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永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及2006年展望

来源: 时间: 2005-10-1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5年,永州市各地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主题,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为中心,以推进农村改革为动力,精心组织,扎实工作,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稳步推进农业产业链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一)前三季度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态势及特点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9.46亿元,同比增长6.5%,增幅较上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65.04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农业增加值33.22亿元、林业增加值2.995亿元、牧业增加值23.83亿元、渔业增加值3.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6.2%、6.3%、6.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940.99元,同比增加270.49元,增长16.19%。我市前三季度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及特点是:

    1、种植业发展形势良好

    (1)春夏收粮食增产,油菜籽获得丰收。我市去年冬季农业生产抓得早、抓得实、抓得好,为今年春夏收农作物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市春夏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19万亩、总产量39725吨,同比分别增长2.0%、4.1%。其中蚕豌豆播面9.06万亩、产量11333吨,同比分别增长2.9%、4.1%;马铃薯播面4.34万亩、产量10000吨,同比分别增长7.4%、12.1%。全市油菜籽播种面积17.09万亩、产量13826吨,同比分别增长5.3%、7.1%;其中双低油菜籽播面15.35万亩,占油菜籽播面的89.8%,增幅较上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今年全市油菜籽单产达161.9公斤/亩,为历年来的最好水平。

    (2)粮食种植面积继续增加,早中稻产量再获丰收。去年少数农民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有些怀疑,通过一年的实施和各级政府对政策的兑现,消除了农民的顾虑,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市粮食生产继续扩大、优质稻生产明显加快。今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791.09万亩,同比增加45.65万亩,增长6.1%,其中稻谷种植面积606.75万亩,同比增加38.67万亩,增长6.8%。其中:早稻种植面积265.55万亩,同比增长6.8%,总产量106.56万吨,同比增加7.8万吨,增长7.9%;中稻和一季晚稻种植面积57.08万亩,同比增长4.8%,总产量24.97万吨,同比增加1.51万吨,增长6.4%。今年全市玉米种植面积为32.55万亩,同比增长8.3%,其中春玉米种植23.43万亩,同比增长7.7%,总产量6.93万吨,同比增长7.0%;大豆种植面积50.49万亩,同比增长4.1%;红薯种植面积61.17万亩,同比增长2.5%。

    (3)种植结构调整呈现新变化。今年来,我市各地在增加粮食生产的同时,继续推进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一是水稻播种面积比重继续提高,优质稻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在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中,全市水稻播种面积为606.75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83.2%,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其中优质稻播种面积为306.23万亩,比上年增加56.21万亩,增长22.5%,优质稻播种面积占水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50.5%。二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有增有减,烤烟、药材种植面积增幅较大。我市各地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继续狠抓烤烟、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种植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经济作物种植情况总的来说是好于去年,烤烟、蔬菜、药材、花生、西瓜等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烤烟种植面积为25.34万亩,同比增加1.55万亩; 蔬菜种植面积197.21万亩,同比增加9.59万亩;药材种植面积7.22万亩,同比增加0.81万亩;花生种植面积31.5万亩,同比增加1.17万亩;西瓜种植面积16.64万亩,同比增加0.65万亩。除棉花、麻类与上年持平外,其他经济作物播面有所减小,甘蔗种植面积8.63万亩,同比减小0.06万亩,草莓种植面积0.50万亩,同比减小0.03万亩。

    2、林业生态建设效益看好。全市现己完成造林面积4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3.78万亩,其他造林面积25.03万亩,绿色通道工程建设造林1.19万亩。培育造林大户305户,面积13.3万亩。前三季度实现林业社会总产值26.35亿元,同比增长14.1%;森林旅游收入达2660万元,同比增长66.4%。

    3、养殖业来势较好。今年我市养殖业生产在市场和政策的双促动下,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一是出栏数增速继续加快。前三季度出栏肉猪460.41万头,同比增长6.3%,增幅较上半年快0.8个百分点;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牛10.31万头,同比增长10.4%,增幅较上半年快1.1个百分点;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羊20.7万只,同比增长7.9%,增幅较上半年快0.5个百分点;出售和自宰的肉用家禽5267.35万羽,同比增长8.8%。二是存栏(笼)数继续增多。三季度末猪存栏413.38万头,同比增加20.17万头; 牛存栏76.08万头,同比增加4.26万头; 羊存栏45.22万只,同比增加3.96万只;家禽存笼3928.73万羽,同比增加331.79万羽。三是渔业生产来势好。今年来,水产品销售市场旺盛,价格看好,高价位极大地拉动了水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今年共放养水面46.07万亩、投放各类鱼种3.33亿尾,同比分别增长0.9%、7.5%。前三季度水产品产量84697吨,同比增长6.8%。

    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农户生产投入加大。

    近年来,我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和省里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如大中型水库的维修与加固、全省“八件实事”的落实(农村沼气池建设、乡镇卫生院的改造、通村公路等)。二是农村小水电站建设势头不减。三是乡镇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一批外资、外地企业在乡镇工业小区落户建设。前三季度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3.35亿元,同比增长43.8%,其中农村50万元以上的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9亿元。

    连续两年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农户加大了对生产的投入。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我市农民前三季度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590.47元,同比增长28.12%;其中农业生产费用支出329.12元、林业生产费用支出3.03元、牧业生产费用支出205.70元、渔业生产费用支出13.73元,同比分别增长49.44%、-77.03%、12.78%、11.35%。

    5、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940.99元,同比增长16.19%,其中工资性收入575.50元、家庭经营收入1253.40元、财产性收入23.97元、转移性收入88.12元,同比分别增长8.95%、19.05%、66.39%、17.38%。今年我市农民现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引导。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充分运用好连续两年中央一号文件政策,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随着特色农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今年来我市各地特色农业品类不断增加,种植优质稻、发展优质烤烟、优质瓜果、开发优质茶、优质草,以及各类特种养殖等一批具有一定发展优势的特色产业得到了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投入近年来在不断增加,为民办八件实事的落实(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农村沼气池建设和通乡镇或村公路建设等),给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四是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各地不断加大“三化”工作力度,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一大批内外资企业纷纷来我市各地投资经商办企业,不仅壮大了城市经济,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兴办企业的增加,不断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安置,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农民人均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现金收入为178.28元,同比增长27.37%,增幅较同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高11.34个百分点。

    (二)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走势

    2005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较快发展态势,在今后两三个月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件的发生,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预计全市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可实现187.84亿元,同比增长7.8%;比2000年增长31.4%,平均每年递增5.6%;比“十五”预期目标高1.6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实现102.76亿元,同比增长7.7%;比2000年增长30.1%,平均每年递增5.4%;比“十五”预期目标高1.4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增加值54.11亿元、林业增加值6.05亿元,牧业增加值35.47亿元,渔业增加值6.22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9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7%、6.3%、7.8%、7.6%、8.8%。农民人均纯收入2650元,同比增加204元,增长8.3%;比2000年增加703元,增长36.4%,平均每年递增6.4%;比“十五”预期目标多增20元和高0.2个百分点。

    1、粮食产量创新高

    预计全市今年粮食产量可达293.81万吨,同比增加14.89万吨,增长5.3%,其中稻谷产量253.99万吨,同比增加12.50万吨,增长5.2%。2005年粮食产量为永州历史上最高的一年。

    2、经济作物有增有减,经济效益逐年看好。

    预计全市烤烟产量3.46万吨,同比增加0.21万吨,增长6.4%;蔬菜产量为345.1万吨,同比增加19.71万吨,增长6.1%;水果产量(含瓜果类)67.65万吨,同比增加6.60万吨,增长10.8%,其中柑桔产量24.27万吨,同比增加2.33万吨,增长10.6 %;油料作物产量6.63万吨,同比增长5.3%,其中花生产量5.17万吨,同比增长4.8%;甘蔗产量32.82万吨,同比下降0.7%。总的来讲,今年我市经济作物尤其是烤烟、药材种植面积增加较大,同时烤烟的单产有所提高,烟质好于往年,经济作物的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

    3、养殖业产品产量较快增长

    预计全市牲猪出栏675.81万头、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牛25.57万头、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羊47.21万只、出售和自宰的家禽7812.21万羽,同比分别增长6.8%、11.9%、8.3%、9.2%;水产品产量13.56万吨,同比增加0.96万吨,增长7.6%。

    (三)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大。今年1-9月,全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达117.4%,其中化学肥料价格指数 126.4%,其增幅高于农民收入。据调查,尿素102元/百斤、氯化钾106元/百斤、碳铵27元/百斤、杀虫双4.3元/瓶、甲铵磷8.5元/瓶,同比分别增长27.5%、29.3%、17.4%、22.9%、13.3%。二是部分地方惠农政策落实兑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据部分群众反映,一号文件好,惠农政策多,层层往下走,落实出偏差。(1)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发放不及时、个别乡镇(村组)抵扣“老欠”,影响了部分农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部分地方的退耕还林政策难以落实到农民身上。少数退耕还林大户用较低的租金租农民的荒山、坡地,本应给大部分农民得的实惠却让少数大户赚取。三是粮价下降、猪肉价回落,影响了农民增收。今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然仍快速增长,但由于粮价、猪肉价增速迅速回落并数月持续下降,使其在收入中的支撑作用大大减弱。据调查,今年农民出售早籼稻的价为64-68元/百斤,同比下降11.1%;出售肉猪的价为3.6-3.8元/斤(毛重),同比下降15.0%。稻谷和生猪是我市最主要的大宗农产品,价格的回落将不利于农民增收。四是乡村人口比重过大。永州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工业化程度不高,城镇化水平较低,乡村人口比重过大,是制约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民增收)的一个根本性问题。2004年末,全市乡村人口508.4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8.92 %,其比重比全省高出 7.46个百分点,比全国更高。五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较慢,农民从二、三产业中得到的收入偏少。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从二、三产业得到的纯收入仅有145.5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比全省低6.9个百分点,比全国更低。

    对策及建议:

    1、要尽快建立农资价格宏观调控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今年来,我市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各地加大了农资市场的监督和管理,有效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今后应在依靠政策调剂农资市场的同时,要加快研究制订农资价格宏观调控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对农资价格上涨过快“掠夺”农业生产效益的担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要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种粮农民受益。

    各级应把包括“直补”在内的各项补贴政策、减免农业税政策、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运用好、操作好,让农民在尽可能早的时间看到种粮的实惠、得到种粮的实惠,真正把中央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同时要抓好财政支农政策落实,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重点落实好配套资金,让农民真正受益、得实惠。

    3、要维护好农产品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加强市场调研,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粮食、生猪市场价格稳定。晚稻正在收割,各级粮食部门应充分作好粮食收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严格执行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4、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农民增收,根本出路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因此,必须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为一部分有一定经济、技术条件的农民进城定居提供方便;必须进一步统筹城乡就业市场,营造有利于劳务经济发展的环境,确保每年有占总量8%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发展;要进一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努力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使土地等农业资源向大户集中,走规模“三品”农业发展之路。

    5、要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二、三产业跨越式发展

    要按照“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强带动”的要求,着力培育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要突出抓好规模农业,不断壮大农产品基地;要在立足本地农产品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创优发展环境,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大公司、大集团办特色基地、搞精深加工,加快我市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6、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充分运用好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抓好农村交通、教育、卫生等改善农村社会发展环境的投入。同时要加大农业方面的投入:一是加强水利建设,突出抓好防汛抗旱各项措施到位。二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三是加强扶贫开发,着力提高贫困户、低收入户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2006年永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的展望

    (一)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将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斜。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中央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中央财政扶持“三农”的力度将继续加大。我们分析,明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国家将会在去今两年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力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将会进一步得到提高,中央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给永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后劲充足。2005年,我市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升等,这些将为明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招商引资力度的继续加大,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市上下掀起了招商引资工作的热潮,随着我市投资软、硬环境的不断改善,一批外资内资融入到农业产业化项目上去,将直接推动全市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

    4、各级党政领导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首位,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办实事、办好事,如乡村公路建设、农村沼气建设等,这为促进我市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将会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不利因素

    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制约,我市目前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少数地方还存在着“靠天吃饭”的现象。

    综上所述,2006年永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会更上一层楼,预计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6.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80元。

    对明年全市农业生产的几点建议:

    1、粮食生产:我们根据近十年来全市粮食生产情况(详见下表)判断,我市粮食总产应保持在270万吨左右为宜,其中水稻播种面积550万亩(早稻215万亩、中稻及一季晚稻55万亩、晚稻280万亩)、水稻产量240万吨,以避免“谷贱伤农”现象的发生。重点抓好高中档优质稻和饲料粮的生产。

    2、经济作物:在大力发展以烤烟为主的经济作物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效经济作物(如零陵区的栝蒌瓜子)。建议烤烟播种面积扩大到30-35万亩,以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

    3、养殖业生产:在搞好畜禽防疫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户,加快我市养殖业的发展步伐。充分利用我市草山资源优势,加快牛、羊、兔等草食动物的发展。

    4、耕地流转:要加快建立农村耕地有偿流转机制,促使耕地资源合理、有序流向种植大户,以便于规模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从而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永州市统计局 谢和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