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永州经济运行分析及后期走势判断

来源: 时间: 2006-04-1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永州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狠抓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努力提升经济增长活力。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速度加快、效益趋好、质量走高”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经济生活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在继续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中加以解决。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运行基本面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加快。
    
    据初步测算,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1.39亿元,同比增长11.2%,较“十五”同期平均增幅加快了1.3个百分点,增幅为近六年同期最好水平。从不同经济层面看,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6%,增幅同比分别加快了6.3个和1.4个百分点,均为近十年同期最好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2%,保持快速增长;金融存贷款增长加快,一季度较年初增加额分别为35.91亿元、8.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5.89亿元和1.7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9%、农民人均现金增长16.4%,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5.4%,在上年同期快速增长24.3%的基础上继续较快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01.1,比上年同期指数下降了2.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0.8,工业出厂价格指数103.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3.7。上述数据表明,当前永州市经济运行正位于“高增长、低通涨”的上升景气区间。
    
    (二)经济增长格局出现可喜变化,三次产业、三大需求齐头并进。

    今年以来全市经济健康、较快增长的态势表明,在连续多年加大投入、调整结构、扩大内需政策的促动和引领下,永州市三次产业、三大需求同向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比较明显。

    首先,从三次产业看:一季度,永州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7.48亿元、21.98亿元、 51.93亿元,分别增长3.4%、21.7%、10.1%,三次产业结构19.1:24.1:56.8,同比一产业下降了2.6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了1.6个百分点、三产业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7、3.9、6.6个百分点。

    1、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增长。今年以来,全市各地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以及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迅速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各项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农资储备供应充足,科技兴农氛围良好,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的进展,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全市落实粮食计划播种面积793.53万亩,同比增加1.48万亩;水稻播种面积610.21万亩,同比增加3.46万亩;优质稻播种面积310.6万亩,同比增加33.6万亩,增长12.1%;其中落实优质稻订单种植面积90万亩。烤烟种植面积23万亩,同比增加1万亩;落实优质春播蔬菜40万亩,同比增加1.5万亩。牧业发展继续加快,渔业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市牲猪出栏182.66万头,同比增长2.8%;家禽出栏1646.1万只,同比增长1.8%;水产品产量3.41万吨,同比增长5.8%。

    2、二产在工业强势推动下增速加快。一季度,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9.23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2.75亿元,同比增长25.5%,增幅分别较上年同期快了5.3个、6.3百分点,分别拉动GDP增长3.7个、3.0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运行的特点主要有:一是民营企业增长迅速。一季度,全市规模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38亿元,同比增长35.7%。其中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分别增长26.4%、54.4%、30.5%,均高于规模工业增速。二是园区发展形势喜人。一季度,全市工业园区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亿元,新引进入园项目31家,项目计划投资10.9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48亿元;初步统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5.04亿元、增加值8.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6%、18.7%,增幅分别高出全部工业总产值、增加值2个和1.5个百分点。三是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在食品、制药、纺织等行业的强劲推动下,永州市轻工业继续较快发展,一季度,轻工业完成产值14.19亿元,同比增长28.9%,其中医药制造、纺织业分别增长128.4%、72.2%;重工业增速加快,一季度完成产值26.48亿元,同比增长33.4%,增幅同比加快28个百分点。四是支柱行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一季度,六大支柱产业(汽车、造纸、烟草、食品、制药、冶炼)完成增加值7.7亿元,同比增长36.9%,占规模工业的60.6%,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6.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加工、冶炼及金属压延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4.4%和23.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幅为34.1%,三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3、三产正处于较快的爬坡升级阶段。一季度,永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1%,同比快了0.3个百分点。其中运输邮电仓储业增加值加快了0.3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加快了2.1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加快了2.4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加快了0.7个百分点。
其次,从三大需求看:

    1、投资需求依然强劲。一季度,永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04亿元,同比增长31.2%;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53亿元,同比增长33.8%,增幅同比加快11个百分点。投资的主要特点:一是工业投资快速增长。一季度,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完成工业投资6.49亿元,同比增长42.7%,高出城镇投资8.9个百分点,占整个城镇以上投资的41.8%。其中制造业、电力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分别完成投资3.95亿元、2.5亿元,分别增长11%、169.4%。二是民间投资迅速壮大。一季度,全市城镇以上非国有投资完成9.23亿元,同比增长17.9%,占整个城镇以上投资的59.4%,同比提高了5.7个百分点,投资的自主性、内在动力进一步提升。三是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市重点监控的5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36个,这些项目全年计划完成投资19.05亿元,一季度实际完成投资5.06亿元,占全市城镇以上投资完成额的32.6%,占年度计划任务的26.6%。四是房地产投资增势不减。一季度,全市资质以上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3.89亿元,同比增长60.1%。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土地市场的进一步规范,永州市各种商品房价格稳步上升,住宅平均售价为715元/㎡,同比提高3.8%;商业用房平均售价5530元/㎡,同比提高4.9%。

    2、消费市场更趋活跃。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88亿元,同比增长14.6%,增幅同比提高了1.4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3.6%,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增长26.8%,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2.2%,消费升温势头较为明显。一是房地产销售形势继续看好。资质以上房地产企业实现房屋施工面积125.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5倍;房屋竣工面积为4.07万平方米,现房销售面积为1.4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86倍,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5倍。二是部分新兴商品消费旺盛。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的汽车类、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40.7%、98.1%、14.6%。三是旅游消费逐渐升温。一季度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75万人次,同比增长38.8%;实现旅游收入39.6亿元,同比增长39.6%。四是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热点突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76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家庭设备用品、教育、旅游支出分别增长33%、18%、1.14倍。

    3、外向型经济增势喜人。据海关统计, 1-2月,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660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不包括永州以外地区企业代办出口)为633万美元,同比增长2.5倍;由于长丰汽车国产化水平的提高,全市进口总额仅为27万美元,同比下降99.2%。外贸多年来首次出现净盈余。一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301万美元,同比下降0.7%,但利用外资总量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三)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改善,宏观、微观经济的互动性增强。

    近年来,随着永州市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产品升级换代有所加快,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所改善。一方面,企业自主增长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的增强,在提高自身效益的同时促进了居民增收和财政增长;另一方面,居民增收带动了消费升温和企业景气。宏观、微观经济的良性互动,必将进一步推动全市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1、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5.67亿元,同比增长7.6%;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15.4%;上划中央“两税”收入1.47亿元,同比减少7.3%;财政增收的主要原因:一是与企业产销有关的营业税和居民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3.8%、10.7%;二是非税收入大幅增长37.3%,增幅同比提高了9.5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22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农业、教育、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40.5%、22.0%、48.8%。

    2、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7元,增长15.9%,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63元,增长16.4%。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20.8%,继续成为带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13.7%,保持较快增长。

    3、工业效益明显改善。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1.08亿元,同比增长50.7%,增幅同比提高44.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产品产销率为100.8%,同比提高6.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31亿元,增长1.43倍,其中实现利润0.68亿元,彻底改变上年同期下滑的局面。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使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实现了利润增长快于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增长又快于生产增长的良好态势,1-2月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6.8,同比提高了71.8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一季度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这是政策措施执行得力,改革调整效果明显,内外环境相对有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经济社会运行中也还存在一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和矛盾。

    一是工业原材料价格继续攀升,宏观调控影响持续显现。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1%,高出工业品出厂价格2.6个百分点。其中动力燃料类、有色金属材料类和化工原料类上涨迅速,原材料等中间消耗品价格上涨必然导致部分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据对科力电机、建华机械的调查,3月份的铜、锌合金、铝的进价同比分别增长37%、40%、25%,电力价格上涨了15%。另外,受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影响,国家进一步收紧高能耗产品的出口管理,导致永州市金属冶炼行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1-2月,冶炼企业利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亏损面有所扩大。

    二是企业应收帐款净额增加,运行资金仍然偏紧。1-2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应收帐款净额10.43亿元,同比增长72.9%,应收帐款占产品销售收入的49.5%,较上年同期提高了3.7个百分点。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短期贷款93.97亿元,同比减少了3.87亿元,下降4%;其中工业贷款9.91亿元,同比减少了7.17亿元,下降42%。据调查,部分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运行资金紧张,影响了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更制约了企业的做大做强。

    三是新开工大项目明显不足,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亟需加强。一季度,全市新开工项目中,计划投资额过亿元的项目仅有2家,过5000万元、1000万元的项目也分别只有5个和32个,明显落后于年初计划;限额以上新开工项目的平均计划投资为3217万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260万元。另外,几条出省跨境通道(S217、二广高速、洛湛铁路永州南端等7条道路)尚未正式施工的有5条,亟需加快前期准备工作;已经进入施工期的应抓住天气转好的有利时机,加快施工进度,以免影响年度计划的完成和总体进度的推进。

    四是农村消费增长乏力,城乡消费差距进一步拉大。一季度,全市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81亿元,同比增长7.5%,落后于城市消费增幅11.4个百分点;农村消费所占比重为38.2%,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6个百分点。

    五是农业自主发展能力较弱,农民增收面临不少困难。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高位运行,一季度,全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3.7,尽管增幅较小,但这是在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基础上的增长;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抗御自然灾害和促进农业生产的能力仍比较低;三是农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不高,政策增收效应在逐渐弱化,农民增收仍面临不少困难。

    六是县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统筹区域发展任务艰巨。一季度,全市各县区之间主要经济指标发展差距明显。一是县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最高的蓝山县为40.8%,而最低的江永县增幅为-10.1%,相差50.9个百分点;二是城乡50万元以上投资增幅最高的零陵区为67.5%,最低的冷水滩区为10.9%,相差56.6个百分点;三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最高的蓝山县为40.0%,而最低的新田县为2.4%,相差37.6个百分点;四是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最高的祁阳县为22.2%,而最低的宁远县为7.3%,相差14.9个百分点;五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冷水滩区(2638元)超过最低的江华县(1773元)865元。

    二、对上半年经济走势的初步判断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预计增长4.3%,与2005年持平。从国内看,宏观经济环境将进一步保持稳定,国家宏观调控手段更趋成熟,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会进一步增强。从一季度永州市的经济走势看,后期经济运行将逐步走强。预计上半年GDP增幅可达11.8%左右,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5%、18.6%、11.3%;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速可达19%。主要依据是:

    一是国内宏观政策环境更为有利。今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崛起工作。明确指出要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要“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永州作为农业大市和粮食主产区,完全可以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机遇,推进农业稳定、快速发展;其次,近年来永州交通尽管发展较快,但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也可以从国家打造“中部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规划上充分受益;第三,承东启西,发挥永州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的转移,努力提升制造业水平,实现永州工业的崛起。

    二是农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稳步提升。入春以来,永州市气候温顺、雨水充沛,党的惠农、扶农政策深入人心,广大农民的务农积极性有增无减,今年夏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升,预计增产的可能性较大,畜牧及水产养殖业继续保持增长,农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其成效也将逐步显现。因此农业经济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三是工业有望保持快速增长。一是少数骨干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逐渐好转,与上年同期比较,已从负向拖累变为正向拉动;二是近年来永州市工业企业在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培育了一些新的增长点,其适应市场、创造需求的能力有所提高;三是制造业投资继续加快,尤其是冶炼、电力、化工和机械等行业投资增幅明显,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有所增强;四是永州市投资需求依然强劲,消费市场较快增长,将为相关工业品提供有效需求空间。

    四是投资形势继续看好。一季度,全市城镇以上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218.73亿元,同比增长43.6%,增幅较上年同期加快47.5个百分点;更有一批重大项目的主体工程将全面展开,这些都将有力推动全年投资增长。

    五是消费形势比较乐观。一是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今年居民收入有望继续增加,这将从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上支持和保证居民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二是当前住房、汽车、教育、通讯等新的消费热点有望继续保持。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为民办“八件实事”,将继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启动农村消费有望出现重要转机。

    三、对后期工作的几点建议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头一年,也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重要一年,搞好2006年的各项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更加团结一心、奋发有为、奋勇争先。

    (一)大力抓好农业生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永州农业在全省占有相当的份量,但永州离农业强市仍有相当的距离。要紧紧抓住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部崛起的战略契机,大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工作。一要集中力量、搞好试点、以点带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崭新的伟大事业,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愿望、讲究方式方法、突出农民主体、搞好典型带动,形成稳步推进的格局;二要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项目。近年来,永州市的农业产业化呈加速发展态势,但总体水平不高,配套能力不强,必须一手抓省级、市级龙头企业的培育,使之做大做强,一手抓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使之连村带户;三要切实注重农业“种苗工程”建设。提高农业优质化率,关键要靠大力发展优质种苗,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针对当前春耕、春播的大好时机,广泛深入地向农民宣传和推广优质种苗,不断提高永州市农产品的优良率。

    (二)突出工业核心地位,努力提高园区工业的发展水平。要实现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确保工业增长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一是抓好骨干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骨干企业是永州工业的支柱,它引领工业发展的方向,因此抓好了骨干企业也就抓住了关键。主要应从理顺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入手,如帮助缓解资金瓶颈,保证电力、运力供应,切实搞好政策服务等;二是抓好工业园区的产业聚集和规范化运作。加大对工业园区的统计监测,充分发挥园区的载体作用,要朝着特色园区、绿色车间、产业集聚、产品配套的方向发展;三是抓好亏损企业的扭亏增盈工作。帮助亏损企业搞好原因分析,分门别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摆脱亏损局面;对于市场前景较差、扭亏无望的应坚决进行改革改组改制;四是抓好中小企业特别是有市场潜力企业的帮扶工作。有关部门应加强指导和协调,积极培育一大批有特色、有市场、有技术的中小企业,是永州工业实现腾飞的战略选择。为此,一方面要加强资金扶植,提高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还应加强企业管理,引导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更加注重招商引资,努力缓解企业发展资金瓶颈。资金问题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要缓解这一矛盾,一方面必须创新和探索银企合作的新渠道、新方式,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职能作用,主动寻求有市场前景的合作伙伴,积极调节短期、中长期贷款之间的比例关系,尽量满足企业流动资金的需求,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持,政府可在加强银企沟通方面搭建平台、有所作为;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切实抓好招商引资,要十分注重优化经济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协作与融合,大力引进东南沿海地区的技术、管理和资金等生产要素;适时推进招商引资重点的转变,一是由主要引进小项目向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主转变,实现引进一个项目,创立一个产业;二是由引进企业主要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实现工业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由引进产业相关度较低的项目向产业相关度较高的项目转变,进一步做强做优支柱行业,提升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四是由引进能耗较高、污染较大的项目向低能耗、低污染的项目转变,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四)狠抓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投资稳定较快增长。重点项目不仅关系到投资目标的完成,更关系到永州的长远发展。各级各部门要时刻树立起大局的观念、负责的精神、攻坚的意识,狠抓重点项目的建设落实。首先是要按照施工进度要求,千方百计搞好前期准备工作,确保按期开工;其次是合理分配施工时间,要根据气象条件的特征,气候条件好时应加快工程进度,以弥补可能出现的阶段性工期延误;第三确保资金到位,资金是项目建设的血液,缺乏资金必将导致项目建设的停滞,建设资金必须统筹考虑、预先安排,做到有备无患;第四确保建设项目质量,要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监理制的原则,高度重视重点项目的建设质量,真正做到以优质项目促优良发展;第五要搞好进度监测,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奖优罚劣,切实做到一月一统计,一季一公布,半年一检查,一年一兑现。

    (五)想方设法扩大消费,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城乡居民购买力与日俱增,但由于受预期收入和预期支出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居民购买力远没有完全释放,而是大量以储蓄和金融资产等形式沉淀下来,造成即期需求仍然不足;今年一季度,全市居民储蓄余额276.22亿元,同比增长17.2%,人均储蓄额达4800多元,远高于2005年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16元的水平。扩大消费需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认真贯彻执行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的三个“一号文件”精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增加对农村交通、电力、教育、医疗卫生等的社会公共投入,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从而大幅度提高农民购买力;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措施,降低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三是不断提高工薪人员的工资水平,适当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四是关注和研究消费税改革带来的新变化,趋利避害,积极保护和引导汽车、房地产、通讯、旅游等消费热点,促进消费持续较快增长;五是健全消费环境,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大力整顿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假冒伪劣,提高消费领域信用水平,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大力建设“诚信永州”。
 

[永州市统计局 黄赞校 供稿]