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是指一定时期生产力水平下,人民生活水平高于温饱但还不够富裕,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舒适便利、精神健康充实的一种程度。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把人民生活实现小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并指出了达到小康的具体要求。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精神,描绘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永州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永州的战略构想,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永州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全面小康永州的进程如何?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差距?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是各级领导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全面小康永州的进程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粗略的看法和建议,目的在于为各级党政领导进行宏观调控、制定规划、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加快全面小康永州建设步伐提供参考。
小康永州实现程度的测算及基本评价
一、全面实现总体小康目标
根据党中央对小康内涵的一系列论述,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全国小康生活水平基本标准》,用以评价和监测实现总体小康的进程。总体小康评价体系涵盖了五大内容,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条件、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共计有16个指标,并确定了每个指标达到小康的标准值和权数。2004年,永州市总体小康的16个指标全面达到了标准值,小康实现程度为100%。 也就是说2004年永州市总体小康已全面实现。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永州市委、市政府以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大力深化体制改革,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三化进程”,综合实力迅速增强。2004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达327.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0年增长6.87倍,比1990年增长2.68倍,年均增长9.7%,人均地方生产总值达到6544元,按1990年价格计算为3497元,为小康标准值的139.9%。
2、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改善。随着“三化”进程的加快,永州市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收入也不断得到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5年的1606元增加到2004年的6261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平均年递增8.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538元增加到2004年的2446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平均年递增6.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小康值为2400元。2004年永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3251元(按当年价格计算为6261元),为小康标准值的131.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小康值为1200元。2004年永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270元(按当年价格计算为2446元),为小康标准值的105.8%。
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小康值为12平方米。2004年永州市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已达到24.9平方米,为小康标准值的207.5%。
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小康值为15平方米。2004年永州市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已达到32.11平方米,为小康标准值的214.1%。
人均日蛋白质摄入量:小康值为75克。2004年永州市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已达到75克,正好达到小康标准。
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小康值为8平方米。2004年永州市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已达到11平方米,为小康标准值的137.50%。
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小康值为85%。2004年永州市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已达到95.9%,超过小康标准值10.9个百分点。
恩格尔系数:小康值为小于50%(为逆向指标)。2004年永州市恩格尔系数为48.5%,低于小康标准值1.5个百分点。
3、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既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历届党委、政府对此极为关注,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如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遏制人口过快增长,严格执行九年制教育,加强各种方式的培训,努力改善医疗条件等,从而使永州市人口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不断得到改善。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20271人,比上年增长65.7%,初中、小学入学率分别达到98.53%和99.39%。
成人识字率:小康值为85%。永州市成人识字率为93%(人口普查数据),超过小康标准值8个百分点。
人均预期寿命:小康值为70岁。永州市人均预期寿命为71岁(人口普查数据),为小康标准值的101.4%。
婴儿死亡率:小康值为31‰。(为逆向指标)。2004年永州市婴儿死亡率为12.58‰。低于小康标准值18.42个百分点。
4、精神生活日益丰富。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逐步得到改善。彩色电视机、收录机基本普及,家庭电脑、手机、家用汽车家用等已逐步进入平常百姓家庭。报刊、杂志和书籍品种增加,内容多样,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文化娱乐支出比重:小康值为11%。2004年永州市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为17.5%,超过小康标准值6.5个百分点。
电视机普及率:小康值为100%。2004年永州市电视机普及率为110.6%,超过小康标准值10.6个百分点。
5、生活环境逐渐优化。我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在努力发展生产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大力强化生活环境,从而使永州市居民生活的外部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绿化覆盖率:小康值为15%。2004年永州市绿化覆盖率为62.4%,超过小康标准值47.4个百分点。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小康值为100%,2004年永州市11个县区已全部达标。
二、永州市距全面小康社会还有多远
小康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上的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发展不均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全面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所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惠及的是十几亿人口,而不是部分或大部分人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也就是说永州市2004年全面实现了总体小康目标,也只是刚刚步入了全面小康的轨迹。要实现全面小康永州任务还十分艰巨。因为全面小康包含了城市和农村,而永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基础比较薄弱,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近年来虽然逐年在下降, 2004年比2000年下降6.6个百分点,但2004年所占比重仍达28.9%;乡村人口所占比重高,2004年乡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高达73.97%。同时,永州市还有4个贫困县,脱贫任务还较重,要实现全面小康任重而道远。
(一)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评价体系涵盖了六大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和资源环境,共计18个评价指标。并确定了每个指标达到小康的标准值。经测算,2004年永州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37%,比全省2003年低6.83个百分点,比全国2003年低8.53个百分点。
(二)永州市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极不平衡
2004年,随着中央两个1号文件的下发和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和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使永州市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2004年永州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37%,分别比2003年、2002年、2001年提高3.23、3.97、8.72个百分点;但永州市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极不平衡,指标间实现程度差异较大。最高的绿化覆盖率实现程度为100%,最低的常用耕地增长率为-100%,两者相差200个百分点。
1、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起步较慢,目前仍未达到全面小康起点值但提速较快。由于受交通、信息和自然条件的制约,永州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受到一定影响。2004年永州市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程度为-1.5%,比2001年提高2.15个百分点。其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值为≥6000元,实际值为2383元,实现程度为-0.16%,比2001年提高6.5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标准值为≤30%,实际值为56.6%,实现程度为-44.0%,比2001年提高6.7个百分点;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标准值为≥352%,实际值为18.6%,实现程度为13.68%,比2001年提高1.8个百分点。2004年永州市农民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1.88%,比2001年提高1.49个百分点。其中:恩格尔系数标准值为≤40%,实际值为54.6%,实现程度为-62.2%,比2001年提高18.7个百分点;居民居住质量指数标准值为≥75%,实际值为17%,实现程度为-1.7%,比2001年提高0.88个百分点;人均日蛋白质摄入量(总体小康)标准值为75克,实际值为72克;上述2个指标说明永州市农村仍处于温饱状态;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标准值为≥7%,实际值为3%,实现程度为11.11%,比2001年提高11.11个百分点;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标准值为≥60%,实际值为31%,实现程度为9.38%,比2001年提高6.57个百分点。
2、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但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永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提出了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2004年绿化覆盖率为61.52%,超过标志着28.62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100%;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标准值为0.3~0.4,实际值为0.288,实现程度为88%,已基本接近小康。但总体来看,实现程度还不够理想。2004年社会发展实现程度为3.9%,比2001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标准值为≥90%,实际值为6.9%,实现程度为-3.88%;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标准值为≥60%,实际值为3%,实现程度为2.6%;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准备值为≥4人,实际值为1.5人,实现程度为6.67%;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实现程度为88%。2004年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为0.78%,比2001年提高1.67个百分点。其中:常用耕地增长率准备值为≥0,实际值为-0.62,实现程度为-100%,万元农业GDP用水量准备值为≤1500立方米,实际值为2480立方米,实现程度为10.9%,比2001年提高5.4个百分点;绿化覆盖率2001年就已经100%达到目标。
3、人口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速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知识的需求日益显现,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人口素质和民主法制已逐步向农村全面小康值迈进。2004年永州市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5.58%,比2001年提高2.47个百分点。其中: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标准值为≥9年,实际值为8.1%实现程度为43.75%,比2001年提高18.75个百分点;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标准值为≥75岁,实际值为70.1岁,实现程度为10.91%,比2001年提高7.31个百分点。2004年永州市民主法制实现程度为3.18%,比2001年提高2.48个百分点。农民对村政务公开和社会安全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其中: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标准值为≥85%,实际值为70%,实现程度为50%;农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标准值为≥85%,实际值为74%,实现程度为56%。
综上所述,永州市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步较快,但实现程度不够理想,18项指标中有6项还未进入小康起点值,占33.33%,实现程度在50%以下的有7项占38.89%。这说明永州市农村要实现全面小康任务还十分艰巨,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应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这是因为农村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相对而言都滞后于城市。因此,只有农村全面实现了小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永州。为了加快永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就必须想方设法,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促进永州市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永州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是永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十分严峻的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产业化进程,促进全市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一)、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工业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其本质是产业化,是各个产业不断从传统经济中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强盛的象征,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加速工业化的发展,即是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工业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带来就业的增加,从而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引起农业生产的变革,促使农业向现代化农业、集约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和产业化农业发展。同时,只有工业的高速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工业返哺农业的目的。纵观历史,没有哪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除独具旅游资源外)不是因工业的跨越式发展而崛起的。因此,要使永州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全面实现永州小康,就必须要坚持以发展工业为经济发展中心,全面提升永州市工业化水平。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人口的转移。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城镇是二、三产业的载体,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发展小城镇也是推动农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使全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5.69%提高到2004年的26.03%。但是,永州市小城镇建设目前还面临着规模较小、水平不高、聚集能力差,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基础设施薄弱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永州市小城镇镇区平均人口只有1.38万人,远远低于3-5万人的合理规模。因此,永州市小城镇还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小城镇。永州市农村城镇化水平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进一步下大力气,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首先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只有非农产业特别是加工业的首先发展,才能逐步形成二、三产业互相促进的局面,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要在市场导向之下,降低门槛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进入非农产业和参与小城镇建设。第三要加快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扩大县城和中心城市的规模、强化城市功能,然后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形成与大中城市协调配套的小城镇群体。通过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人口聚集进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乡镇企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小城镇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如中国的第一村——华西村,就是由于村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村级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大发展。华西村的集体经济目前已形成了纺织、钢铁、旅游等若干支柱产业。其中,纺织业实现了洗、纺、织、染、整、服一条龙生产,成为全国最大的村级纺织企业;全村380户家家住上了400-500多平方米、水电气全通的别墅楼;最少人家的资产也有100多万;最少人家的存款有20多万,最多人家的存款高达2000多万。河南西滑封村过去是“一头毛驴三条腿,一眼机井没有水,一亩不打半石粮,一年糠菜难顾嘴。”的贫困村,同样是因为走企业兴村之路,在村办企业的基础上,组建了河南省第一家融农、工、商于一体的焦作市黄河集团公司,集团公司辖造纸厂、酿酒厂、电缆厂、食品厂等16家企业,如今全村工农业年总产值超过5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6500元。全村人看电影、洗澡、子女上学、老人退休生活、医疗等均由村里承担。改变了过去贫困面貌,走上了小康之道。我们应该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走企业兴村、兴乡、兴县、兴市之路。为此,我们要依托当地农产品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乡镇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努力培育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农产品龙头企业由于规模大,资金雄厚,技术创新能力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辐射作用非常明显。要抓好永州市龙头企业的发展,首先要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思想,把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突破口切实抓紧抓好。其次要鼓励和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发展,重点培育像天龙米业有限公司、金浩植物油有限公司、鑫隆食品有限公司、香穗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再次要引导龙头企业在区域内建立自己的原料供应基地,实现原料供应本地化;引导农户根据龙头企业原材料要求调整组织生产,主动加入龙头企业产业链中。四是要积极推进龙头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营销等方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五是协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组建农产品加工集团公司,使其成为产业链的组织者,这样带动作用、辐射作用将更为明显。经过培育、壮大乡镇企业,使其真正成为推动永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骨干力量。
(四)、努力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离不开农业这个基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因此,历届中央领导对此十分关注,朱镕基同志曾经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解决“三农”问题,既要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广大农民为改变落后面貌,创造美好生活而艰苦创业,更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营造全社会支持农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的氛围。永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好了,农村经济才能得到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因此,我们要不折不扣地按照党中央制定的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狠抓落实,努力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永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由过去单纯追求数量变为追求质量品质,不仅对农产品的色、香、味、形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农产品的无公害、无污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食品品种的需要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同时,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不在产品的品种和品质方面多下功夫,很难抢占国内、国际市场。为此,我们要立足本地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要抓紧改良低质的传统产品,培育开发新的优质产品,提高农业的科技进步水平,通过品种的改良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加速农产品更新换代。要大力推广应用优质水稻、油菜、水果、蔬菜和优质生猪品种,使农产品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保持优质品种的品质不变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提高单产、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目前要集中力量解决好农产品高质不高产,高产不高效的矛盾。这既要求技术上要有新的突破,也要求有关政策的配套完善。如建立以质量为首要目标的科研准则;推进以动植物制种为中心的生物技术革命;引进和推广适应本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质动植物品种。同时,要注重高科技农业园区的发展,以科技为依托,引导永州市农业向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标准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信息化等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转变,加速永州市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增加农业整体效益,不断增强国际、国内竞争力。
(六)、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的健康发展。我们要坚决克服重生产、轻流通的落后观念,高度重视市场开拓,坚持“销”字当头,营销开路的经营理念。要积极培育和完善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农村商品市场和各类批发市场。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农产品市场,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如建立一批蔬菜、花卉、水果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创立自己的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搞活农产品市场体系、信息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通过市场运作,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七)、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农业是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安天下”的产业,为此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加强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就目前而言,永州市农业还是一个经济效益较差的弱质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各级政府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提高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和保护。一是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以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要加强对病情水库的治理,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彻底改变永州市农业生产中遇水则涝,无水则旱的状况。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可先拿出一部分启动资金,然后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外资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更应注重调动广大农民投资积极性,惟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弥补过去的欠账,促进农业的稳定、持续、快速发展。二是加快乡村公路网络建设,特别是村级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彻底改变交通对村级经济发展瓶颈的制约。三是要在加大对农业科研支持的同时,做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农业产业的增长对高科技运用的依赖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应根据永州市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的实际,选择一些先进适用的农业科研课题作为切入点,加大扶持力度,争取在农产品品种改良、优良种苗培育、农业耕作技术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并逐步推广和运用。四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自己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园区,使其成为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示范、生产一体化的基地,强化其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进而拉动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八)、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知识是生产力。要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先进生产组织方式的推广,农产品市场的开发,都要依赖于农民素质的提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项研究报告中认为,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43%,初中毕业可提高108%,大学毕业则可提高300%。改革开放之后,尽管永州市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的农民素质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永州市每年低层次文化结构的人数仍在不断增加:2004年适龄儿童未入学的就达200多人、700多人不能按期进入初中(含辍学)、20多万人不能按期进入高中(含辍学)。这些人,特别是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很难满足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就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放到关系全市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的战略高度来深刻认识,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常抓不懈。要把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纳入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科学规划,分层实施。一是继续巩固和扩大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努力避免农村少年儿童的失学和辍学现象。二是积极推进成人职业高等教育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大力发展农村继续教育。如通过广播、电视和函授等方式,使农民在不离乡、不脱产的情况下受到高等教育,培养出新的一代农民大学生。三是根据现实需要和农村未来发展的需求,发展多层次和多种类型的专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各项专业技能。通过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九)、加大对贫困县的扶贫攻坚力度,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贫困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走上小康社会,就必须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一是要加强对扶贫项目的监督。使扶贫项目经济真正落到实处,通过项目的落实,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二是要加强对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由于贫困地区经济落后财政拮据,同时又缺乏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的有效管理与监督机制,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常常被挪作他用。为了使扶贫资金真正用在扶贫上,必须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且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予以明确,对资金来源、使用进一步规范,严禁违规操作,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三是要消除贫困地区农民对政府的依赖和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思想。树立全新的可持续发展观、奋起直追的发展观、敢闯敢冒的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贫困地区的农村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善于用战略的眼光、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来研究和谋划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统揽农村经济发展。
[永州市统计局 唐军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