的工业投资就分别达42亿元和46亿元,分别占当年各自全社会投资的30.3%和43.8%,2004年清远市仅制造业投资就完成55.76亿元,比永州市"十五"前4年工业投入总和还多3.76亿元,工业的投资强度远远超过我们;这些投入显著改善了工业结构,大大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两地分别涌现出了一批国内外知著的大型企业,如郴州的香港华润、澳大利亚金海岸、青岛啤酒、大连华录等,以及清远的新中源、欧亚、大岸高格、安徽海螺、台湾国际水泥、香港忠毅等大型陶瓷、水泥和电子生产企业。

    3、民营经济担当重任尚需时日。近年来,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虽取得了较大进步,为当地经济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但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绝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偏小,一些中小企业活力不强、效益不高,民营企业产品档次偏低,市场竞争力偏弱,粗放式经营较为普遍等。2004年浙江省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63%,比永州市高10.1个百分点;郴州市2002年民营经济比重为50.8%,比永州市高3.8个百分点;可见,我们与沿海及周边先进地区仍存在不少差距,民营经济引领全市经济发展大潮、执经济发展牛耳的局面尚需时日。

    (二)永州争取位于省内"第二集团"前列挑战较大。

    根据近些年的发展态势可以看出,我省的长沙、株洲、湘潭(长株潭地区)以及常德、岳阳、郴州六市经济发展持续而快速,已稳稳进入省内第一集团领跑行业;其余八个市州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浮动,综合发展水平与前述六市相比存在差距。我们认为,永州首先应该客观判断形势,正视差距,摆正位置。

    这里,我们抽取了2004年全省各市州的五个主要经济指标,分别是GDP、规模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这五个指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永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首先就绝对量而言,永州市的五个指标全部位居第9名以后,这就是永州市当前的绝对位置和真实水平。

    其次就增幅而言,GDP居第5、规模工业居第13、财政收入居第11,城乡居民收入因为基数低,增幅分别居3位和第5位。

    第三就产业内涵而言,永州的三次产业结构综合来讲是全省最差的,农业比重仍然高过二产业和工业,占了近三分之一;工业比重居全省倒数第二位,仅次于旅游城市张家界。

    第四就项目投入而言,"十五"以来,永州新增工业项目投资超过1亿元的为空白,是全省唯一没有单个工业项目投资过亿元的地区;最大的工业项目是湘江纸业技改工程,2004年该项目完成投资9259万元,其次是长丰汽车空调扩建工程完成投资5000万元,长丰汽车零配件公司完成投资2894亿元,恒伟药业完成投资4000万元,零陵烟厂技改投入完成2590万元,其余较大的工业项目一般均为水电项目,而非制造业项目。娄底市2004年规模工业增幅居全省第一,涟源钢铁集团"十五"期间技改投入达到12.46亿元;衡阳市从2001年以来,先后引进美国亚头、新疆特变、香港建滔、燕京啤酒、安徽星马等46家国内外大型企业,三年内共完成投资43亿元;邵阳市大力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大力利用国企腾出的空间进行资本扩张,全市规模工业中民营企业比重占了52%;该市的湖南汇源纸业的白卡纸近三年完成投资1.47亿元。相比而言,永州市工业大项目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令人担忧。

    (三)永州经济赶超全省平均水平需加倍努力

    上述判断源于两个基本现实:一是永州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水平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具体表现在,2004年,永州农业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而工业比重则比全省低11个百分点。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农业发展速度注定会大大低于工业发展速度,比重大、速度慢的农业也就肯定相对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永州市的工业结构和抗风险能力远没有全省平均水平好。当目前为止,永州可以拿得出手的工业分别是长丰汽车、湘江纸业、零陵卷烟、熙可和永州罐头食品以及时代阳光制药、恒伟药业等,其中在省里挂得上号的长丰集团永州基地自2003年以来,生产形势持续下滑;其余几家企业因规模不大,支柱作用还相当有限。纵观全省工业,以"十大标志性企业"为代表的骨干企业集群已完全担当起引领湖南工业发展的方向和重任,2004年,全省"十大标志性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91.17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32.6%,较2001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从行业结构看,湖南的烟草、钢铁、电力、化工、有色、建材、交通运输设备、农副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石油加工等十大行业,2004年共完成工业增加值831.41亿元,占规模工业的69.4%,比2001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这十大行业犹如龙头,昂首引领全省工业阔步前行。

    三、对策建议

    (一)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永州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关键体现在工业的差距上;加快永州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要加快工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永州的征途上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落实到行动中,就是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制约工业发展的新情况,加快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新举措,大胆探索提升工业化水平的新道路。一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契机。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研究和跟踪,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一些大项目投入到永州,并积极引导以大项目带动中小项目的投入,切实做好项目的产业链接和配套,从而形成新的产业或产业集群。二是要坚定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逐步由拼资源、拼消耗、拼环境的传统工业向拼科技、拼人才、拼效益的新型工业转变;在制定永州市的工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时,要始终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思路,既要充分考虑永州市的长处和潜力,更要注重错位发展和发挥后发优势。三是要以"园区工业"为核心,切实搞好产业布局和规划。做到政策明确、功能清晰、管理高效、特色鲜明、环境优雅;抓园区发展,要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四是要着力培育骨干企业。近年来,永州的汽车、造纸、食品加工、制药、卷烟五大支柱行业总体上发展态势不错,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增势好的规模偏小,规模大的增势受阻";长丰集团永州基地要紧紧抓住结构调整和产业配套两个关键,切实加大技术投入和产品更新力度,努力应对国内外市场的挑战,以期尽快重振雄风;湘江纸业、熙可、永罐、零烟以及恒伟、时代阳光等,要加快技改步伐,努力挖掘生产潜能,积极扩大市场份额,切实做大做强。五是大力发展特色工业。思路上要想着"永州特色",工作上要贯彻"永州特色",产品上要体现"永州特色"。永州市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如果有较好的产业带动,不乏有市场前景,更不缺稳定原料,要开动脑筋想办法,集思广益谋出路。六是排除万难推进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大势所趋。不改革就难以发展,不改革就死路一条;改革不是选项,改革是必由之路。因此,永州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切实领会市委、市政府的政策、决心和意志,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带着热情参与改革,带着感情面对群众,带着毅力投身工作;耐心细致、不屈不挠、鞠躬尽瘁。

    (二)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为主线,大力促进招商引资工作。近年来,永州市委、市政府对招商引资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抓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来势喜人。2004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33亿美元,同比增长1.66倍,总量和增幅分别居全省第6和第1位;2005年一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659万美元,同比增长48.1%,分别居全省第3和第5位,总量和速度双双超过郴州(2505万美元、31.6%)。大发展需要大投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永州经济发展不快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投入不足。永州市既不属于国家和省里的重点投资地区,也不是财政富裕地区,"等靠要"的思想将会使我们再一次错失发展良机。因此,必须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大力促进招商引资工作。首先要不断创新招商思路。积极开展资源招商、项目招商、园区招商、产权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多样的招商活动。其次要切实突出招商重点。要紧紧依托永州市现有的骨干产业,抓住产业配套和做大做强这两个重点,积极引进上游或下游产业,想方设法延长产业链。第三要积极抢抓招商机遇。切实注重研究国际国内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抢抓国际资本加速向中国流动、国家制定和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及"9+2"泛珠三角区域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的机遇,大力搞好项目的配套引进和消化吸收工作,加速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以我为主、兼容并蓄、加速融合,促进项目引进配套化、产业承接规模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第四要继续完善招商政策。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大对招商引资区域特性和规律性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永州市的招商引资政策,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切实抓好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实工作,真正做到招实商、得实奖、结实果。

    (三)始终坚持以加快城镇化为重点,大力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工业化需要城镇化作载体,发展现代制造业需要现代生产要素,现代生产要素则需要由现代化水平的城市来聚集。永州必须进一步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把芝、冷两区的中心城市和产业带建设与推进城乡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互动并进。首先是着力构筑芝冷中心城市圈,建立以芝冷两区为中心,产业和商贾沿零陵大道相向聚集的格局,要制定详细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做到既着眼当前,又放眼未来;既积极进取,又量力而行;不乱铺摊子、乱开乱占,珍惜每一寸土地,特别是要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其次是着力发挥芝冷两区经济、交通、商贸中心的作用,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紧密市县之间的要素流通和市场对接;要突破行政区域界限,整合全市工业发展要素,通过产业链延伸、产业配套、资源共享、联动开发等形式实现互补共赢、一体发展,构筑点、线、面结合、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整体发展格局。

    (四)始终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突破口,大力夯实县域经济实力。永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小康是全面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长久命题。科学发展观、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一系列支农、护农政策的出台,为我们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解决三农问题,首先是要夯实基础,就是要借着国家和省里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机会,千方百计争取一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同时也要切实搞好配套投资,并积极发动农民进行自我投入,形成四方联动的格局,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能力。其次是要"强身健体",切实提高农业的自主增长能力,要大力发展"三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注重提高规模效益;要努力形成农产品的区域特色,紧紧抓住本地的资源优势,依靠科技投入和品牌战略,在规模上做大,在品质上做优、在市场上做宽。第三是要加工转换,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努力将农产品原料优势转化为深加工优势,重点搞好粮食、蔬菜、水果、药材、竹木、畜禽产品、土特产品等的精深加工,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包装、运输、餐饮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第四是要减少农民,要逐步打破"二元经济"模式的城乡发展格局,积极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和经商,对一些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要鼓励其转化为城市居民。第五是政策配套,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措施,并针对本地的实际,制定一些配套政策,如土地流转制度、城市户口管理制度、农村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农民进城创业鼓励措施等等。

    (五)始终坚持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动力,大力提升永州综合竞争力水平。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是吸引生产要素的关键。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经济发展环境的认识是高的,抓环境建设的力度也是大的;但毋容讳言的是,部分市民甚至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的环境意识还比较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是要应积极改善硬环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构筑先进的物流体系,大力规范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和各种中介市场。其次是要下大力气改善软环境,包括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府办事效率、商业信用等;具体来讲,一是加快推进"诚信永州"建设,在全市牢固树立诚实第一、信用为先的理念;二是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切实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36条"),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所有行业和领域,杜绝所有歧视性的规定和做法,为所有经营业主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三是创造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切实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突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理念;提高办事效率,做到本位而不越位、到位而不错位。

    (六)始终坚持以"人才强市"战略为保证,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专门人才。要在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规模的前提下,把提高人口素质,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充裕的优势,作为今后永州市社会发展领域的战略重点。一是制定详细的人才发展战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经济要发展,人才是根本。永州经济要保持后发优势,除了加大投入外,还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因此,制定详细的人才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如"永州市'十一五'及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这个规划的制定要体现客观性、长远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突出层次性和循序前进的原则,切忌泛泛而谈、提不切实际的目标和要求。二是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切实做好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这三篇文章,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三是建立和完善人才的培训和引进机制。一方面要大力提高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合,建立人才培训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快引进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步伐,确保永州市在新一波的人才竞争中位居全省上游水平。


[永州市统计局 黄赞校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