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永州规模工业运行状况及“十一五”展望

来源: 时间: 2006-02-1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十五”以来,永州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三化”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部署,以工业化为核心,按照“优化投资环境,主攻民营经济”的思路,从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入手,着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加大国企改革力度,以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和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发展园区工业为手段,推动永州工业快速发展,工业经济效益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规模工业产值实现翻番,为完成永州市“十五”目标划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工业运行状况

    1、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在全市经济的地位提高。2005年底,全市规模工业435家,完成工业增加值483052万元,比上年增长17.6%,比2000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18.7%;完成工业总产值1529865万元,比上年增长22.7%,比2000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9.3%。规模工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0.0%,比2000年提高1.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GDP增长2.7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经济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2、工业运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达到较好水平。 “十五”以来,全市工业在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的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50828万元,比上年增长23.8%,比2000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6.5%;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44431万元,实现税金总额146278万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6.7倍和1.1倍,年均分别增长50.4%和16.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3.1%,比上年提高8.0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60.0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幅增长,全年规模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0万元/人,比2000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7%;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由2000年的5.5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 6.5万人,增长28.8%,年均增长 3.5%,出现“增员增效”的良好态势。全市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3、民营工业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增长的主导地位初步形成。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降低市场门槛,放宽经营领域,不断解放思想,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切实维护民营经济合法权益。各级人民政府立足实际,大力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拓宽工业发展的路子,催生了一大批民营骨干企业。永州市民营工业经济增长明显加速,规模不断壮大,已成为全市工业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民营工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截止2005年底,全市民营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320家,占全市规模工业总数的73.6%,比上年末增加92家,比2000年增加268家;在全市产值过亿元的26家规模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17家;在2005年新增的114家规模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97家,占全部新增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85.1%。2005年,全市民营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73524万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6.6%,比上年增长47.8%,比2000年增长5.8倍,年均增长46.6%。民营经济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99135万元,比上年增长25.4%,比2000年增长92.9%,年均增长31.5%,实现利税总额62437.5万元,比上年增长54.4%,比2000年增长5.4倍,年均增长45.1%。民营经济是永州市最具潜力和发展活力的增长群体,是全市工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民营经济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动力。

    4、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产业集群已成雏形。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梯度转移明显加快,永州市发挥区位优势,抓住交通条件改善的有利时机,坚持“产业立园,特色立园”的发展方向,利用凤凰园、长丰汽车配套工业园、湘纸、萍州等园区招商引资平台,创造条件主动承接国外和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向园区聚集,将园区作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来打造,园区建设和园区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全力打造的长丰汽车配套工业园、凤凰园工业园和各个县区工业园,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6亿元,完成开发面积20平方公里,引进落户规模企业156家,2005年全市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98亿元,是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二分之一强。凤凰园工业园的食品加工,萍洲工业园的生物制造,道县工业小区的林化、制鞋等产业已初具特色和规模,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汽车、食品、医药、造纸等具有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已成雏形。

    5、国企改革稳步推进,靠大联大成效显著。“十五”期间,永州市企业改制本着“确保就业、壮大企业、发展经济”的宗旨,按照“成熟一户改制一户”的工作思路,以引资重组、靠大联强的方式来推进国企改制,采取转让、收购、兼并、破产重组、关闭等多种方式,共对177家国有工业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156家国有工业企业完成改制,涉及资产27.5亿元,化解债务16.3亿元,协商处理债务4.9亿元,置换职工身份5.8万人,1.3万名离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企业的改制为调整永州市工业产业结构、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一大批企业激发出巨大潜能,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同步增长,企业整体经营状况不断好转,经济效益逐步提高。零陵制药厂由时代阳光兼并后,投资5000万元,按GMP标准要求,建成了现代化的生产车间,2005年完成产值4656万元,上交税收20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8.5%和144.2%;湖南科力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完成后,扩大了生产规模,生产和效益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2005年完成工业产值23318万元,上交税收77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8%和92.7%;冷水滩造纸厂加盟岳纸集团后,生产和效益一年一个台阶,2005年完成产值32140万元,上交税收186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5%和7.4%;零陵卷烟厂被常德卷烟厂兼并后,2005年完成产值89502万元,上交税收954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0%和9.3%。

    6、五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行业优势逐渐显现。“十五”期间,永州市工业经济呈现速度快、效益好、结构不断优化的良好局面。目前永州市已形成了食品、机械、建材、造纸、冶金、化工、制药、煤炭、电力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同时已形成以汽车为主的机械工业,以卷烟、大米、果蔬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以铁合金和钢材为主的冶金工业,以水泥制造为主的建材工业和以医药制造为主的医药工业五大支柱产业。2005年,五大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085048万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0.9%,其中机械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3251万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20.5%;食品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9740万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8.9%;冶金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9030万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8.9%;建材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153万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1%;医药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435万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7%。

    7、工业投入快速增长,发展后劲日益增强。“十五”期间,永州市围绕“工业兴市”的战略目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大了工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狠抓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 实施大公司、大项目带动战略。“十五”期间,永州市工业完成投资60.3亿元,其中2005年工业完成投资42.8亿元,比上年增长67.8%,比2000增长8倍,年均增长 55.2%,其中:制造业完成26.8亿元,比上年增长95.8%,比2000增长7.6倍,年均增长53.9%;电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15.3亿元,比上年增长30.6%,比2000增长18.9倍,年均增长81.8%。从建设规模来看, 全年完成投资超过1000万元的项目有23个,比上年增加12个。本年投资完成额较大的项目主要有:湘江纸业公司技改完成32923万元、零陵烟厂技改完成13329万元、长丰汽车总装、涂装技改完成6550万元、永州市熙可罐头公司技改完成1971万元,这些龙头企业的技改投入为推进永州工业化的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推动永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了发展后劲。

    二、存在的问题

    1、工业结构还待优化、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从永州市工业产业结构上看,原材料产业、初级加工产业比重较大,产业链条短,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多,企业重复建设严重,高科技新产品企业少,2005年永州市规模工业拥有高能耗企业81家,占全市规模工业总数的18.6%,年产值为297397万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9.4%,而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只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0.5%;从产品结构上看,企业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名优产品少,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明显偏低,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方面存在空白;企业外向度低,出口规模小,出口交货值仅占销售产值的4.2%,市场竞争力不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汽车、冶金、食品、建材、造纸等传统工业行业,降低了整体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

    2、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从永州市的工业组织结构观察,就2005年全市43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来看,目前大型工业企业仅有1家,中型企业20家,小型企业414家,占规模工业比重为95.2%,今年新增的114家规模工业企业均为小型企业。2005年永州市规模工业年户均产值为3517万元/户,远远低于2005年全省5370万元/户的平均水平,更低于长沙市(6136万元/户)、株洲市(5820万元/户)、湘潭市(6981万元/户)等发达市。投入产出水平较低的大量小型企业的存在,导致“十五”期间,永州市工业的规模不仅远远小于长沙、株洲、湘潭等市,即便与“九五”末期自身相比,也未有多大改观,2000年永州市规模工业平均每个企业拥有的资产总额为3120万元,2005年为2430万元,平均每个企业拥有的资产总额下降了690万元。企业产出水平低、经济规模小、总体实力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定难以与大集团、大企业抗衡。

    3、工业企业资金紧张矛盾进一步加剧。一是近年来国家金融政策调整,收缩银根,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进一步加大了企业贷款的难度。目前国家进一步控制信贷投放规模,流资贷款到期后收回,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主要用于电力行业、市政建设,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会更加突出。二是原材料、燃料、运费等涨价支出增加。三是应收账款净额和产成品资金占用增加,相比增加了企业资金周转难度,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工业生产所需流动资金紧上加紧。

    4、开展科技活动的单位少,产品创新能力弱。积极开展科技活动,进行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是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但近年来,永州市规模工业在科技活动方面投入甚少,2005年规模工业只有5.8%的企业开展科技活动,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仅占0.9%,全年发生科技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7%,不及国家规定一般企业1―3%标准的下限。其中,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2%,另外,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在科技活动经费中的比重下降,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创新水平低,导致新产品产值率不高,2005年仅为10.2%,比2000年仅上升了3.7个百分点,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进而影响到规模工业企业的进一步扩张。

    三、工业发展的建议

    1、强化服务,营造良好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为了有效地促使永州市工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要为工业企业的发展创建宽松的投资和生产的软硬环境,构建产业发展的平台;结合全市实际,建立高效、柔性的工作服务机制;要认真落实好各项鼓励和扶持工业企业发展的政策,对有意愿、有基础、有发展前景的工业企业进行政策引导和扶持,培育和推动他们做大做强,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同时要充分发挥信息作用,运用好企业信息网站以及其他媒介平台,及时把政府的信息传达到企业,把企业的需求反映给政府。

    2、继续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完善全社会的产业政策,调控产业发展方向,引导工业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发展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冶金、建材、医药等重点产业。当前应把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重点,发挥后发优势,以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工业各行业现有生产能力。通过扶持和淘汰一些企业,使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充分发挥其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加大对产品的技术投入,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生产出优质新型产品,促进全市工业再上新台阶。

    3、按照工业园区调整发展思路,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学习先进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从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方面入手,把产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做实做大。充分利用重点项目的拉动作用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的规模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培育特色产业基地;把招商引资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结合起来,调整招商策略,努力改善产业链结构。

    4、扩大引进外资,积极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充分利用和抓住泛珠三角辐射地理优势、中部崛起以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永州 “蛋榚”做大,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应优先支持和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益的企业。促成一些大工程、大项目落户市域,并早日开工建设投产,努力打造工业经济的新增长源,以增量带存量,弥补现有存量工业后劲不足,实现全市工业经济的良性循环。

    5、加快小型企业发展,提高小型企业整体竞争能力。永州市规模工业经济发展中,小型规模企业的贡献力量不容忽视。2004年和2005年,小型规模企业完成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1.8%和60.3%,因此,小型规模企业的发展,是永州市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对小型规模企业的政策保证、技术指导,对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要重点扶持,使之做大做强,努力培育出一批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的企业化集团,使小型规模企业的发展壮大成为永州市工业经济总量中新的增量。

    四、“十一五”规模工业的展望

    “十一五”时期,是科学发展观确立并全面付诸实践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要把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战略任务,把突破基础设施瓶颈、体制瓶颈、产业空虚瓶颈、科技人才瓶颈以及协调资源配置、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战略攻坚。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十一五”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条件,抓住永州市泛珠三角辐射地理优势、中部崛起以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四个永州”的战略目标,把速度永州放在首要位置,预计到“十一五”期末永州市规模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7亿元,年均增长24.6%,完成工业总产值420亿元,年均增长22.9%。

    对“十一五”工业经济总量及发展速度预计的可能性分析:

    1、重点工业技改项目的建设和竣工,为“十一五”工业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湘江纸业15万吨高档包装纸项目建设,在“十一五”其生产能力达到22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时代阳光零陵制药、八方药业等骨干医药企业,通过努力,产值力争突破15亿元;熙可、永罐的生产规模,力争“十一五”末产值突破15亿元;常德卷烟厂零陵卷烟分厂,技改完成后产品质量将有明显提高,通过努力增加产量指标、提高产品档次,力争产值达到历年最好水平,突破10亿元。在“十一五”末力争这几个项目产值达到50亿元。

    2、工业园区的建立和建设,为“十一五”工业大发展提供了载体和平台。以长丰集团各配套厂家为主的长丰汽车配套工业园,使年产3万辆轻型越野车的生产能力得到发挥,同时抓住长丰集团上市融资的机遇,加大技改投入,抓好新产品开发,加快年生产3000辆中高档客车的生产线建设;加快长丰汽车配套工业园二期工程开发,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扩大配套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落户,全力打造越野汽车制造工业城,力争“十一五”长丰汽车配套工业园产值突破100亿元。各县区的工业园区建设吸引了不少企业落户,已成为各县区工业发展的亮点,2005年各县区规模工业完成产值973440万元,比2004年增长54.5%,其增长主要是工业园区的拉动;“十一五”各县区工业发展的增长点仍然在园区,力争“十一五”各县区包括县区工业园区在内的规模工业可达230亿元,年均增长21%。

    3、工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内外环境的优化和各种障碍的破除,为“十一五”工业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推进工业化进程、“强工富市”已成为永州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工业是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随着各项措施的到位,全社会对发展工业经济的支持力度在增强,工业的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工业改革和发展的观念性障碍消除,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提高,力度加大。预计在“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将达到新的高峰,省属和市属企业(未含长丰汽车配套工业园所属企业和湘江纸业)通过改制和改造,力争“十一五”末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17%。

    4、运输条件和电力能源的不断改善,为“十一五”工业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永连高等级公路和国家重点项目衡枣高速公路、洛湛铁路永邵段的相继建设通车以及洛湛铁路永州南段的开工建设,对改善永州市工业产品和原材料的运输条件有重大作用,更缩短了永州市工业经济的联系空间,使永州市的招商引资条件有明显改观,发展空间拓宽。电力能源“瓶颈”逐步消除,“十五”永州市小水电发展迅猛,2005年发电量比2000年翻了一番,为“十一五”工业大发展提供了电力能源支持,50万千伏安变电站的立项建设和多座22万千伏安、11万千伏安变电站的建设和竣工,为“十一五”工业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预计在“十一五”期间,以冷水滩为龙头、以祁阳为支撑的骨干企业群将不断壮大,以洛湛铁路为主轴、永连公路为次轴的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带将形成,带动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

[永州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